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琳
摘要:不同的评课目的有不同的评课角度,传统的评课角度是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进行,甚少关注教学内容的角度。但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怎么教”,更要关注“教什么”的问题。因此,确定合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记承天寺夜游》
一、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评教角度
以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评课时更加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甚至在新课程推进后,对“教学理念”的评教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评课时既可以侧重于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于教学内容,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不断追求,最终是为了更加有效的讲解教学内容,因此,最终的落点应该着眼于“教什么”上,即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评课时,首先考察其教学内容;其次关心学生是否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最后我们还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王荣生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可知,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最低标准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内容既不是教师对这篇课文的随意解读也不是学生自身的理解,而是符合教情、符合学情、符合这一体、符合这一篇和符合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下面对王崧舟《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课例进行评析。
(一)以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依据所要教文本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解读,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确定教学内容的一种思路可以是化“类”为“体”,即在确定这篇课文属于哪一类文体后,接着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探寻这篇课文作为独特的“这一篇”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王崧舟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抒情小品文。这篇文章全文仅有八十多个字,文章虽短小但是其中意脉包含“起承转合”。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能感受到文章写景的句子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之处,但是对文章深处的内容是难以感受的,所以王崧舟老师根据这一知识设置了一系列问题。
王老师此教学片段设计一反传统文言文教学常态,将文章提炼成几个四字词语。仔细分析这四个词语并不是随意挑出,而是王老师在整理了整篇文章后分析得出,短短四个词语就可以将一篇八十五个字的文章理清为四层,既能照顾到学生理解文章的层次,又使整个文本分析呈现出动态之感。
(二)依托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关键问题是做好学情分析,从备课层面讲,就要探测和分析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学习起点,而学习起点一般是指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时的基础、需要与准备。以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以及课堂教学的起点。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对文言文的阅读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步骤。但是学生从文中写景的句子中对作者感情的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王老师在上课时结合对文中写景句子的具体分析以及作者身世的介绍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心静空明的“闲人”境界。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内容,王崧舟在其教学中拒绝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绝不依样画葫芦。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运用了文本细读、知人论世、回旋复沓等教学方法。
(一)文本细读
在对一篇文章进行解读时,大多数教师常有的提问是“寻找文中自己阅读时有感触的句子”,但需要知道的是体会文章的情感最后落在一个句子上去体会是不合时宜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大都能找到蕴含深刻感情的句子,如果教师的分析也是停留在句子上,那么往往给学生的感觉是满篇文章皆是可以分析的重点语句,学生就不会学到文章解读的方法。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本时最后应该落实到具体句子的具体字詞上。王崧舟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就点明本文的言说对象“月”,接着在文中拖出八个四字成语进行分析,意在通过对词语的排列组合,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然后带领学生体会“但”“入”“欣然”“空明”等字词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本环节只是文本细读法的一处体现,在本
次教学中王崧舟多次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营造意境,烘托情感。
(二)知人论世
王崧舟确立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通过展示作者生平背景及思想,体会苏轼所写的“闲人”意蕴”中展示作者生平。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也是他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 在黄州他不仅写下大量带有道意禅味人生哲思的文章, 还自筑雪堂, 号“东坡居士”。此时的苏轼不再执着于人世的进取与功业, 转而逃遁与退避, 追求心灵的安适与宁静。因此王崧舟老师在介绍完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后,安排学生“写话”,让学生直与苏轼对话,体会苏轼此时豁达乐观,穷途自适之心境。
(三)回旋复沓
朗读时在课文的重点处,关键处着力,让学生反复朗读,形成回旋复沓之势。通过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不断地加深印象,体会情感。在王老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下, 学生在朗读中仿佛也到了月光下的中庭, 见到了月光下的美好景致。这就是王老师的高明之处。
师:我跟怀民在中庭散步,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这样的景象……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有的是时间, 就这样慢慢地走, 慢慢地看, 我们向中庭的东边走去, 只见……
……
生5: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师:我们就这么走着, 这么看着, 我们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走着, 看着,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还是这样的景致……
生 (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四、总结
看完这堂课后,我深深感受到王崧舟教师的文化底蕴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影响,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课堂里王教师对引用的古典诗词烂熟于心,脱口而出。而且每次引用都是那么精当,比如在导入阶段对苏轼写月的句子的串联,既能让学生捕捉到“月”这个关键信息又能让学生进入课堂情绪,真令人拍案叫绝。尽管教学的只是一首仅85字的文言文,但是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外延很是广泛,如果没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积淀,课堂内很难做到挥洒自如,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