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玲
【摘要】 漫漫历史长河中,种族压迫一直笼罩在美国非裔人民的生活当中。作为描写美国非裔人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同样也用其极其细腻的笔触将种族主义对美国非裔人民生活的影响写进《秀拉》这一小说中。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出发,从小说中白人社会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居住地压迫、“身份”构建压迫、权力压迫以及思想压迫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小说《秀拉》中所体现的种族压迫,强调种族压迫给美国非裔人民所带来的伤害。
【关键词】 种族压迫;后殖民主义;《秀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16-02
一、引言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深受种族主义的压迫,在白人的统治和压迫下讨生存的美国非裔黑人。《秀拉》是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說,故事同样以黑人为主人公,讲述了俄亥俄州梅德林市一个名为“底层”的黑人社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生存境况和生活变迁。莫里森用富有诗意和充满寓意的语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白人社会通过划分种族优劣等级,建构固有的黑人“身份”,权力统治以及思想控制等手段而实施的各种压迫,揭示了黑人在种族压迫下的艰苦生活和悲惨遭遇。《秀拉》充分体现了莫里森对美国底层黑人生活的关注。
在小说中,白人奴隶主愚弄黑人,将他们骗去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上居住耕种,城镇白人将山坡上的黑人社区命名为“底层”,白人警察不由分说将从战争中生还回来的黑人士兵关进监狱,穷苦白人直接占据黑人工作名额等等,无不书写着美国白人对非裔黑人的歧视与压迫。本文将其具体分为居住地压迫、“身份”构建压迫、权力压迫与思想压迫,并结合文本进行了具体阐释,强调种族压迫给美国非裔人民所带来的伤害。
二、居住地压迫
在白人的认知中,黑人居住的区域都是无人区——并不是无人居住,只是白人认为黑人愚昧无知,无法进行思考,不能算真正的“居民”。白人将自己与黑人隔离开来,建立“黑白分明”的界限,而黑人则不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所想要居住的地方。
在小说中,莫里森写道:一位白人农场主对他的黑奴说,只要是他能干好一件难办的活计,就许给他人身自由和一块地。黑奴很感激,干完活后,要求白人履行诺言。农场主允诺给了黑奴自由,但他不想交出任何土地。于是,他对黑奴说,要把山谷里的一片土地给他,还说他原想给对方一块地处“底层”的土地,因为“底层”的土地才是最富饶又肥沃的土地!就这样,黑人跳进了主人的圈套,督促着主人给自己一块“底层”的土地。后来,农场主如愿保存了自己山谷里的地,而黑奴则得到了一块“底层”的土地。然而,在那里耕种真能让人累折了腰,因为那里虽名为“底层”,但实际地处山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春天种子都会被冲掉,而冬天寒风又呼啸不已。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黑人奴隶的居住地选择“自由”被牢牢掌握在白人奴隶主手中,黑人与白人居住地区界限分明,黑人被骗去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冬天寒风呼啸的“底层”,而白人则居住在山谷的梅德林镇上。当然,“底层”的地也是归属于白人。白人奴隶主不惜通过欺骗将黑人奴隶骗去“底层”居住这一行为的动机,充分体现了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驱逐与压迫。
三、“身份”构建压迫
殖民主义者以人类的肤色为标准划分了白人、黑人、黄种人等种族,再给这些区别开来的范畴赋予“科学的固定的特征”。但是法农指出,所谓的“科学”缺乏历史依据和事实证明,实乃社会范畴而非生物范畴,反映的是某一群人对另一群人“一厢情愿”的看法,是白人对自己身份的标榜,是白人对黑人的“身份”构建,而掌握主动权的,始终是白人。如白人是“天选之子”,而黑人则总是“酗酒”“麻烦制造者”等的刻板印象。
当夏德拉克经历战争在医院里醒来之后,照顾他的男护士问他:“当兵的,今天你不会惹什么麻烦吧,对不对?对不对,当兵的?”白人男护士的问话体现了他对黑人种族有着他们是“麻烦制造者”的印象,并且他再三向夏德拉克确认“对不对”也体现了他对黑人“麻烦制造者”这个刻板印象有着根深蒂固的认同。
