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及殖民时期黑非洲文学发展

2021-09-10 07:22焦旸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古代

【摘要】 黑非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本文以时间为脉络,论述古代及殖民时期黑非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的黑非洲文学既传承了该地区的厚重文化和创作风格,又融合了西方文学的元素,逐步形成独特的思想内核,并从人才、语言和思想三方面开启了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关键词】 黑非洲文学;古代;殖民时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3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吉林省教育厅科研规划项目“殖民时期黑非洲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JKH20200853SK。

法国著名的非洲语言与文化专家阿兰 · 理查德曾说过:人们(法国)对黑非洲文学了解最晚,因而忽略了厚重的文化。一方面因为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地域形成的本土多元文化,另一方面经历了殖民化和去殖民化的演变过程,黑非洲社会不可避免地接纳了西方的元素。

目前,我国的黑非洲文学研究多集中在20世纪文学,对20世纪之前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时间为脉络,着重分析古代和殖民时期的黑非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并评述其代表作和文学史价值。

一、古代黑非洲文学起源

“由于古代非洲并不发达的符号语言,使得人们对其研究很少从文字入手,这也造成了今天我们认识非洲文学的主要障碍。”[1]因此,解析黑非洲文学的起源,就要依据德 · 范克的“可视语言”理论。

德 · 范克将语言依据听觉、触觉和视觉分为三类,即“口语”“可触语言”和“图形语言”。其中图形语言被定义为“可以用图形来表达各种思想的符号体系”。因而,除了字母和文字之外,具有完整表意功能的石雕、壁画等图像也应视为图形语言的一部分。

黑非洲的古代图形语言素材多亲近自然并注重符号规律性背后象征意义的表达。以历史悠久的桑族人的壁畫为例,经过对恩德德玛地区的2860幅壁画的比对,人们认识到非洲壁画作品所体现的叙事性和思想性,已经超越了非洲部落的现实生活和宗教活动。[2]

若要深入研究古代黑非洲文学,离不开对民族语言文学的追溯探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非洲是世界上使用语言最多的大洲,数以千计的语言为历史学家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但标准化程度不足和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也增加了研究古代黑非洲文学的难度。黑非洲语言的标准化是在18-19世纪由殖民者推动的。尽管初衷是普及基督教和服务殖民统治。但客观上,语言标准化和去文盲化也保护了黑非洲民族语言文学。

以吉兹语文学为例,作为阿姆哈拉语的前身,吉兹语是公元3到8世纪的阿克苏姆王朝时期埃塞俄比亚人使用的语言,在14世纪被阿姆哈拉语取代。18世纪末,英国人詹姆斯 · 布鲁斯的游记《发现尼罗河源头之旅》引起了欧洲语言学家对古兹语的兴趣。遗憾的是,作为古埃塞俄比亚人的书面语言,非洲古兹语本土文学依然没有得到保留,目前世界上仅存的81部吉兹语作品,全部为基督教译著。

萨阿迪的《苏丹的历史》和卡迪的《探索者史》的阿拉伯语手写稿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黑非洲文学作品。前者涵盖的历史,从桑海人的统治到马里帝国,再到摩洛哥人的入侵,后者以桑海王朝为背景。两部作品的创作素材已无从考证,但作品中对战争和社会生活的描写还是让人们清楚地看到17世纪中叶黑非洲文学在阿拉伯文化影响下的雏形。在《探索者史》中,卡迪曾写道:“我已经带来了托莱德1468年的手稿。”这意味着有文字记载的黑非洲文学在15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

