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新闻渠道更多,这给电视民生新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增强对公众的黏合力,就要提供高质量的民生新闻,以确保更多人观看电视民生新闻,这样收视率才会提高,在全媒体背景下竞争力才会变强,这是电视民生新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此外,高质量的电视民生新闻还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些目标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基于新媒体对新闻事业的影响和公众的需求对新闻编辑工作进行创新。本文以电视民生新闻为探讨对象,立足于新媒体视角,分析新闻编辑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创新;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81-02
一、引言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很多优势,发展速度极快,在短时间内就成了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新媒体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导致观众大量分流。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成为摆在传统媒体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新媒体时代,观众对新闻的需求多样化,对新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编辑和制作的过程中,更要坚持贴近公众生活,同时要做好创新,优化和整合资源,编辑出高质量且公众感兴趣的民生新闻。只有这样,公众才会对电视民生新闻形成持久的观看兴趣,使电视民生新闻与观众之间形成强大的黏合力,在保证原来观众不流失的基础上,做到以高品质新闻赢得良好口碑,提高收视率。
二、电视民生新闻现状与问题
(一)同质化问题极为严重
民生新闻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其素材来源于生活,内容也是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有些就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因此能引发广大群众的共鸣。因为民生新闻受众广,年女老少都喜欢看,所以每个地方电视台都有民生新闻节目,有些地方电视节目甚至有好几档民生新闻节目。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广,有些电视民生新闻在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直接用新媒体平台上新闻内容,很少精心编辑和编排。另外,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民生新闻,各个电视台民生新闻都会报道,这导致民生新闻同质化问题严重,观众无论是在新媒体还是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新闻都是一样的,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观看兴趣,对民生新闻节目产生审美疲劳[1]。长此以往,观众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喜爱度就会下降,其影响力也会减弱,最终结果就是观众大量流失,收视率下滑严重,节目发展面临困境。此外,新媒体时代观众可通过各种渠道如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获取民生新闻,而不再单纯依赖于电视节目。基于这种状况,电视民生新闻如果不重视编辑和采编创新,就势必难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关注,生存与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
(二)存在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问题
民生新闻节目贴近公众生活,受众广,收视率一般都不会差。基于此,各地民生新闻节目都比较多,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大。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观看,提升收视率,对信息筛选不到位,重量不重質,以致节目质量日益降低。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电视民生节目过于商业化和利益化,为了博取公众眼球,无下限使用一些低俗的新闻素材,背离了新闻传播的初衷。还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过分迎合一些受众群的低级趣味,或者想满足其猎奇心理,将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大部分观众在观看这类民生新闻的过程中会产生不适感,进而对民生新闻节目失去兴趣,选择其他渠道获取民生新闻。此时节目虽然满足了小部分群体娱乐化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受到关注,但是会给民生新闻节目的长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得不偿失[2]。面对激烈竞争,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会铤而走险,常常过分煽情,少数新闻中甚至出现暴力镜头。
三、电视民生新闻编辑创新有效路径
(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电视民生新闻想要在新媒体时代增强自身竞争力,在众多民生新闻中脱颖而出,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就必须紧跟媒体发展脚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编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生新闻质量,只有拥有创新思维,才能编辑和制作出高质量的民生新闻,以质取胜,增强电视民生新闻与观众的黏合力。在民生新闻采编过程中,采编工作人员应当进一步拓宽视野,打破原有思维的限制和束缚,以敏锐和独特的视角呈现与其他民生新闻节目不一样的新闻内容,避免同质化问题的出现[3]。这对电视民生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他们在平时多关注民生,凭借极强的新闻洞察力发现和挖掘具有播报价值的新闻。民生新闻编辑还要意识到,只有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播出,才能成为独家新闻,使节目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所以,编辑民生新闻时效性一定要高,要快速完成选题立意,并且以新的视角解读新闻,增强民生新闻的吸引力,提高民生新闻传播价值。
(二)新闻素材要创新
