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视角下流行语“柠檬精”分析

2021-09-10 07:22王雪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
关键词:流行语

【摘要】 新兴词语“柠檬精”作为2019年十大流行语之一,以其新颖的形式和意义被广泛使用。本文首先研究“柠檬精”的来源和语义,又从认知角度探讨词语最初的概念整合过程。认为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隐喻机制起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概念整合角度对“柠檬精”做出分析,旨在更好地说明其形成过程和机制。

【关键词】 概念整合;流行语;柠檬精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105-02

一、引言

流行語言层出不穷,形式新颖。在《咬文嚼字》收录的“2019十大流行语”中,就有“柠檬精”一词。“柠檬精”的本意是指“柠檬成精”,后引申为多种含义。“柠檬精”最早出现在电竞圈,用于形容某些不理智的粉丝,即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用语言去攻击对手战队的一群人。李晓萍(2018)运用小三角理论,对“×精”格式进行分析,指出“×精”的流行是受模因论的影响。储珊(2019)指出“柠檬精”的语义特点是“贬低”“讽刺”。现有研究从格式方面入手,研究“柠檬×”或“×精”,但没有针对“柠檬精”的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于“柠檬精”的语义没有进行系统归纳,缺少新兴语义。本文通过对“柠檬精”的来源分析,归纳整理语义分类,再进行形成机制的分析。

二、流行词语“柠檬精”的来源

(一)受“×精”使用习惯影响。“×精”这一格式并非现代汉语流行语的专属,在古代,人们就有将人和动物之间的异类称作“×精”的历史,如“蜘蛛精”“兔子精”“白骨精”等。在《西游记》中“× 精”使用例子有很多。如第七十三回中就有“蜘蛛精”,原文为“小神子三年前检点之后,方见他的本相,乃是七个蜘蛛精。”第八十九回中,有“黄狮精”一词,全句为黄狮精虚设钉耙宴,金木土计闹豹头山。而后使用范围扩大,“×精”不仅可以指某种妖怪,也可以含有“×”特征的人。新兴词语的出现,多套用了“×精”这一格式,含义是“像柠檬一样酸的人”。总之,由于“×精”格式可以赋予人有“×”这样的特征,因此人们在形容某类人具有柠檬的特征时,就会套用“×精”格式,形成了“柠檬精”。

(二)“×精”中×为名词由来已久。除了具有格式“×精”的使用习惯之外,格式内部的构件“×”也有词性上的使用来源。从“×精”使用开始,变量“×”就是主要由名词充当的。“×精”形成之初,变量“×”的词性并不总是由名词充当,一般还有双音节的动词和省略形式,比如“告状精”“撒谎精”。另外还有省略形式如“马屁精”,前些年的网络流行语“杠精”也属于省略形式。主要含义由动词“抬杠”含义承担,省略形式称为“杠精”,是指那些无论别人说什么,总要唱反调,争辩的一类人。而后某些网络词语也有由动词组成的,如“嗲精”,形容说话爱撒娇,发嗲的人群。

但是总数量上来看,变量“×”为名词的数量是远远多于“×”为动词或其他词性。因而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柠檬精”一词的来源,首先是在对人的归类上,存在“×精”的使用方式,而这个格式恰好有表示描述对象具有×特征的作用。其次是从内部考虑,人们更倾向用名词性的词语去作为描述的特征,赋予对象某个名词的特性。

三、流行语“柠檬精”的语义类型

“×精”格式的语义多偏消极,含有贬义色彩,像“马屁精”“撒谎精”等,但“柠檬精”基本将格式蕴含的消极意义洗白。本文将“柠檬精”的语义暂归为四类。

(一)“嫉妒;不满”义:在“柠檬精”一词最初使用时,是表达使用者对什么都不满的态度,喜欢贬低和讽刺,举例为:想对那些柠檬精们说,听不懂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吗?这是某音乐创作者在反击别人的负面评价时,将他们称为“柠檬精”,是将“不满”“贬低”这样的特点来形容说话对象。

(二)“吃醋”义:例如:“网友看了王一博和剧中女主人公的恋爱截图,说:我是一个巨大的柠檬精。”女粉丝在看了自己的偶像王一博在剧中和女主人公甜蜜的恋爱,醋意大发。将自己称为“柠檬精”。除了以上单独使用柠檬精一词来表达自己有吃醋的情绪之外,还会使用“柠檬精本精”来强调自己就是那个吃醋的人本身,还有省略形式“柠檬本精”。

(三)“羡慕”义:在使用中,“柠檬精”的消极、不满语义逐渐减少,语义色彩由原来的偏消极义转向中性义。往往表达说话人也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迫切心情。在所搜集的语料中,具有“羡慕义”的“柠檬精”使用频率更多。举例为:杨幂身材有多绝?女生看了酸成柠檬精。这句话评论女明星的身材,女生们看到都会非常羡慕。说话人并不是妒忌,而是表达自己对于某些好的东西或者优势,自己也想得到。使用者将自己心理某些感受用新词语来表达,可以委婉说出内心感受,比如“朋友圈又一次全是情人节,就只能做一个柠檬精酸下别人的爱情了”。将自己形容成“柠檬精”,来表示自己作为单身人群羡慕甜蜜情侣,同时也有消减负面情绪的作用。这样表达可以拉近说话人与其他人的心理距离,用自嘲的语言来发泄情绪。

