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木笛
推荐指数:★★★★★
反调指数:★
最新票房:2345万
(截止3月30日)
冷峻克制亦有力
一个犹太年轻人独创了一门语言,一个发生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德国反战电影,《波斯语课》因为这三点,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二战期间从不缺少奇妙的故事,但《波斯语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找到了一个的新角度,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深不可测通过一门由名字造就的“波斯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与《辛德勒的名单》《美麗人生》《钢琴家》等影片相比,《波斯语课》并没有太多浓重的情绪渲染和浪漫化的处理,也没有过多展现犹太人遭受的苦难。电影始终冷峻、轻巧,保持着距离和情绪的克制。整部影片被灰冷却不绝望的色调轻轻包裹,直到电影后半段,伴随着吉勒斯心境的变化,影片才出现一些零碎的细节,悄无声息又冷峻严肃地诉说着历史上发生过的可怕往事。
电影最成功的部分,莫过于对人物形象的出色塑造,他们复杂、生动且不脸谱化。拉斯·艾丁格演绎的科赫上尉是一名严苛的集中营后勤军官,刚出场就因女助理史托弗字不够清晰整齐,便狠狠教训了她。但在严酷、暴躁、气量狭小的表征下,他又自认为有通情达理和温和的一面。他要维持自身威严、一直强调讨厌被欺骗,在怀疑吉勒斯时对其拳打脚踢,在犹太人被屠杀和凌虐时毫无怜悯之心,但他也同时脆弱敏感,有对自由愉悦生活的向往,并为之付出实际努力。男主角吉勒斯的层次感没有那么鲜明,但他对自身处境、集中营生活和同胞遭遇苦难态度的转变,也是整部电影主题逐渐明晰的过程。从一开始为活命编造一门语言,到根据眼前人的印象生成特定词汇,他传授给科赫的“波斯语”,也有了更加血淋淋的生动含义。
《波斯语课》是商业化的叙事模式,却带着艺术片的平静。多数言语和内容放在表面之下,但内容却不乏深邃和沉稳。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观看的电影,每一处细节,都在呈现真相。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中》提出一个术语“平庸之恶”,说的正是如科赫一般没有直接杀过犹太人,梦想是去德黑兰开一家餐馆,能用刚学会的“波斯语”作诗的人在二战中的状态,他们的“无罪”,却是另一种残忍。
最后,侥幸幸存下来的吉勒斯,已全无生之热情,背负在身体里的热情和希望早已被敲碎。但他在大家面前读出的那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不仅是经历者对战争的反思和控诉,也是创作者针对这场战争,抛给时代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