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阳明心学对李贽 “ 童心说 ” 的促进

2021-09-10 07:22王垚峰王军涛
今古文创 2021年20期
关键词:李贽心学王阳明

王垚峰 王军涛

【摘要】 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阳明心学的出现,丰富了中华文化,也让明代文学风气为之大改。这一哲学思潮下,以李贽为代表的文学家开始思索文学创作归途,本文将从阳明心学的内蕴核心,及结合阳明心学中的重要观点,与李贽“童心说”的文学思想,浅析阳明心学与童心说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李贽;童心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044-02

王阳明,字伯安,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平定国家战乱立下不世之功;作为一位思想家,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以心立言,在格物精神下,逐漸构建出心学体系,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明代文学文风突转使“心学”大兴,特别是以李贽为代表的文学家们开始探索文学归途,提出“童心说”,以求张扬人性,文学创作出现了与前代完全不同的景象,作为王学左派的李贽,其提出的“童心说”与阳明心学有着多方面联系。

一、阳明心学的内蕴核心

阳明先生被后人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开创阳明心学,为中国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在心学体系逐渐形成中,致良知构成了其理论支柱,同时,将“心”即个人主观意识赋予其中,强调了人对于辨别是非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知行合一。这些思想内蕴成为阳明心学的基石。

(一)“致良知”的良知说

“良知”这个词最早由孟子提出,在孟子那里,它还不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而表示道德主体,是道德意识产生的根源。[1]王阳明进一步扩展了其意义,“良知”不再仅仅指道德主体,而是被扩展为宇宙的最高存在,是意义与价值的世界之源。之所以要“致”良知,是因为阳明不同意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他强调的“致”就是格心,而不是格外物。阳明自己解释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通过良知说,王阳明将理学注重格物穷理的外部修养功夫,转移至对主体内心的修炼与调节。道德修养功夫完全是主观的自由意志行为。“致良知”说是对儒家内外兼修方法的延伸,帮助人们唤起对自身内心修养的重视。

(二)“心外无理”的心学观

王阳明是“心本论”者,曾言“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他理,心有两种概念,一是指道德本体,即强调修炼内心的重要性;一是强调心的发动与作用功能。其第二种概念,在阳明心学体系中,“心”是居于核心地位,所有外部世界中的物与理,都是由于心的发动,才使其具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阳明先生在观花的时候,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来说明花之存在在于人心观赏作用的发动,这是从认识论与价值论来说明心灵的重要作用。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说

对于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理”“致良知”等学说观点,必须要联系到其“知行合一”的实践理论。心与理是合一的还是为二的,关键还是要看能否做到知行合一。首先,他反对知与行的割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而行又是知的功夫。其次,他认为行比知更重要,真正的知行合一,是用行来统率的,而不是用所谓的理。从各方面看,无论是知的发生还是用来检验真理,知都可归结于行。最后,阳明先生所说的行,是指个人自由意志的贯彻和主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即对事物的透彻了解后的知识和道理,是通过个人实践获得的。王阴阳强调“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并以此来推动其学说中重要的知行合一。

二、“童心说”的文学思想核心

李贽,作为卓越的思想家,对晚明文学有较大影响,反对文学上的拟古主义,思想上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和叛逆性,对理学和一切伪道学进行抨击。文学上,持有与传统文学思想完全不同的见解[2],提出“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其说的核心思想就在于,要张扬主体的个性,正视个人私欲与追求审美体验。文学领域一扫程朱理学统率文坛的阴霾,文学创作主体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

(一)追求审美体验

“童心说”是李贽对于文学思想的核心,对晚明文风产生巨大的影响。李贽的“童心说”是在对伪道学批判之后,反对文学上的拟古问题,提出了文学审美的问题。文学是要具有审美要求的,他勇敢地打破封建文人雅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以极大热情推崇《水浒传》《西厢记》等通俗文学,认为文学不得以时势先后论优劣。曾言:“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即只要符合人之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创作、反映作者真实感情的,就是一种“至文”。因自然之情而写出的诗文,则“至美”“浩荡”“奇绝”“壮烈”之境便可呈现,由性而发的诗文便与审美主体的性情一致。对伪道学的拟古思想是一种大胆的反叛,追求审美体验的思想对晚明文坛影响巨大。

