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在建党百年之际,党龄74年的李保义同志将参加革命、建设工作所获功勋纪念章捐赠恩施州博物馆,让它们成为“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引领后辈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李保义;革命生涯;平凡英雄
前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實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无数平凡英雄用鲜血和忠诚浇筑而成,李保义就是这无数平凡英雄中的一名。
一、抗日先锋出少年
李保义,1925年9月出生在山西潞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烽火遍地燃烧。李保义所居村庄距日军驻地仅4公里,十几岁的李保义多次目睹日军屠杀当地村民、虐杀抗日分子之暴行,心里充满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恶与仇恨。
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疯狂报复,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对潞城的一次扫荡中,屠杀当地百姓,一股八路军拼死抗击。突围的八路军战士在湍急的浊漳河水中解下裹脚布缠在腰间,互相搀扶着渡过漳河……最后鲜血染红了整条浊漳河。侵华日军对山西的野蛮侵略,激起山西人民汹涌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潮,团结抗日、赶走日寇成为山西人民神圣的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性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他们或血染疆场、或筹款筹粮,以各种方式奋战在抗日战场。与此同时,各村都成立抗日儿童团,少年李保义就是儿童团的成员。儿童团员年龄小、志气大,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背粮搞清野,协助大人开展抗日活动。
1941年,李保义家来了一位“神秘人”借住,常常是昼伏夜出、来去无踪。时间长了,李保义才知道此人是八路军129师385旅一名侦查员。1942年,在这位八路军侦查员的推荐下,年仅17岁的李保义加入游击队成为八路军129师385旅在敌占区的地下交通员,负责将侦查员得到的日军动向、出城数量、出城时间、机枪数量、坦克数量等重要情报送到平顺、潞城、长治、壶关、微子镇、老顶山等八路军129师抗日游击区的指定地点。他时而扮作农村劳力,时而装成小商小贩,穿越封锁线,出入敌占区,递送文件,联络工作,有时还护送来往干部,或者购买军用物资,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
传送情报的工作时刻充满危险,一旦被日军查获,牺牲的就不仅是自己一个人,还有家人、上下级。所以,李保义严格执行地下抗日斗争的纪律,不过问自己的上级、下线,甚至连自己参加八路军的推荐人,也仅仅是知道他是八路军129师385旅侦查员,姓崔。做地下交通员的事对自己父母、兄弟姊妹也是守口如瓶。地下工作经历让李保义养成对过去的革命战斗经历闭口不谈,即便是儿女们问起,他也总以“忘记了”为由推脱,也从不保存与革命工作有关的资料,至今老人都不爱照相留影……
1944年春,李保义随队伍开赴山西潞城地区太行军区。1945年3月,在太行军区独立营正式加入八路军。上级领导看中他的忠诚与稳重,安排他在129师42团警卫连,负责八路军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的安全保卫工作。在一次掩护首长转移的战斗中,李保义被日军飞机丢下炸弹爆炸的弹片击中负伤。在战地医疗点,卫生员硬生生掏出了嵌入他左臀的弹片;嵌入小腿的小块弹片至今仍在体内……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让李保义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不断成长,从副班长、班长晋升排长。与日寇血战到底的信念种子犹如取不出的弹片,在身体里扎根,永不磨灭。
伤愈后,李保义在战场上更加神勇。在1945年8月的一次歼灭战中,俘擒日军军官一名,缴获重要文件。上级将缴获的物品(手表一只、军刀一把、呢子军大衣一件)作为嘉奖赠予李保义。这期间,李保义及连队还配合地方开展锄奸活动,使敌伪走狗惶惶不安。为山西民众,也为中国人民出了一口气,让原北洋旧官僚不敢为虎作伥替敌人做事。大涨国人抗战势气,灭了汉奸走狗威风。
当时,由于大部分八路军战士都和李保义都是没上过学、没文化的“土包子”;一身“土布”军装穿三年;每个人仅配备三至五颗子弹、三颗“土制”手榴弹。日伪军都称八路军为“土八路”。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又一批深明保家卫国大义、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对党忠诚的“土八路”,听党话、跟党走,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打跑了日本侵略者。
二、南征北战显忠诚
1946年5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李保义随中原野战军转战山西、河南,后编入东北野战军(1949年3月改番号为第四野战军),随军南下,参加辽沈、平津战役。在战斗中,李保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掩护战友,冲锋在前,成为战士们争相效仿的榜样。李保义如实说:“打日本鬼子是为了好好种地吃饱饭,打国民党是为了建立新中国,让人人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战斗中)红旗竖在哪儿,党旗立在哪儿,我们就往上冲。”正是这样一颗心听党指挥的初心,使得李保义和他的战友们拥有无穷的勇气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在战斗间隙,李保义坚持学习文化知识,行军中也不忘在战友背上贴字学习。经过努力,他不仅学会识字写信、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并得到部队的认可。1947年4月,李保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职务亦晋升为连队指导员。上级考虑到李保义在抗日战争中多次负伤,遂将其对敌作战任务调整为对三大战役中的俘虏开展教育转化工作。