当夏德拉克被精神病康复医院以他是一位“狂暴的精神病患者”为借口让他提前出院后,这位有着战后创伤的黑人青年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又要到哪里去”,只好坐在马路上无声地啜泣着。后来,几位白人警察发现了他,“把他带到监狱,记下流浪和酗酒,把他关到一间牢房里”。这一连串的动作和描写一气呵成,没有停顿。警察没有询问夏德拉克,便直接以“酗酒”和“流浪”这两个词盖棺定论,且习以为常,体现了黑人“酗酒”和“流浪”的形象在他们心里早已存在且甚至早已是黑人的“科学的固定的特征”。同时,白人警察随意记下“酗酒”和“流浪”这两个词,也体现了白人统治者对黑人形象的刻画,对黑人“身份”的构建,以及对黑人群体的“一厢情愿”的看法。
四、权力压迫
在小说中,莫里森对白人社会对生活在“底层”社区的黑人居民的种族压迫的关注,还体现在她对白人通过行使权力来实行对黑人群体的压迫的描写。福柯的权力理论指出,人们抓住罪犯是行使司法权力,但产生什么是罪犯的“知识”是更高阶段的权力,是对人的心理控制和精神统治。当白人警察没有调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夏德拉克关进监狱,没有审问就给他记下了“酗酒”和“流浪”的罪名,这是白人警察通过行使司法权力,通过暴力产生的关于什么是罪犯的“知识”。而在这个由白人群体担任统治者的美国社会中,毫无疑问,不论是行使司法权力,还是产生什么是罪犯的“知识”的更高阶段的权力,其权力的实行者只可能是由白人群体的一员来担任。也因此,当奈尔面对几个白人孩子的歧视和欺辱时,虽然害怕无助但却又只能默默忍受,只能在放学回家时绕道走以避免碰到那些白人孩子。
在《秀拉》“一九四一”这一部分,当河堤隧道工程将雇佣黑人的传闻又一次传播开来后,“底层”社区的人们期待又欢欣,以为美好的日子就要来临了,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跑遍整个梅德林小镇或是彻底离开这个镇子去找一份仅供生存的工作。然而,实际上,这个河堤隧道工程早在一九三七年就已开工了,整整几年,小镇上都谣传要雇佣黑人来修建,但最后用的都是白人工人。在梅德林镇这个白人与黑人共生的小社会里,白人剥夺了黑人同自己公平竞争工作的机会,直接导致黑人群体不得不依赖于白人社会提供的剩余工作,通过“代替骡子干活”从而获得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
五、思想压迫
除了以上提到的居住地压迫、“身份”构建压迫以及权力压迫,信仰压迫同样在小说中得以体现。《秀拉》中大部分情节都被设定发生在名为“底层”的黑人居住区,那么为什么这片黑人居住区要被叫做“底层”呢?
“底层”所处的位置其实是在山上。小说中的描写是:“这片居住区高踞在山间小镇梅德林之上,沿山坡一直伸展到河边。”而之所以被叫做“底层”,当黑人奴隶问他的白人农场主为什么要称山顶为肥沃的低地时,白人农场主的解释为:“从我们这里看是高的,但是当上帝往下看的时候就是‘底层’了。所以我们才这么叫它。那是天堂之底——有着最好的土地。”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白人试图通过上帝之眼将原本高的地方说成低的地方,将原本水土流失严重,冬天寒风呼啸的地方说成是天堂之底,有着最好的土地。
而事实上,白人通过宗教信仰的束缚力,不仅让黑人群体搬到了远离城镇、条件艰苦的山坡上,还借机讽刺了一把社会地位低下,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更让他们对黑人的压迫显得合法合理化。如此,黑人群体所遭受的一切压迫,一切不公平待遇,仿佛都有因可循了。可以说,白人社会通过宗教信仰来进行的思想压迫,无疑在对一战前后到六十年代这一段时期的“底层”的大部分人是成功的。
六、结语
文学是艺术的,同样也是政治的,只有达到了两者的融合,方可达至完美。莫里森认为,作家肩负着一定的政治责任,因此她的文学创作就是为了重构美国黑人那被断裂的历史,书写他们在历史入侵的暴力下的生存困境。
对于莫里森来说,如果要真正理解美国的文学,就需要书写种族。莫里森在《秀拉》这部小说中通过对小镇梅德林中白人种族对生活在“底层”的黑人种族的种族压迫的描写,充分展示了白人社会通过划分种族优劣等级,建立黑白居住界限,构建黑人固有的负面刻板印象,权力统治以及宣扬宗教思想等手段而对黑人群体实施的种族压迫,无声地控诉了她对种族压迫给黑人群体所带来的种种灾难的痛恨。
参考文献:
[1]Cecil Brown,Toni Morrison.Interview with Toni Morrison[J].The Massachusetts Review,1995.
[2]Foucault,Michel. Discipline and Publ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 [M].Trans. Alan Sheridan.London:Allen Lane,1977.
[3]杜志卿.《秀拉》的死亡主題[J].外国文学评论,2003,(03).
[4]杨雯淇.《秀拉》中的死亡意象及意义[J].海外英语,2015,(03).
[5]托尼·莫里森.《秀拉》[M].胡允恒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
[6]谭慧娟,罗良功等.美国非裔作家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7]赵宏维.托尼·莫里森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8]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