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影响最深、艺术生命力最强、使后代书家受教最大的书法家之一。他博采众长,开创了端庄丰满、遒劲雄伟的颜体,这个具有篆籀气的楷书,除此之外,他还将篆书笔意和张旭草书笔法结合起来,没有被前人的书风束缚,将书法创新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站在时代的前沿探索,在王献之的基础上夸张了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另外还融合了不同书体的笔法,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颜真卿入手,逐步过渡到后世书法创新的发展,来分析当代书家在创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创新;风格;书法现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65
一、颜真卿书法的创新背景
《曹植碑》碑字楷书,杂以篆隶俗体,笔法丰富,雄浑高古,字体宽阔,章法上整体字与字之间相距较紧,这样的章法布局加上外拓的笔法,以及篆隶笔法的运用与颜真卿楷书的风格极其相似。朱关田先生在《中国书法史隋唐卷》的论述中发表了这一观点:“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楷书中掺杂行草,便是隋时的遗风”。
孙过庭《书谱》中说到:“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李嗣真《书后品》“子敬草书逸气过父”,“钟、张、羲、献,超然逸品”。在二王里,王献之在创新方面更有卓越的成就,他在继承了父亲书法的法度框架基础上,发展了艺术性创新。米芾曾评价他的《中秋帖》说:“大令《十二书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仔细观看,此贴楷行草三体结合,但却融合得很好,开头两组连带后接厚重的楷书“相”字,之后又转换成灵动轻盈的行书,虽对比强烈,但是行气连贯,就像米芾所说如不经意,却认为是一笔写下来的。
颜真卿深受王献之的影响,同时也受张旭草书的影响,在《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中体现了这一方面。《祭侄文稿》中行草结合,结体宽博,平正中又带有奇险。把魏晋以来的方刚之气加以改变,其圆劲之势用中锋来体现。再加上在书写时内心的悲壮,情绪放任,完全改变了魏晋以来结体紧密的特点,形成了偏向张旭那种开张的体势。《争座位帖》又是另一种沉稳劲挺的风格,楷书与行书融合,用圆劲激越的笔势与文辞中显现了他那刚劲耿直、朴实敦厚的人格。
在行草、楷书作品中插入篆籀笔法是颜体的一大立异。他吸取民间书风,“颜真卿对唐代民间行书进行了整理和提升,取法王系、家学渊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成就了他有着篆籀味的行书特征。
颜真卿自身仕途的跌宕也对他影响很大,他经过多次贬谪,埋下阴影,在公务之暇,他经常以寄情山水、吟诗诵佛来求得解脱。这类飘逸的状况影响了他为人处世的立场,也影响了他的艺术境界,《裴将军诗》就是在如许的状态下构成的。综合上面所说,在隋朝的碑刻、对王献之与张旭书法的学习、民间书法的吸收以及自身仕途的遭遇的背景下,颜真卿有了对于书法创新的尝试,并且有了属于他自己风格的创作佳品。
二、颜真卿书法的具体表现
《裴将军诗》传为真卿书,也有人以为系伪托。其中混合了楷行草三種字体,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其中夹杂着隶书的笔法,气雄力厚,具有明显的颜体特征,而且字的大小、长短、肥瘦、斜正变化较强。
其中草书是从楷书的书写状态和结构过渡过去的,又加入了篆书的稳定和平静。同时,它又吸收了张旭草书狂放的风格,表现出极大的创新性。在方折与圆笔同时使用的笔法使整体风格更丰富,行笔用中锋较多,用笔藏锋,逆入平出,这是篆隶笔法的体现。他特有的一个外拓的特色在结体上有着充实的表现,接收了篆隶书浑圆持重的特点,竖勾和竖笔向外揭示的张力将外拓感充实揭示出来。楷书部分的大部分字重心偏下,让整体变得更加稳重端庄,行草书部分则表现出酣畅淋漓的爽利之风。整幅作品运用连带将端庄的楷书与狂放的行草书连为一体,使它既统一又不失节奏感,裴将军上阵杀敌的场景瞬间浮现在了脑海中。
在整体的章法上,颜真卿将多体混杂的章法做到畅达自若,字的大小变化自然,整体章法规划合理,毫无造作陌生之态。同时有大面积的空缺被留出,长笔划四周等字点画较粗较厚重,与大面积的空缺构成光鲜的对照,视觉冲击力极为壮大。清人王澍《虚舟题跋》中称“此帖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
颜真卿《裴将军诗》将楷书与行草书体完善的连系,如许的摸索将书法立异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在王献之的基础上强调了书体之间的对照,别的还插手了分歧书体笔法的融会,是“古法与新意”的缔造。
三、后代书家对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在唐代,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儒士大夫掌政,这样的环境下中规中矩的楷书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对于颜真卿这种采取多种书体形成统一章法的作品很是少见。因为唐楷规矩森严、法度之完备,对于多体混杂的书法肯定不会重视,并且想写出这样的作品需要书家本人有极强的艺术修养,还有对各种书体样样精通的能力,才能运用得当,信手拈来。这些局限的作用,使颜真卿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他的楷书和行书。
但是,还是有一些这种创新的书家与颜真卿相像。晚明傅山突破传统自创新境,把当时被人遗忘的篆书和隶书加入楷、行、草的笔法进行创作,在他自己的论述中就讲到“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以这样的思想去指导他的实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楚简、盟书、汉碑碑额、碑刻、三国吴《天发神谶碑》等碑刻的用笔与楷书和篆书进行融合。
到了清代出现了赵之谦,他用魏碑直入平出的起笔方法和折锋等用笔方法来写篆书,同时增加了结体上的曲折弯弧处理,在起笔处有楷书的起笔用法,不讲究逆入平出,也无回锋,收笔时至笔画末端便戛然而止,特别是横画,尤为突出。他打破正常篆书的常规笔法,别开生面,自成一格,可以说赵之谦是又一成功的书法继承与创新者。
四、结合现当代书法现象分析书法的发展方向
从现当代来看,前人从章法、墨法和笔法的角度出发,彰显了碑帖融合的大趋势。这类经由过程变更字的形态,融会各类书体的出其不意、打破常规的体例,给了今世学书之人传输了更多的创作设法,扩展了书法创作的取法和创作空间。但是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很多人急于从各方面寻找方式创新,创作与临摹疏离,让作品产生了夸张的效果。而且没有一定的积累、资质和水平就把随意变形、改变书写工具的丑书当做创新、个性,使得书坛鱼龙混杂、鱼目混珠,并且当代书法展览体强调内在的各种冲突,用强烈的变化来展示和表达,企图标新立意,制造吸引眼球的视觉冲击力。也有过度拼接宣染,过度装饰,与传统书法艺术大相径庭。一些心存浮躁,急功近利者,耐不得在传统碑帖上下功夫,玩了两下花脚绣腿,侥幸地遮了一些人耳目,为给自己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大发感慨,说什么书法无需从楷书入手,可以直接入手行书,书法重在创造一种形式美,勿需在线条、结构上讲究,要避免小家子气等等。
所以,在创作之时要根植传统,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基础之上对于传统的固定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师法古人, 但这也并不等于完全复制古代的或前代书法家, 而是有鉴别地向他们学习,不失我, 表现自己的个性, 展现自己的风格, 进而对书法有所创新。而且进步审美,多看多临古典经典作品的同时进步眼界,阐扬主观感情和思惟体例,创作出布满脾气的立异性书法。
姓名:李柠昕(2000.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研究方向为书法艺术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