二、殖民时期黑非洲文学发展

从文学史的角度,国际上普遍将1945年视为殖民时期的终点。首先,殖民时期的黑非洲民族文学开始以书籍作为记载工具。以班图文学、珀尔文学和豪萨文学为代表的非洲文学此时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整理英雄史诗、传奇故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部分黑非洲语言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工作。其次,从最初的非洲见闻传到欧洲开始,对于陌生文化的新鲜感和对于财富的饥渴感促使更多的欧洲人走进非洲,从而加速了非欧文化融合的步伐,更多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非洲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作为黑非洲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班图文学在非洲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41年,卡萨利斯出版的《班图语研究》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班图文学的著作。书中收录了班图口语诗歌、赞美诗和翻译作品,作者还将班图文学同欧洲文学进行对比研究,作者认为黑非洲文学的文风质朴自然,同很多法国诗人有共同之处。例如:“书中我们所找到的这些片段都有其新颖的地方。这些诗来自行吟诗人,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他们的淳朴是不容置疑的。这些原始的作品同我们伟大作家的作品也有共性之处:诗的感觉来自人类的灵魂。”

同时,他所收录的5首英雄史诗也被认为是研究班图文学的重要资料。卡萨利斯的作品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74年,达玛恩和桑德斯的《里托克:索托赞美诗》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卡萨利斯收录的班图文学作品还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在这些诗歌中,人们发现班图人已经在频繁使用诸如象征、借代、拟人、通感等文学创作手法。这也证明未经西方文化影响的非洲本土文学已经自我走向成熟。

1842年,法国传教士阿尔布塞整理出版了目前已知的第一部班图语作品。该诗赞美祖鲁族国王丁冈 · 辛赞格科纳的丰功伟绩,并根据作者的见闻对祖鲁族王国内部的语言、种族、地理和风土人情进行了详尽地描述,为研究东非文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1925年,托马斯 · 莫福洛的《沙卡,班图史诗》将英雄史诗同口述文学资料相结合,讲述了祖鲁帝国的传奇统治者沙卡的一生。勒克莱奇奥曾这样写道:“这是一部英雄史诗,也许是这个世界上能够读到的最后的英雄史诗之一。”

除班图族语言,珀尔语和豪萨语也是黑非洲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族语言。

《乌马尔 · 塔尔史诗》是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珀尔语作品。1935年,亨利 · 戈登将这部作品翻译成了法语,并传入欧洲。在译著的开头,他写道:“大家很可能会问到为什么这些诗没有使用阿拉伯语,而使用珀尔语。这样的创作花费了很多时间,也很艰难。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传唱,即使是穷人或者瞎子。”[3]

受到1930年欧洲殖民者去伊斯兰化的影响,豪萨人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最初的豪萨文学充满了宗教色彩和阿拉伯格律,而后风格逐渐受西方影响,叙事性作品开始涌现,如:1933年的《谢客 · 乌马尔》,1934年的《英雄之名》,1935年的《神奇的水》等。

珀尔文学和豪萨文学的发展历程在黑非洲民族语言文学中极具代表性,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是民族文学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多采用口述文学的形式;第二是伊斯兰化阶段,在这一时期,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文明对东、中、西非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是殖民化阶段,去伊斯兰化以及同西方文化融合成为18至20世纪黑非洲文学的主要特点;第四是在20世纪后期,黑非洲民族语言文学的独立复兴阶段。

然而,非洲本土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始终饱受质疑。雅孔特曾坦言:“这是我收集材料的方法,我让班图人,特别是老人讲脍炙人口的故事,一字不差地听写下来,然后同讲述者或者其他当地人一同修改……过去我希望我的作品既能原汁原味,又能体现出译著的特点。后来由于译著成本的上升,出版社也催促作品,我违心地放弃了这个想法。”埃及贝克承认很多内容来自独撰:“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改写的。”[4]

桑戈尔作序的迪奥普的《阿马杜 · 孔巴的故事》和尼亚奈以13世纪松迪亚塔王为题材的《松迪亚塔王》也都存在着取材准确性的问题。1991年,西塞整理出版了瓦 · 卡米索库的口述文学《马里的荣耀》证实了人们此前对于迪奥普和尼亚奈作品的怀疑。