(四)“嗔怪;撒娇”义:在某些使用情境中,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说话人实际想表达撒娇义。想以这样的手段来获得对方的喜爱,如“牧尘哥哥化身柠檬精,又酸又害羞。”不过这种意思在实际收集中发现的很少。可以看出,“柠檬精”的语义从最开始出现的表示“贬低”“讽刺”义,意义扩大使用后呈现出的“嫉妒”“不满”等消极语义,转变为“吃醋”“羡慕”“喜欢”义,消极程度逐渐降低。

四、“柠檬精”形成机制

新词语的形成机制可以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考虑,用认知语法的角度去阐释“柠檬精”的形成机制。可以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词语的认知机制,再对“柠檬精”中的隐喻机制进行分析。

(一)概念整合角度。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对词语的意义形成做出分析,人们通过日常的经验,对“柠檬”一词的经验和记忆,影响了人们用“柠檬精”一词去形容说话酸,言语刻薄的人。这是通过概念整合来对人做出概括性的定义。概念整合理论以其四个空间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词语意义的建构。四个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两种客观事物进行概念建构,进入两个输入空间。最后通过输入空间的信息进入整合空间,产生信息整合的结果。概念整合并不是两个输入空间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复杂的整合过程。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的四个空间,本文将“柠檬精”和“人”两个概念的整合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其中一个与“人”有关的输入空间包含“人、有生命、人的话语可以尖酸、用言语刺激别人、可以令人不悦”的因素。第二个输入空间包括“‘精’有人的特征(生命)、柠檬的酸性特征最为显著、柠檬的酸可以刺激人们、有时引起刺激的不适”因素。在这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出类属空间“有生命、令人产生‘酸’的感觉、有刺激作用”的共同因素。在此基础上,产生整合空间中“人是柠檬精”的整合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概念的信息进入输入空间时,概念的某些意义被凸显,其他意义被隐藏。对“人”的概念不只有上图中的概念信息,但在与“柠檬精”一词进行整合时,这些信息被凸显,其他诸如“有思维能力”“会使用工具”“会通过合作达成目的”等也是人们在经验中总结的信息就没有被凸显。概念整合角度可以很好地说明人们在概念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可以看出人们是根据哪些生活中的认知经验来对“人”的某些信息和“柠檬精”的某些信息进行整合,才出现了“柠檬精”一词。

(二)“柠檬精”的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的过程通过隐喻机制得以实现,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人们日常交际离不开隐喻。在概念隐喻看来,隐喻作为概念并系统地存在头脑之中。从认知角度讲,被解释的要素即目标概念,解释要素即源概念,共存于映射域中。

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受隐喻的映射域限制,将源概念中必要特征映射到目标概念中。“柠檬精”中将“柠檬”指代柠檬最突出的含义“酸”,这其中是将在生活中由于受对方言语行为的影响,心里产生的不悦、嫉妒、羡慕的感觉称作“柠檬”。

实体“柠檬”作为源概念,以“酸”为主要特征映射到人们的不悦、羡慕、嫉妒的心理感受上。受映射域的影响,限制并激发了源概念最主要的特征“酸”,而不是“椭圆形果形、外表呈黄色”等全部特征都作为源概念的特征映射目标概念。

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是客观世界中无法看到的实体,但柠檬作为一种水果是肉眼可观的。将心理感受看作有形的实体,能更好地识别特征。

除了“柠檬精”用来指说话酸的人,把柠檬的“酸”和人们从话语中感到的滋味“酸”结合起来。本身“酸”也是一种隐喻,酸的本义是像醋一样的味道或气味,后指人们含有讽刺、调侃,使人听了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从味觉上感知的味道到心理感受,“酸”一词本身也是一种隐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的投射。现在“酸”又用“柠檬”一词来隐喻,如“我酸了”(我嫉妒/羡慕了)就可以说“我柠檬了”。

五、结语

“柠檬精”一词来源于“×精”的使用格式习惯,在使用中最初的贬义色彩逐渐转化为中性色彩,到最后变成人们用于自嘲、幽默的含义。“柠檬精”的语义因不同的使用情景有不同的含义,但使用最多的意思是“羡慕、嫉妒”义。

对网络新词语的研究除了归纳语义以外,还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网络新词语通过概念整合形成最初的使用形式,来源于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在类属空间内找到共同概念,最终整合成为新的概念。而概念整合过程中主要通过隐喻得以实现,隐喻手段可以激发特定的概念特征,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使网络新词语意思更加贴切,获得更广泛的使用范围。概念整合过程是“柠檬精”词语的最初形成机制,概念整合和隐喻都是“柠檬精”形成的重要基础。從概念整合视角分析,可以探讨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为网络新词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储珊.基于模因论视阈构式“柠檬×”的认知探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08):148-151.

[2]弗里德里希 · 温格瑞尔,汉斯-尤格 · 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许国平,赵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哈长辰,朱炼.认知语言视角下隐喻型网络新词研究[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二语习得与应用),2017,(03):29-32.

[4]尤小刚.网络新词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8):100-103.

作者简介:

王雪,女,辽宁鞍山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猜你喜欢
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注脚
2019年中国十大流行语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
排行榜
小透明
遇颜友止
让流行“流形”,让经典“永恒”
谈日语流行语的汉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