(二)正视个人私欲

李贽之前,无论哲学思想或文学创作,在论及个人私欲方面时,大多是主张灭人欲。如程颐就主张修养道德功夫上,使心不放纵,心不放逸,心不走作。[3]这里程颐就是强调道德修养上,要去个人私心。朱熹也曾言:“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直接强调没有私心是成为仁者圣人的标准之一。

而李贽对这种程朱理学的批判,正在于他能正视人欲和私心的存在,从“自然”和“本真”作为出发点。他认为有功利思想是人的本性,功利思想也是“人之初”的流露,完全无须克制。他认为“日入商贾之肆,时充贪墨之囊”,对官私都有好处;商人“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并不是那么可鄙的。[4]他把这种个人对物质的追求和私欲看作人之常情,认为其具有客观合理性。李贽把这种思想又引申到文学领域,文学创作应表现个人感情:“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认为出自童心的至文,表现常人感情,是真正应该被提倡的文学观。

三、“童心说”的阳明心学渊源

作为一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思想家,李贽为人桀骜不驯,傲岸不羁。其提出的“童心说”不仅是对他哲学思想的概括,而且更是他文学思想的价值核心,其“童心说”中包含的追求审美体验与重视个人私欲的观点,让晚明文人对之趋之若鹜,同时也可反映出其思想体系中的阳明心学思想。明中后期,由于封建主义的专制强化,阳明心学影响下的自由思想开始萌发,思想领域内展开了对传统理学的修正,李贽就提倡“童心说”,以其“真”對抗伪道学的“假”。

(一)人生心路历程之共鸣

李贽在四十岁才接触到阳明心学,虽接触之晚,但阳明心学的启迪却直接造成了李贽人生的转折,对他文学思想“童心说”的确立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四十岁之时,李贽埋葬了祖上三代五口灵柩,完成了一名儒生的人生责任。李贽开始研读王守仁、王龙溪等人著作,接触到符合他自身“快意恩仇”个性的阳明心学,阳明先生的人生感悟和心路历程在李贽这儿得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二人都游走在济世救民与隐而悟道之间,都具有所谓被当时之人惊叹的狂狷人格。读圣贤书、寻人生价值、悟圣贤之道是王守仁走好人生心路的准则,而李贽正是从阳明先生这里找到了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其“童心说”也正是在对阳明心学的不断感悟之中,以文学角度对“心学”进行了价值解读,发展了心学的观点。体现了李贽“童心说”中渊源于阳明心学中的个体意识觉醒。

(二)良知之说与自然之文

阳明先生曾言:“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即心之良知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致知则意诚。”[5]用以强调感性和良知的自然联系,只要我们听从本心,便可获取良知,外在的要求规范只会对人的欲望和良知表达起到束缚作用。李贽“童心说”便是在这方面搭上心学的脉络,提倡用纯粹的心性实现文学对人生价值的表现。李贽把阳明心学中的这点良知论引申入文学领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既然人的心性自然,那么文学主体创作就要遵循自然原则,要是童真的,是对主体本心的自然表现,不应加之任何人为限制与主观阻碍的。

四、结论

综上所论,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说、“心外无理”观点、“知行合一”实践论,对于主体人格价值的肯定以及个体精神的重视,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童心说”正视个人私欲与追求审美体验的文学思想,促使晚明文风一改风貌。李贽“童心说”的提出,正是受阳明心学影响的表现,也是李贽接受阳明心学的价值核心,在文学思想上表现出来的体现。至此,晚明乃至清代文学都开启了对自然个性抒写、对文学审美观照的崭新风气。

参考文献:

[1]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4.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0.

[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8.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0.

[5]胡伟希.中国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6.

作者简介:

王垚峰,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在读,现就读于西藏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王军涛,男,甘肃张掖人,西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猜你喜欢
李贽心学王阳明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李贽的自由
漫话李贽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