民生新闻编辑过程中,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这就需要编辑观察和用心体验生活,在平时多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其关心的问题,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挖掘新闻素材,并将其编辑制作成新闻。这样的民生新闻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对民生新闻的需求,观众自然也愿意积极观看和发表看法,这不仅能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还能增强其公信力和影响力,新闻节目也就能持久发展下去。电视民生新闻编辑中素材的选择要足够新颖,避免从众,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不同视角呈现出和民生相关的内容,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更感兴趣,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报道价值。电视民生新闻编辑中要确保素材新颖,就要做好收集工作。工作人员可通过走访的方式收集素材,也可设置民生新闻热线,让群众参与到新闻编辑中,为新闻提供素材[4]。除此之外,进行民生新闻编辑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广大群众提供信息,针对有报道价值的内容,应立即组织人员追踪,在核验其真实性后及时将其编辑成新闻,以独家报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增强新闻时效性,提升报道价值。民生新闻编辑始终要立足于公众生活,还要树立责任意识,加强对新闻内容的审核,确保内容高质量,没有低俗内容,要坚决杜绝过度娱乐化。
(三)提高编排和策划创新能力
电视民生新闻策划在新闻编辑中极为关键。在实际开展这项工作时策划人员应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结合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观众对新闻的要求等,科学合理选择素材,做好这类新闻的策划工作。民生新闻策划要确保形式的多样化,要依据新闻报道的需要确定采用哪种形式,抑或要把不同形式融合在一起。民生新闻报道可采取消息报道的方式,也可采取画面与新闻报道结合、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方式。不同形式多个层次呈现民生新闻内容有助于挖掘新闻深度,同时也能发挥策划的主导作用,使民生新闻在迎合观众需求的同时,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带来良好的影响。在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还要做好编排工作。新媒体时代对民生新闻编排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完成这份工作时必须要有所创新。新闻编排要基于新媒体对媒介传播的影响,创新编排手段。编排思路要清晰,要具有创新思维,还要运用各种形式增强新闻报道的立体性,增加信息量,让民生新闻中汇聚各种公众感兴趣的信息。民生新闻编排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形式,为了让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可将具有联系性的新闻串联起来,或者将各种新闻搭配在一起,这样既整合和优化了民生新闻内容,又能让新闻报道更有节奏,确保观众能够获取更好的观看体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排形式灵活,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声色影光效果也更好,电视民生新闻策划与编排若是一成不变,一定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基于此,电视民生新闻应当在编排中做好创新,综合考量,以新颖的编排形式吸引观众,促进新闻传播质量的提升。
(四)强化编辑综合能力
处于全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只有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拓宽发展空间,在竞争中实现持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编辑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和作为媒体人应有的道德、政治素养外,还要通过学习拥有良好的全媒体编辑能力和素养。民生新闻编辑要能通过创新编辑方式提高新闻节目的吸引力,最终将良好的编辑转化为实际的收视率。编辑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字功底,掌握民生新闻写作技巧,做好文字编辑,用字用词要准确,此外还要提升画面剪辑能力。在剪辑民生新闻镜头的时候,应当将带给观众在新媒体中无法体验到的现场感作为目标,在剪辑过程中合理运用长镜头,通过配音、画面、动画、字幕、同期声等还原新闻现场,以引发共鸣,使观众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另外,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在编辑创新中,除了要丰富新闻内容,确保民生新闻的新颖性和深层次挖掘以外,还要使节目更具美感和趣味性。另外,民生新闻编辑除了要具有电视节目编辑能力外,还应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平台,具备在微博、微信上编辑民生新闻的能力,这样就能将电视民生新闻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电视民生新闻传播渠道也就更广。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可一分为二看待,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信息传播渠道和平台变多,传播率和覆盖率更高,使電视民生新闻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新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出现也使电视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公众拥有更多选择权,就会出现分流现象,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也会相应下降,从而面对生存危机。从发展现状来看,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遇到了极大的考验,状况不容乐观。而在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新闻编辑是十分关键的,所以,要化解电视民生新闻的危机,就要做好创新,确保编辑出高质量的民生新闻,并通过深度挖掘新闻带给观众新鲜感,在增强新闻影响力、公信力,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提高收视率。
参考文献:
[1] 余敏.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95.
[2] 陈云娟.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8,09(01):7+92.
[3] 高婕妤.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编辑创新[J].记者摇篮,2020(3):156-157.
[4] 俞俊秋.探析民生新闻采访与后期编辑的创新[J].传媒论坛,2019(19):63-64.
作者简介:张云云(1983—),女,山西河津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