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西诗歌中的爱情观差异

2021-09-10 07:22艾迪娅·帕尔哈提
今古文创 2021年19期
关键词:舒婷独立爱情观

艾迪娅·帕尔哈提

【摘要】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两首诗中生动细腻的创作手法让读者忽视了背后的爱情观,每个人对于爱情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愿意为爱情牺牲一切,而有些人面对爱情是无比自私的,这两首诗完美地阐释了现实中两种不一样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的解读,主要从思想内容以及不同的爱情观差异,更深入地了解这两首诗背后的爱情观。

【关键词】 舒婷;裴多菲;爱情观;独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9-0026-02

《我愿意是急流》是诗人裴多菲于1847年给他的爱人森德莱·尤丽娅写的一首诗。《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在1979年发表的作品,是舒婷爱情诗中的代表作品。本文主要对《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这两个作品中表达的两种不一样爱情所产生的观点差异进行分析。

一、思想内容不同

《致橡树》这首诗是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橡树表达热情又真诚的爱情和彼此独立又深情的爱情观。舒婷在自我情感律动中的内省上比较擅长,在捕捉复杂细腻的情感经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她的许多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色彩,对人生中的任何事物既平和又有着激情。她的作品在表达内心情感时擅长用联想、象征、比喻等艺术手法,在朦胧模糊的氛围中表现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暗,是现代风格中的浪漫主义产物。

《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以通畅的语言和激情表现了作者心里对爱人真诚的爱。诗中叠加在一起的意象里透露着悲凉。一面看起来悲凉但另一面则是一种心灵的崇高和对爱情的执着。诗中所表达的是作者眼中的爱人形象——既美丽又贤德,对爱热情;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诗人爱情的理想。作者不惧风吹雨打也要和恋人在一起,体现出诚挚忠诚的爱情理念。之所以使得诗人与他的诗刻在了一代代理想主义和渴望自由的人们心中,正是因为这种对自由的坚贞追求,对爱情观的不断追求。

二、两种感情基调

舒婷和裴多菲隔着许多年表达着爱情的对抗,男性埋没了许多年的裴多菲式的爱情理想,沉醉女性许多年的裴多菲式的爱情神话被舒婷打破并毁灭了。

《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表白诗,写于裴多菲与尤丽娅的热恋期,23岁的裴多菲在晚会上与尤丽娅相识。让他一见钟情的不是尤丽娅的美貌,而是她的真诚与清纯,尤麗娅父亲认为裴多菲是穷诗人,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感情坚不可摧,在半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了很多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尤丽娅终于说服父亲,一年后与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其中《我愿意是急流》是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

裴多菲·山陀尔这个名字让几代中国青年心里像浪潮翻腾。“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①就像一道劲风吹鼓着人们的成长风帆,鼓励着人们为实现时代理想、民族前途、生命真谛,奋不顾身,奋勇向前。

在《我愿意是急流》中,诗中所勾勒出的许多意象,即“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废墟”与“常春藤”、“草屋”与“火焰”、“云朵”“破旗”与“夕阳”,表达出她的端庄贤淑是为配得上他的坚不可摧,她的安逸鲜艳是为见证他有力的庇护。

这六组意象分别象征男女爱情角色,女性之所以在感情中迷失自我,成为男人的俘虏,是因为处在这种爱情主张中。女性之所以压抑自己的个性,是因为她以为是为了保护爱,从而导致迷失自我。就爱情观而言,人有高矮胖瘦,亦有美丑,以往外表的美丑是次要的,现在外貌也成了主要的,但从心灵美的角度来看,爱情观有崇高、平凡和陋俗之分。

代表纯正洁白、忠诚真挚和无私奉献等诸多人性美的爱情观往往是崇高的。反映出一个人自私自利之心、强词夺理、欺骗捉弄等人性中诸多丑恶的一面的爱情观通常是陋俗的。而平凡的爱情观是一般人对爱情的理解,它通常表达出人对生活的简单认识,它含有人性纯洁的一面,也有着一些人性本能的东西。

