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2021-09-10 07:22:44罗印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精神

罗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思想政治课是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从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研究多元的教学内容、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文化自信教育形式等方面入手,引导高中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学思政课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困境

2021年2月,笔者对武汉市高中学段部分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3份,有效问卷441份。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及认同情况,中学生对中学思政课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态度,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等。

学生对思政课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存在认可度偏差。一是对思政课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认知程度不够。学生对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的认知可以反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成效。数据显示,学生全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认为自己能举10种例子以上的占86%;在革命文化方面,全体同学选择了了解革命文化,但能举5种以上例子的占64%;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全体同学仍然选择了解,但能举5种以上例子的占63%。数据表明,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识出现内容认知失衡现象,且对具体内容了解不够深入。二是对思政课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践行不够。学生对思政课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参与度可以反映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弱程度。数据显示,在被问及你是否愿意参与思政老师或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时,非常愿意的占比15.5%,一般的占比40%,不愿意的占比14.5%,非主动性参与的占比30%。当被问及不愿意参加的原因时,词频出现较高的为“枯燥乏味”“没什么特色”“学习比较忙”。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功利主义驱使下,刷题带来的某种程度上的提分感强于参与自己不喜欢的活动所带来的愉快感。而对于家长、教师来说,相对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数”,部分家长、教师甚至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对思政课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素养和能力有待提升。一是教学内容挖掘度不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都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大篇幅的介绍,素材内容相当丰富。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停留在课本素材或是对课本素材“浅加工上”,呈现出广度大于深度,现象大于本质,知识大于价值,活动大于思维的境况,往往陷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尴尬境地。这种“不求甚解”会让文化课堂丧失文化底蕴,缺乏“味道”,难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二是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实际。《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以议题为导向、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方式变革指明了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时选取“传统讲授式并借助多媒体音视频”的方式占比高达90%,采取查阅资料、分享、走访等方式的仅有5%。出现该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在高考的大背景下,思政教师需要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偏重实践的教学方式会耗费较多的时间,教师面临时间与成效的矛盾。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难以跟上信息化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不愿意去尝试创新。

高中思政课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做文化传播的使者。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文化自信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新议题,教师应在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长久的引导、教育,让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增强文化自信。

生本教育理念来自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提供资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倡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教学起点,注重对学生文化情感的熏陶,文化自信教育更强调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文化。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文化自信所展现的状态,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参与度,教师通过构建各种活动任务并提供素材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真正感受文化的魅力。

研究多元的教学内容,做有底蕴的感染者。《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掘符合学生“口味儿”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核心思想理念如尊仁爱、崇正义、尚礼仪、知廉耻、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如自强不息、孝亲敬长、敬业乐群、见义勇为等,中华人文精神如追寻至善、构建和谐社会等。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苏区精神等都可以成为高中思政课教师教学的素材。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对革命文化涉及内容不多,主要阐释了中国革命文化形成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讲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二《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时对以上素材加以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都可以成为高中思政课增强文化自信的素材。

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做文化创新的模范。新课程理念注重实践教学,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可采取活动型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型教学法主要指以议题为引领,以课程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活动等,并在活动中习得新知、提升素养的教学方法。教师构建活动的方式众多,主要包括搜集归总活动、合作探讨活动、表达展示活动。搜集归总活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个体或群体形式搜集资料并将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归类的活动。该活动既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是小组合议的过程。合作活动是指在教学中,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开展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活动。表达展示活动是学生展示成果的环节。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积极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体验式教学法注重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与情境中的人和事产生共鸣,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比如在讲授《价值的实现与创造》中,教师讲授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并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爱国主义精神,达到“情”与“理”的融合。

优化文化自信教育形式,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使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能够真正入脑、入心、入行,可以优化文化自信教育形式、突出實践教学。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强化主体责任,利用并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课本、走下课堂、走进心灵,让优秀中华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广泛传播。

第二,思政课教师应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系列活动的践行者,主动拓展社会实践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少年宫等文化教育实践平台,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外,打造文化自信教育的第二课堂。

第三,利用本地区特色文化,彰显民族、地区风采。比如可以用调研形式走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调研当地特色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等。在学习《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了解了中华剪纸文化,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走访了当地剪纸文化手艺传承人,跟随剪纸艺人学习剪纸,在实践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王娜娜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