(二)英、法文的非洲文学创作。2002年,由Brill出版社再版的《玛丽塔》曾最早于1886年在加纳《西部回声报》连载,这是有记载最早的非洲英文小说。1891年沃尔特的小说《古雅珀》最早的完整的非洲英文小说。这一时期,最出名的英文作品是普拉杰的《穆迪》,小说描写了祖鲁国王姆济利卡齐领导从1832年的库纳纳之战到1839年的波斯加战役。在肯雅塔1938年出版的文集《面对肯尼亚山》中,作者以被殖民者的身份撰写了一部肯尼亚民族志。作品涉及族群关系、经济、教育、政府、宗教等内容,以全方位的视角批判殖民统治下缺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社会现实,作品中既有犀利的直面抨击,也有含沙射影的讽刺。在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公开呼吁各民族团结,建立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秩序。

同英语作品相比,20世纪的法语文学发展相对迅猛。1850年,塞内加尔作家帕奈的《从塞内加尔到莫加多尔的旅游关系》揭开了非洲法语作品的序幕。1854年,神父布瓦拉的《塞内加尔素描》讲述了塞内加尔的风俗习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大胆预测到了20世纪,法语将成为塞内加尔的官方语言。

1926年,塞内加尔作家迪亚洛的《实力与仁慈》是第一部非洲人的法语小说。作者根据亲身经历,讲述一个在战争中成长的非洲士兵从塞内加尔到法国的故事。该作品向人们宣扬法国殖民者的实力和仁慈,因此,在非洲饱受批判。

具有代表性的法语作品还有阿祖梅的《朵吉兹米》,作者以達荷美女王的故事为素材,再现了殖民统治前人们的淳朴思想和幸福生活,进而对殖民统治进行了种种影射。作者曾写道:“或许小说中一些当地名字的拼写和表达对于读者来说很奇怪,因为我忠实于当地语言的发音,尊重达荷美人的语言规则。”

三、总结

第一,同中国一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饱受曲折、屈辱的近现代社会沧桑变化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为黑非洲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古代和殖民时期的黑非洲文学无论是宗教神论,还是史诗传记,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感染力和明快的节奏感都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

第二,黑非洲文学特别是当地民族语言文学,在古代和殖民时期从无至有,成为独立的文学存在,在黑人心中凝结为精神故土和心灵家园。这不仅为世界了解黑非洲地区的历史、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更超越了文学本身的价值,为唤醒黑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和各民族自豪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沉寂、调整和发展后,殖民时期的黑非洲文学应视为黑非洲文学崛起的萌芽阶段。首先,黑非洲文学为后续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除了前面提到的作家作品之外,20世纪涌现了如桑戈尔、阿辽纳 · 狄奥普等年轻作家,同时作品也呈现多样化,摆脱了一味的宗教色彩和英雄赞歌,出现了部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其次,黑非洲文学为走向世界完成了语言上的准备。如果说殖民初期由传教士参与和主导的黑非洲口述文学的整理和编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的黑非洲文学,那么殖民后期的语言标准化、去文盲化等措施不仅使得黑非洲文学作品在民间生根发芽,更在客观上加速了黑非洲文学国际化进程,成为日后黑非洲文学家先后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保障。再次,黑非洲文学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两次世界大战中,黑非洲的民族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在一批留法作家的推动下,“黑人性”逐步成为黑非洲文学区别于欧洲文学的独立的价值理念,也是黑非洲文学走向独立的标志。

参考文献:

[1]Alain Ricard,“Histoire des littératures de l’Afrique subsaharienne”, Ellipses,2006:5-20.

[2]Jean Loïc Le Quellec,“L’art rupestre, patrimoine archéologique et industrie pétrolière au Sahara”,Les Eyzies,2009:23-28.

[3]Christiane Seydou,“Panorama de la littérature peule”,Bulletin de l’Institut fondamental de l’Afrique noire,1973(35):176-218.

[4]Graham Furniss,“Réflexion sur l’histoire récente de la littérature haoussa”, Bulletin de l’AELLA,1985(8):123-129.

作者简介:

焦旸,汉族,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非洲法语文学、中小学法语教学、法语学习动机。

猜你喜欢
古代
关于我国古代图腾纹样与蜡染结合的研究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时期的灾害应对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古代书院藏书探析
古代生活中的科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