许多读者将《我愿意是急流》的思想定位在为爱情无私奉献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如需要赢得爱人的真心,必须坦荡,必须做自己,并且证明自己,这就是裴多菲的爱情观。于是,我坚强,我勇敢,我沉静,我坚韧,我坦荡;于是,我的爱人快乐、温馨,进步、成功、辉煌;于是我赢得了爱,赢得了幸福。

《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充满着刚硬的生命气息,又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温柔妩媚的个性,与她相映成趣的是橡树形象所象征刚硬的男性气质,诗中的“他/她们”同样以橡树的形象共同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爱情,表现了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

诗中“她”与“他”:用“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表达灵肉共舞;用“分担”与“共享”表达同甘共苦;用“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表达彼此独立;用“仿佛永远分离”表达享受自由;用“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体味默契。②

否定了传统的相互依赖性和无私奉献的爱情,表达了作者对爱的追求,支持了平等独立的、有难同当有福共享的爱情观,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谈到这种爱情观不得不说和现在的AA制爱情观有些相似。

“AA”比较形象的称呼概括了两个独立的人,互相依赖,互相靠拢,又各不牵连。婚姻里的两个人就像家里的两根顶梁柱,各行其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指的就是诗中的“木棉”和“橡树”。女性不做男性的附庸,有独立的人格。这是AA制生活的出发点。婚姻里的两个人,生活中采用AA制,让女性走向独立。AA制的爱情不主张单纯的奉献,主张有回报的付出。单纯奉献的爱情观,都是以一方为牺牲,是当代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作者用排比句、否定语句,表达了肯定的态度。在否定依赖性的爱情观点时,作者用了“绝不”;在否定无私奉献的爱情观时,诗人用了“也不止像”。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③“作为树的形象”,与这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面的“凌霄花”和“鸟儿”,虽然与对方有同样的地位和人格,但突出了双方是两个独立的形象。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这种爱,互相尊敬而志同道合,同甘共苦,终身相依为命。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情观,至今仍然具有时代意义,正好与现在社会AA制的爱情观相吻合。

三、结语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说过“诗品出于人品”。古今中外,真正当得起“大诗人”这一称号的,概莫能外。而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就是其中较为卓绝的一位,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盛赞裴多菲是“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他还说:“我向来是很爱裴多菲·山陀尔的人和诗的。” ④

通过上述两种爱情观的比较分析,像《致橡树》这样的爱情观: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人,不论我多么丑陋、懒惰、懦弱不堪,都待我如初,这才是真爱。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发现世界上是没有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可以一瞬间爱上你,但是当荷尔蒙消散的时候,一个人依然爱你,你是一定要达到某个标准的。

每个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不一样,都有着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基础。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爱情观都可能受到影响或者被潜移默化。因此,每个人爱情观的产生都与自己所受到的社会经验、家庭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注释:

①出自于《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1929年经过我国著名诗人殷夫的翻译,通过鲁迅的传播,受到广大中国读者认知。

②皮訪贫、王莉:《非常女人与绝对男人之爱情对话——比较赏析〈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高中生》2003年第12期。

③张玉庭:《重读〈致橡树〉——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致橡树〉阅读指要》,《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3年第07期。

④董乃斌:《〈艺概·诗概〉的诗歌叙事理论——刘熙载叙事观探索之一》,《文学遗产》2012年第4期,第122-129页。

参考文献:

[1]涂成凤.《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创新微型教案[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

[2]李都明.《致橡树》为什么是一首爱情诗[J].中学语文教学,2006,(05).

[3]江来军,刘学瑶.一场男性与女性爱情对话的现实意义——《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解读[J].中学语文,2003,(21).

[4]朱新敏.《我愿意是急流》品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1,(10).

[5]张玉庭.重读《致橡树》——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致橡树》阅读指要[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2003,(07).

猜你喜欢
舒婷独立爱情观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一路顺风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
诗,我喜欢舒婷
诗人舒婷的育子经
身为母亲的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