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突发事件是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事件,具有紧急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出镜记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本文通过对在突发事件中不同时期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进行分析,提出现场报道策略,以期为出镜记者的业务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突发事件;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69-02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信息通信技术也进一步完善,卫星新闻采集、电子新闻采集等技术先后开始应用于电视新闻领域,出镜记者也开始成为电视媒体中普遍却又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突发事件中需要在事件现场把新闻消息第一时间发回,并且通过凝练的有声语言准确描述整个新闻事件,带给观众强烈、真实的视听感受。对于任何一个栏目而言,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中现场报道的成败直接决定着这档栏目的成败。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目前现代社会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给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公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突发事件是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危险性、紧急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第一,危险性。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前者主要涉及洪水、海啸、地震等,后者则主要涉及恐怖活动、战争等,其现场环境都是十分危险的。例如,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大批记者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一线,现场还不断地伴有余震,随时面临石块滑落以及房屋倒塌的危险。尽管现场环境十分恶劣,但为了搜集到最真实的现场情况,记者们往往要火速赶往事故现场,及时向观众报道事故进展。
第二,紧急性。突发事件往往令人猝不及防,甚至带有灾难性,绝大多数的突发事件是在公众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公众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使社会正常秩序受到干扰。作为出镜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搜集现场的新闻素材,及时向公众传递信息。例如,2020年7月7日贵州公交坠湖事故发生后,央视外景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安顺市,奔赴事故现场,向观众报道了事故现场的基本情况,如伤亡情况、事件发生的原因、救援安排等这些公众迫切关注的问题。
第三,复杂性。突发事件之所以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除了因为它具有危险性、紧急性的特点外,还与其复杂性有关。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能“拍拍脑袋”就决定了处理策略,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迅速消除的。例如,2014年3月8日突发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世界各国迅速组织搜救队伍开展救援工作,除了十分复杂的技术因素外,还要面临事件本身与国际政治因素之间密切的复杂联系[1],因此新闻事件的原貌也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二、突发事件对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要求
第一,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现场都是非常混乱的,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记者随机应变,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状态;对出镜记者的心理素质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出镜记者需具备的基本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对待突发事件从容淡定,不恐慌,具备清晰的思路和稳定的情绪。例如,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当日震源深度达到8000米,仅地震当天便导致云南省175人死亡、181人失踪、1402人受傷。随后,央视、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火速赶到事故现场,立即进行现场报道。一名年轻的出镜记者在地震现场神情紧张,虽然极力去描述震区及附近的救援进展,但现场报道语言十分凌乱,多处出现了新闻消息重复,现场报道语流不畅,并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多处短暂性报道空白,造成了现场报道时描述线索不清晰,新闻直播连线报道宣告中断。可见,出镜记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了新闻播报的质量。
第二,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还需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2]。由于突发事件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一般突发事件现场往往是慌乱、紧张的。记者进入现场后,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打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对突发新闻事件的人物、场景、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融入整个事件中,尽量规避周围的干扰物,充分观察并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及时捕捉现场有效的信息,确保新闻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第三,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要拥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突发事件无法预料,很难找到事件发生时的音响视频,在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语言描述成为关键。现场记者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生动性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质量[3]。因此,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要做到不假思索、一气呵成,语言要凝练、清晰、朴实、准确。既要描绘好现场的“景”,也要传达好现场的“情”。所以,记者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做好普通话发声的训练外,还要丰富知识储备,练习语言表达,在现场报道中做到言之有物。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张口就来,而且语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
第四,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还应当拥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时会造成生命的逝去,出镜记者在报道整个事件时要注意报道的方式,避免对逝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在报道突发事件时,记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以同理心先去倾听被采访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阐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人文角度出发,关注倾诉人的内心世界。
三、突发事件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策略
在新闻现场报道方面,张芹、刘茂华(2013)将突发事件的报道按照时间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类,分别为突发期、延续期、恢复期,并且指出突发事件在不同时期的报道重点有所不同。我们针对不同时期的突发事件分别进行现场报道策略分析。
第一,突发时期的现场报道策略——快速报道,言简意赅。突发时期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阶段,往往是事件发生的当天、当时,是公众感觉最为敏锐,且造成严重心理冲击的关键时期。一旦媒体无法满足公众对事件信息量的需求,就容易造成公众的焦虑和恐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对于出镜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突发时期,要求“快速报道”。要及时出现在事故现场,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以简要文字突出最新鲜、最重要、最具有吸引力的事实,快速组织语言形成新闻报道的结构框架,尽量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例如,“4·16”韩国客轮沉没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媒体的快速反应。2014年4月16日8时58分许,一艘载有470人的客轮在韩国西南海域发生浸水事故而下沉,隨后在10点15分,韩国YTN电视台率先报道事故伤亡概况,16点37分,央视出镜记者抵达事发地最近港口,现场连线报道事件进展,描述事故现场、预估伤亡人数。
第二,延续时期的现场报道策略——全面报道,人文关怀。延续时期是突发事件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公众对事故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会逐渐感受到事故所带来的危害,心理上开始出现负面情绪。与此同时,政府也开始对此次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安排相关救援工作。在事件发生的延续时期,由于时间上相对比较充裕,需要出镜记者在报道前搜集更多信息,如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救援安排等情况,详细地将突发事件的全貌展现给公众。并且在这一时期,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还要注意传播正能量,注重人文关怀,安抚公众的负面情绪,平衡新闻报道的角度,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例如,2019年广西玉林发生5.2级地震,次日,记者再次对事故现场进行报道时,较全面地向公众介绍了此次事故的详细情况以及救援安排。为了安抚公众的负面情绪,也向公众介绍了各级政府应对事故的救援安排:“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已经对救灾工作做出了妥善安排,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立即行动,开展救援,以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第三,恢复时期的现场报道策略——深度报道、分析反思。恢复时期是突发事件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的公众对事件的了解日益加深,政府对事件原因的调查也有了一定的结果。因此,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的恢复时期进行报道时,需要深度报道事件,将事件调查的结果真实、客观地展现给公众,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出以往相似的突发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有评有述,最后告知公众在面对类似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样应对和防范,尽量减少或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例如,2014年四川绵阳发生4.9级地震,记者在事件恢复时期这样报道:“对于2014年7月29日地震,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周荣军分析表示,当地没有大的地震断裂带。市政府领导也带领工作组再次来到这里,实地察看了受灾现场,并且到医院去慰问看望了受伤群众,随后紧急召开了会议,做出了多项重要部署。要求当地全力调集专家资源和紧缺药品,全力以赴抢救生命。”
四、结语
突发事件因其危险性、紧急性、复杂性的特点,给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带来了巨大的考验。需要出镜报道的记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等。针对突发事件不同时期的特点作出相应的报道策略调整,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掌握现场报道的技巧,从而为公众带来真实、生动、高质量的突发事件报道。
参考文献:
[1] 王春玲.记者在新闻突发事件中做好现场报道的策略探讨[J].电视指南,2017(11):215.
[2] 赵英敏.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对广播记者的素质要求[J].学术探讨,2009(11):251-252.
[3] 林湘婷.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对广播记者的素质要求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6):232.
作者简介:赵爽(199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