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与《兰亭序》

2021-09-10 07:22李丽
百花 2021年4期
关键词:兰亭序兰亭李世民

李丽

再谒昭陵有感

胜日登临五陵塬,

九山上起烽烟。

英略君主近古无,

犹闻六骏吼长川。

城阙辅三秦声远,

雨打风流空为汉。

宏帝伟业重千古,

君王还念守成难。

乐游塬上望昭陵,

松柏翠华一青峰。

鹅池翰墨今犹在,

始知天下无兰亭。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长孙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咸阳礼泉烟霞镇九嵕山上。九嵕山地处泾河之阴,渭水之阳,与太白、终南遥遥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唐太宗选取九嵕山为陵址,有着浓郁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自唐以来,普遍认为昭陵为中国帝陵之最佳者。昭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陵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据史载,唐贞观十年(636),文德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其言,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的石窟,陵名昭陵,并把昭陵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随即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工程,历时十三年。太宗驾崩,葬于九嵕山。除主陵墓道的地宫外,还在陵园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当年巍峨的地表建筑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断壁残垣,现存的遗址仅剩下三处,即九嵕山南的司马门献殿遗址、西南寝宫遗址、北侧的北司马门遗址,东西两侧的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复制品),即著名的昭陵六骏。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人生的精彩戏剧在此拉上了帷幕,一代英主从此隐入历史深处。

唐太宗永远地长眠于九嵕山,与山水和青松翠柏为伴,安享着山色和夕阳。他目睹了多少朝代更替,阅历了多少风云人物的兴亡,那十八陵、一百九十余座陪葬,庞大的帝王陵园,那奇迹般的丰功伟业给后世不息的华夏子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山水依旧,古迹尚存。一级级的台阶,通向九嵕山,让你猜想着它的蕴藏,听出多少历史的浩叹!

唐代诗人杜甫曾这样描绘昭陵: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

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唐太宗威武雄伟的雕像,再现了大唐一代英主的风采。这是在巨大的社会灾难中迅速开创贞观之治,使唐代走向辉煌的一代君主。唐太宗文韬武略,使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功在千秋。仰视雕像,使你不由得反复咀嚼几千年大唐盛世的繁华。唐太宗生命已沉入泥土,赫赫的大唐也沉入历史,但他不灭的灵魂却仍然在空中飘荡。

远眺昭陵,那宏伟的气势,无处不在地展示着大唐的辉煌,他的陵墓,像一本巨大的启示录,让后世谒陵的人深深地思索。

巨大的雕像年复一年地守候在这里。顺着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就像一步步走进大唐,强烈的唐文化气息像阳光空气一样弥漫着。抚摸着石碑,就像抚摸着大唐,抚摸着古老的岁月,抚摸着一段历史,也抚摸着自己灵魂的一部分。

北司马门祭坛,地表建筑已随岁月风化,但遗址清晰可见,这是唐代祭祖的场所。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世所敬仰,祭坛也随之成为民间祭祀哭诉求公道的地方。在古代,有向先人哭诉的传统,臣民若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诉,“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陆游也在《遣怀》诗中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如今,昭陵哭诉已随着封建社会的完结成为历史。

祭台两侧各有三块浮雕,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有人把昭陵比做美轮美奂的皇冠,六骏浮雕就是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它是以李世民南征北战扫群雄,统一天下乘骑过的六匹战马为蓝本创作设计的浮雕石刻作品,相传为当时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均为青石质地,每屏上方一角原刻有欧阳询书丹的唐太宗亲题赞语,是世间不可多得的珍宝。遗憾的是,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被盗,流失海外,其余四块被打碎,在盗运途中被截回,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昭陵六骏雕刻形象生动,六骏身上似乎还挂着当年征战的汗珠,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唐太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英姿,在雕像的身上还原了唐太宗征戰的历史。

梦回大唐!唐太宗李世民静静地躺在九嵕山上,他周围的十八陵以及一百九十多座陪葬陵,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昭陵保持着一颗强大的核心。

梦回大唐,寻着盛世的黄金时代,鸣奏一曲千古韶光!

梦回大唐,千古风流往事,不尽浅吟低唱……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雄才伟略,英明勇武,而且虚心纳谏,知人善任,他和魏征的故事在历史上传为千古佳话。一代英明君主还特别喜爱书法,尤独钟王羲之书帖。据史载,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病重,对太子李治说,想用《兰亭序》陪葬。遵其遗嘱,《兰亭序》与唐太宗一并葬在九嵕山。《五代史·温韫传》记载,李世民墓内富丽堂皇,墓道东西两侧安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有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兰亭序》就在其中。

《兰亭序》何以如此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青睐?历史传说极富传奇色彩。

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浙江绍兴会稽山兰亭上修禊时,饮酒赋诗,汇诗成集,众人推举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兰亭序》,全文共324字。此帖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如舞,笔势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被历代书家奉为极品,称其为天下第一行书。据说王羲之当时酒意正浓,提笔在蚕茧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翌日,酒醒后意犹未尽,将序文重写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重书几遍,仍不得原文精华,这才明白,这是自己一生中的顶峰之作。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英武雄伟的唐太宗也像天下的雅士文人一样,四处搜集王羲之的作品,又细细认真临摹,遗憾的是,唯独没有《兰亭序》。

辽宁省博物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兰亭序》的传奇故事。王羲之十分钟爱《兰亭序》,想把它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智永就继承了这一书法名作,他后来出家,收了一个弟子辩才,将墨宝传给此人。从此,辩才将此宝藏入家中,秘不示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唐太宗得知真迹在辩才和尚处,便派萧翼想尽办法将《兰亭序》赚到手,后来才有了《兰亭序》陪葬昭陵一说。

《兰亭序》不断被后人临摹,其中不乏大家,现存的《兰亭序》最著名的摹本有:

《虞本》——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得智永和尚真传,与王羲之的书法意韵极为相近,用笔深沉,点画沉邃。

《褚本》——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此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骨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冯本》——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为唐代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而被后世称为《神龙本》。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定武本》——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因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摹本个个独善其长,真迹究竟是怎样一副模样?“昭陵一入见无从,镌石犹将赝本供。”

昭陵曾被盗多次,《五代史·温韬传》记载颇为详尽。昭陵已被搬空,不仅陪葬的奇珍异宝被盗,连李世民的遗体也被损毁,《兰亭序》定然不能幸免:“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但在出土的清单上并未有《兰亭序》。亦有传说盗昭陵时,狂风暴雨大作,未遂。还有一说,《兰亭序》在殉葬时,被人用伪本换掉,真迹尚留人间,后随李治武则天葬入乾陵。此后至今,《兰亭序》真迹杳如黄鹤,其下落不知几何。

宋人林景熙有诗为证:

昭陵玉匣走天涯,

金粟堆前几暮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

不知真帖落谁家。

猜你喜欢
兰亭序兰亭李世民
向明月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三张纸条
皇帝不能玩权术
你会背《兰亭序》吗?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以诚相待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兰亭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