1948年10月,李保义编入中南军区空军组建的第一支飞行部队——空军第18师(1951年5月在广州白云机场组建)航空学校二总队,任地面空勤汽车大队长兼指导员。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李保义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当时空18师组建初期:“……都是苏联(米格、雅克)飞机和飞行员,没有咱们中国的飞机、飞行员,我们的主要任务都是地面任务……拉(航空)燃油、运送弹药。每次飞机着陆后,我们都垫着脚、眼巴巴的看着苏联飞行员操作……”话语间充满着遗憾与期盼。
1950年3月5日,由第四野战军及海空力量10万余人,组成渡海作战兵团,准备对海南岛登陆作战。李保义和他的战友们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海南岛。海南岛战役结束后,李保义获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同年,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为李保义颁发“华北解放纪念章”;中南军政委员会为李保义颁发“解放华中南纪念章”;1954年2月(元宵節)前后,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广州慰问李保义所在部队官兵,并为其颁发“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
三、初心不改育后辈
1954年9月,组织安排他退役,转业到湖北恩施地区工作。他心里十分清楚,鄂西山高路远,一旦去了,肯定再难回大城市,难回山西老家。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第一任务,服务地方建设是第一职责。李保义毅然从中南军区(1955年4月改称广州军区)转业到建始县工作。
1954年10月,李保义任建始县合作社、六区供销社干部;1955年6月,任建始县人民银行行长兼书记;1965年11月,任野三河水电站指导员、革委会副主任,到建始县高坪镇麻札坪村参加野三河水电站建设。虽然条件特别艰苦,但他始终如一,不忘转业为民服务之初心,牢记服务地方建设之使命,一直在野三河水电站工作至1980年;1980年9月,任建始县水利局副局长;1990年7月,李保义离休回到高坪镇石垭子村,与老伴儿居住在自建的木质瓦房务农。直到2015年6月老伴儿因病去世(享年80岁)后,90岁的李保义才同意儿女将他从高坪农村接到建始县城生活。
李保义一生育有四个儿女。他始终将“清正廉洁、严守纪律;好好学习、努力贡献”作为家训家风,教育后辈。大女儿李建华1973年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放高坪八角茶厂,1977年建始师范毕业成为人民教师,2011年在建始县实验小学退休;儿子李建立1978年应征入伍,服役于东海舰队第四中队,1981年转业回建始参加工作,2018年在国投建始县小溪口电站退休;二女儿李建红1992年毕业于成都电力大学,现任国网建始县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即将退休;小女儿李建燕1987年毕业于鄂西工校(现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分配到建始烟厂(2001年关停)工作,下岗后赴深圳创业,创立深圳市科锐尔自动设备有限公司,现定居深圳。
耄耋之龄老八路,戎马半生归田园;革命生涯八十载,初心不改育后辈。父亲始终影响、感召、激励着儿女们!他们谨记家训家风,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自立自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父亲已是一个榜样、一座丰碑矗立在儿女心中……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向李保义颁发“从事水利工作二十五年纪念章”;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李保义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李保义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李保义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6月,中共中央向李保义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以此表彰以李保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党员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
结语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老革命”李保义已96岁高龄。或许是因为自己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经历,或许是因为参加战斗拼杀过于残酷惨烈,或许是因为年事已高、病痛折磨所致,老人那带有浓浓山西口音的话语愈来越少……当大外孙把中国空军现役歼20模型拿给老人看,介绍这是中国研制、装备的世界上唯一超越美帝战机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时,老人双眸又亮起闪光,开心笑得像个孩子。可能只有像李保义一样经历和见证祖国从落后到进步、从战乱到安宁、从贫弱到富强的“老革命”才体会得到这其中的甜美与幸福吧!
作者简介:王昕(1981-),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研究生学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与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