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艳 常亚萍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使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加快,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学校规模也日益扩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学生管理与党建工作的双重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两者相互融合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更好的融合途径,希望以此提高我国人才质量,为国家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学生管理;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153-02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常亚萍工作室建设成果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主要阵地,重视学生管理、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成为学校开展教育的核心。优良学风是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发展的前提,为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优秀青年提供助力。
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的主要特点
(一)管理对象具备统一性
无论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还是学生管理工作,都需要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作为工作主旨。两者都有着统一的服务主体,是为了学生而开展的工作。学生管理与高职院校党建相比,有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覆盖面广等特点,其工作对象面向整体学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针对的是学生群体中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群体,所以学生管理工作包含了党建工作对象。两者从主体角度来看,存在统一性。
(二)管理内容存在互通性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主要是将组织生活、党支部、党校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考察与培养,使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并且保证学生具备极高的政治素养,使学生从入党积极分子逐渐发展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学生管理工作通常依靠宿舍、班级、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情况开展教育,所以学生管理工作与党建工作虽然有着不同的展现形式,但是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这就使得将两者进行融合变得更为方便与快捷。
(三)管理目标具有相似性
在设定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时,通过发挥学生组织具备的载体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方向全面发展。并且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最终成为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人才。党建工作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基本出发点,更好地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目标。所以通过开展党建工作,能够为更好落实学生管理工作指明正确方向。而且,学生管理工作也能为党建工作,输送更多先进、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一)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党员所占比例也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因为人数较多、培养时间短,导致对党员个人能力、道德品质的要求逐步下降。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党员在入党以后马上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开始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未能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甚至在生活与工作中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
(二)学校思政教育队伍较为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专职思政教育辅导员的地位一直低于专业课教师,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调查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建设正面临着哑铃型态年龄结构的束缚,突出表现为年轻教师较少,缺乏新型思政教师人才的融入。而且,在学历学位层次方面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1]。
(三)党员入党动机目标化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考虑的内容更加现实,并且过于功利化。很多学生入党都是为了日后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或者是从众心理,看其他同学写了入党申请,自己也跟着写。并不是从思想觉悟方面选择党,而是仅限于字面上写着要为人民服务,但是却未能做出任何贡献。如果这些学生成功入黨,不仅难以起到榜样作用,更无法肩负起社会主义发展的重任。
(四)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缺乏融合度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与普通高校相比,受到客观原因影响,会导致对学生党员考察过于简单、培养时间短。各院系的党务队伍缺乏建设力度,从而忽视党建。不仅如此,党组织也未能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学生党建工作结合起来,经常在学风建设、教育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党建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相互分离,难以形成合力。
(五)党务工作者个人能力有待提高
党务工作者对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很难保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顺利推进。高职院校在培养党务人员时所采用的培训方式,无法保证与时俱进,所以党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个人素质,难以满足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无法在学生入党前做好严格把关。在学生入党后,则出现培养考察力度不够、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情况。
三、以党建工作带动学风建设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对学生进行管理成为一项必要的任务。在新的管理模式之下,需要将新的思想与新的要求输入其中,使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吻合。
(一)打造同一阵地,融合线上线下两种资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实与网络之间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网络的影响下,也发生极大变化,因此就要求当前所使用的引领方式、教育措施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好相应的转变与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1]。笔者认为我们应将线上线下资源融合起来,打造统一的教育阵地。在线下可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系统,推动党建工作朝着学生社区方向延伸,成立社区党建服务队伍,建立党员活动室,每周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观看爱国教育电影、视频学习、公益劳动等,提高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与凝聚力。
(二)加强学生党员管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班级中设立党员联络员制度。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党支部负责选拔两名优秀党员与一个班级对接,为学生介绍党员发展流程与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学生在日后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将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带入学习与生活中。其次,建立一支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干部就好比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高度重视。
(三)保证政治需求,满足核心要求
改进与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利用载体将工作落实到学生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我们应当主动意识到,高校学生党员具备两个不同的身份,一方面是综合素质好、思想品德高的优秀党员,另一方面是以学习为主的学生。学生党员是学校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对象,同时也是学风、校风建设的参与者。利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可以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榜样作用,由此扩大学生党员在群众中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四)主动引领风尚,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发挥党组织具备的示范性作用,通过打造良好学习氛围,加快學风建设速度。笔者认为要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应当从下述几方面入手:一是党小组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根据学校方针,定期开展活动;二是将学风建设逐步渗透到党课中,如举办“党员讲党课”等活动,将更多知识普及给学生,争取做优良学风带头人;三是在党的精神引导下,团小组、团支部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多个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四是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与本专业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将实践与理论结合[1],使学生党员形成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学习态度,由此取得良好的成绩。
(五)加强不同队伍建设,为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为了保证团建工作更好发展,必须采用党团共建方式,这也是党在发展过程中为更好落实各项工作提出的基本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清楚了解人员选拔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主动将学习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党员作为未来培养的重点对象,为团总支、学生会以及社团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发挥学生会在学生中的带头作用。二是重点培养学生党员,保证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朝着高素质、高质量方向发展。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保证他们经得起考验、经得住锻炼。
四、结语
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加快,党建工作也趋于完善,学生党员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在校风建设方面缺乏科学化,因此利用党建促学风,加快学风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也需要高职院校将更为前沿、可靠的方法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李红飞,刘钊,徐滋琪.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深度融合机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6):43-45.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