争当主咖
好好“吐槽”,不然查你一年观影记录!
大家好,还记得我吗?“给我查他一年观影记录!”这句一出,有点印象了吧。没错,我就是2019年底收获13.3亿票房、7.7分豆瓣评分的“黑马”翻拍片《误杀》。听说咱们这期电影吐槽大会的主题是“国产翻拍片”,目前主咖虚位以待,我立刻就来了。
《误杀》上映后,有观众说我为国产翻拍片正了名,也有观众觉得原作剧本过硬,我本土化做得也一般。今天来到这里,就是想和各种声音面对面,咱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先自我介绍一下,《误杀》改编自2015年的一部印度犯罪电影《误杀瞒天记》,而这部电影其实同样是翻拍片,脱胎自2013年的另一部印度片《较量》。两个印度版本间,从运镜到情节可以说高度相似,最直观区别在于演员。而我们的中国版在翻拍时,则有意与印度版拉开了距离,在保留整体故事框架基础上,中国版量身定制更本土化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案情脉络,同时请来国内兼具知名度与扎实演技的几位主演大咖碰撞,包括肖央、谭卓、陈冲等。可以说,在导演柯汶利与监制陈思诚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优。好的,一段轻描淡写的凡尔赛后,把舞台交还给吐槽观众。
观众吐槽
不吐不快:结构很紧凑 人物欠火候
按照时间顺序,我把三版都看了,我是真闲。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观众,不得不说,中国版《误杀》的节奏其实是最符合我胃口的。省略歌舞,省略MV式串场,人物每当要做出重要动作时,也不需要“咚咚咚”的强音伴奏。如果说原版《较量》与《误杀瞒天记》是前半部分“静”与后半部分“惊”的相加,那么我们的《误杀》把结构很巧妙地处理成了二者的相乘,福祸相依嘛,这样节奏一紧凑,就缓解了原版情绪的割裂感。
但是,浓缩归浓缩,你把泡茶的水减半,涩味自然也就出来了。直到现在,我对原版《较量》中胖胖的“文盲”主角印象还十分深刻,每晚留在办公室刷片,平日爱好用电影小常识匡扶正义,与问题警察对杠,虽然有时很“直男”,但对妻女爱护有加,经过前半段虽然啰嗦但层层递进的性格侧写,主角后半段与警察的终极“较量”才变得顺理成章。你还记得他为统一口供做了什么吗?没错,对目击者逐个进行二轮提醒,放松的表面下藏着缜密的功夫。好像从前那些白天和你一起吊儿郎当的同学,期末一考98分,必然是晚上苦读书了,不然呢。再说新版《误杀》里肖央饰演的李维杰,现在你让我脱口而出他的性格关键字,又怂又刚?蒙太奇爱好者?想不到了,毕竟百度人物介绍也只憋了短短两行。简言之,原版做到了故事为人服务,新版则让人做了故事的工具。维杰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不吐不快:留白即可,说那么多干嘛?
前边那位口味挺重啊,竟然喜欢原版的印度大叔,我还是比较喜欢泰式风味的肖央老师。但对于原版片尾,我十分困惑。两方家长脱掉工作服,以父母身份坦诚相见,一向以大局为重的主角,为啥忽然开口滔滔不绝地复盘作案过程呢?我错过了什么,卒章显志吗?这一点,新版《误杀》就聪明许多,李维杰虽然内心饱受煎熬,但好在知道沉默是金,最多以暗示回应男孩父母的疑虑。毕竟保护家庭,才是这个人物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也是他从头至尾死守的那条红线。这处留白,成全了此前的步步为营。
至于新版《误杀》对李维杰主动伏法、担下罪行的柔化处理,不少网友对此打问号,我倒觉得可以理解,算不上败笔。首先,他策划一切的动因是保护妻女,最后的确做到了,至于为什么早知如此,不一开始就自首,說实话,我解释不通;其次,他最后坐上警车是以嫌疑人的身份归案,但父亲的使命已然完成,在山间秘密见面时,他用沉默的忏悔为事件画上句号。其实在中国版中,导演更想强调的矛盾双方是四位家长,他们以为人父母的身份相互对立、剑拔弩张,而超越了表面警察与民众的关系。可以理解为,这起“误杀”的起因,重在教育,而非积怨。
主持人说
听了这么多场,观众对《误杀》还是十分口下留情,毕竟于票房于口碑,它的确为国产翻拍片趟出一条路来,远观似曾相识,走近一瞧,别有洞天。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结合观众反馈,给出的“翻拍指南”!(文 Psyche)
翻拍指南
对原作进行删改时,勿忘兼顾人物塑造,适当保留有效信息,方能自圆其说。
翻拍却不照搬,基于本土观众观影习惯及主创逻辑,进行优化与改编,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