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

2021-09-10 13:41李云姿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建议高校

摘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不仅是国家文化形态,而且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文化产业现如今已经作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性产业而存在。为适应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从2004年起,全国许多高校相继设立了文化产业方向的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宽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专业定位不清、课程开设多而不精、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水平不足等。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213

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现状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也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动能。但我国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精度和力度上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却不相匹配。目前,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方向的专业,但是质量却是参差不齐。

二、我国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开设课程多而不专,杂而不精

就本科期间而言,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就涵盖传播学、文化资源调查、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管理学、经济学、博物馆学、市场学、媒介经营、文化消费等方面,涉及面非常广泛,但学生学习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大多只能达到浅尝辄止的地步,对每一个方面都有了解,但却知之甚少,所学知识不成体系,与国家所培养高精尖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

(二)师资力量不足

文化产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时间较短,人才储备数量有限,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于初步学习和探索阶段,专门从事或研究文化产业方向的高校教师屈指可数,大多数是相关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己后期的学习半路转型教授文化产业相关课程。可见,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专业性都是存在很大不足的,而这种缺口也不是一时可以填补的,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课程教授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高校所培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质量也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质量参差不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于2004年设置的本科专业,属于“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以培养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目标”,归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目前,有诸多高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方向的专业,但此专业在不同学校隶属于不同的学院,比如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管理学院等都有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对该专业的认识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该专业的学科归属仍然定位不清楚、各个学校的侧重不同。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文化产业专业的建设还不成体系。且该专业极少有对口的工作,硕士点也少有高校设立,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无论面临找工作还是考研,都处于尴尬的境地。

(四)多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多以学习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遗产、广告会展、文化政策、演艺娱乐、动漫音乐、文化经纪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因为专业涉及面过多,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每一个方面的学习都是处于初步认识阶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连“纸上谈兵”的阶段也达不到,更别说实践了,无相关实践课程的设置,单位也很少会招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国有单位报考也鲜有招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历,在人才市场上,专业认可度、辨识度、归属感较低。

三、对高校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建议

(一)学科建设专业化、系统化、细分化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覆盖面较广,覆盖了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贸易、文物遗产、工艺美术、广告会展、文化政策、体育娱乐、手机网络、动漫音乐、文化经纪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可以将文化产业设置为一级学科,并单独划院,一级学科下再细分为不同的方向,每个方向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培养目标,使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更加精细化、专业化,避免“大杂烩、一锅汤”式的培养模式,使文化人才的培养更加面向市场需求,与文化市场接轨。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专业师资力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硬伤,许多高校都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属学院的教师临时改行,教授文化产业专业的课程,但大部门老师都是边学习边教授,在专业领域并无过多建树,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受益颇浅。所以,笔者建议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比如英、美等国引进师资与专业人才,或开展联合办校,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空间与发展空间,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

(三)与市场接轨,加强学校和企业、政府的合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但与社会人力需求脱节,导致很多毕业生“无用武之地”。笔者建议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企事业单位招聘相结合。可开设校办文化企业并与市场上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的同时在校办文化企业进行实践,增加学生的实战能力和经验,学生毕业后,校办企业可做推荐人,将所培养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文化企业公司进行就业或实习。政府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与扶持力度,政府相关机构或部门可为文化人才提供实习或就业的渠道,来响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

四、结语

文化產业越来越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一国综合国力最直观、最具体的反映。人才对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政府和社会要联动起来,为培养“通文化、善创意、懂经营”的文化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和动力,使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体系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殷亚丽,任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及建设[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7(01):17-20.

[2]高搏.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高教学刊,2020(35):160-163.

作者简介:李云姿,(1999年-),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在读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建议高校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