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2021-09-10 07:22叶元高
中国茶叶 2021年5期
关键词:茶产业启示经验

叶元高

摘要:武夷山市挖掘茶文化历史、资源优势,建设生态茶园,用科技、品牌支撑产业发展,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示范带动茶产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章介绍武夷山市在打造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品牌、强化市场营销、促进茶养旅融合等方面的茶产业发展经验,以期为全国重点产茶区提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武夷山市;茶产业;经验;启示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ea Industry in Wuyishan

YE Yuangao

Tea Industry Bureau of Wuyishan City, Nanping 354300, China

Abstract: Wuyishan City taps tea culture history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builds ecological tea gardens, suppor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technology and brands, coordinates tea cultur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The tea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facilitate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lso introduced the teaindustry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Wuyishan City in building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ilding a cultural brand, strengthening marketing,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 culture and tourism.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give som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o the key tea-producing region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Wuyishan City, tea industry, experience, inspiration

2021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福建武夷山市考察调研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把茶文化、茶產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武夷山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福建省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武夷山是国内唯一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异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精湛独特的加工制作技艺,造就了武夷茶独有的高端品质。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在这个国家公园里,盛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的典型代表;正山小种(金骏眉)是红茶的典型代表,驰名海内外。

2020年武夷山市茶园面积近1万hm2,涉茶人口12万多人,注册茶企业5 103家,通过食品生产许可1 100家,规模以上茶企37家,全年干毛茶产量2.08万t,茶叶产值22.63亿元,茶产业主体实现税收8 151万元。目前,已发掘整理茶树品种280种,以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为主栽品种,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种类日益齐全。

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茶业、旅游列为全市两大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在政策扶持、项目支撑、品牌创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一、打造优良生态环境  用心做好武夷茶

1. 严格控制茶山垦植面积,保障茶园生态环境

2008年开始,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就十分重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率先制订了《关于科学开垦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等一系列管控规范性文件等,严控茶山开垦行为;2013年起全面禁止开垦茶山,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实施为契机,开展“退茶还林”“生态修复”专项行动,构建作为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保存最好的世界同纬度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制定实施“三强化、三建立、三实行、一推动”等10项长效管控措施,有力打击毁林种茶行为,形成“严防控、重查处、强保障”的长效管控格局,全力保护好产业发展绿色屏障。

2. 整合现代茶业生产项目,建设生态茶园

大力推广茶园植树、梯壁种草、套种绿肥、套种树木等生态茶园模式和生物防控等技术,引导茶企(农)科学管护茶园,加强茶园水土保持,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茶园的面积和茶叶品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药一体化种植模式,做好“农业五新”技术推广、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智慧茶山(气象、环境、监控)建设、武夷岩茶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1.29亿元,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6 700 hm2。

3. 规范茶园管理,注重绿色发展

当前,人们对茶叶的认识需求逐渐向品质和健康转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武夷山市积极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使用零增长示范县创建,严格要求,提升标准,深入实施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施用有机肥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无药无肥”茶园示范工程,引导茶企(农)科学管护茶园,大力推广茶园无药无肥,示范推广“有机肥+绿肥轮作”、多用农家肥、有机肥,全面严禁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实行违规使用农药行为有奖举报制度,推进茶叶主体严格自律、相互监督,建成“无药无肥”茶园1 667 hm2,获得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9年3月,武夷山市联合福建农林大学共建福建首个茶产业研究院——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聘请长江学者、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担任院长,带领团队研究攻克土壤修复难题,助推武夷山茶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行减肥减药,制定推广茶-豆、茶-油菜套作的绿色栽培模式,指导茶农进行轮作、间作,促进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茶园生态循环体系。廖红教授以燕子窠茶园作为示范基地,开展土壤和环境保护研究,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推进茶产业向绿色高质量持续发展,茶叶品质持续上升,茶农都称赞她是“拿锄头的女科学家”。茶山套种大豆、油菜后,茶叶质量比对照提高1~2个档次,销售价格比对照提高30%~35%;改善土壤微环境,酸性土壤的磷分解游离态可吸收,减少蒸发,保墒效果好,生态净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油菜产量高,根茎枝叶腐烂快,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调节植物生理作用,美化环境,产生观赏价值和宣传效果,创新茶养旅共赢新模式。

4. 传承武夷制茶技艺,开展生产加工培训

强化对茶企管理人才和茶农的培训,深入开展茶叶生产、加工、审评技术服务,培训重点为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产品营销及茶叶生产加工等技能,开展各类茶叶线上线下培训20场,受训人员达3 500人次以上,派出专家130余人次服务茶企。加强学校、研究院(所)、茶业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学会、协会、研究会作用,培养茶业各类人才,提升茶业科学水平和技术层次,开展传承人、制茶大师、大师工作室、中华茶人等高技能人才评审,传承发展精湛的武夷制茶技艺。加强科研力度,充分发挥武夷山茶树“品种王国”优势,探索新型产学研机制、产供销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省、全国推行23年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圆梦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二、建设文化品牌高地  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1. 开展文化品牌创建

充分利用武夷岩茶(大红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取得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茶业品牌申报,全力抓好“武夷岩茶全国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武夷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创建,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茶类商标注册。目前武夷山市有茶叶驰名商标3个,证明商标9个,著名商标44件,知名商标167件。“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武夷岩茶”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集体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夷岩茶、武夷红茶入选中国农产品地域品牌价值2020年标杆品牌;“武夷岩茶”获农产品地理标志,并以品牌强度905、品牌价值700.17亿元荣登“2020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第一名;“武夷山大红袍”连续6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正山小种”获最具传播力品牌。武夷山市荣获“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2020年中国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全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称号。

2. 注重茶文化品牌保护

注重茶文化品牌保护,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修订和完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规范传承人评选和管理。充分挖掘“茶百戏”“龙须茶”等茶叶民间技艺。完善茶叶技艺申报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及时列入市级保护名录,并积极推荐上报省级保护。为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武夷山市启动第二届传承者·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制茶大会。

3. 规范商标品牌使用

结合全市茶业资源普查,掌握数据、摸清家底,建立茶产业数据管理系统,制定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使用制度,对保护范围内茶叶产品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严格管控,并健全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切实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加强品牌建设管理。建立武夷茶地理标志管理系统,制定《武夷茶地理标志工作方案》,加大“认标购茶”宣传力度,在全市守法经营的茶企中全面推开,引导和促进企业真正使用好武夷茶地理标志专用标识,切实发挥好“认标购茶”的正本清源、保护消费者和武夷山茶企茶农利益的作用,使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相得益彰。全年完成商品标授权许可企业76家,发放商品标标识20万枚,累计完成授权“商品标”使用企业180家,发放茶青卡1 500户,涵盖茶园面积4 000 hm2,竖起7块“认标购茶”茶业公用品牌T型广告宣传牌,完成茶业品牌管理、产业发展在线访谈。

三、强化营销推广  提升市场影响力

1. 注重市场导向

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按照“控制面积、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延伸产业链、做深茶文旅、增加附加值”发展思路,持续开展龙头培育、质量提升、标准管控、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融合发展“六大专项行动”,在2022年实现“11363”发展目标(全市规模以上茶叶企业100家,产值100亿元,产值1亿元以上茶叶企业30多家,产值5亿元以上茶叶企业6家,茶产业税3亿元)。严格遵循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有机茶,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武夷岩茶品质。鼓励企业开发适合不同群体消费的高、中、低端茶叶产品,坚持以质定价、优质优价,大力推广中端优质茶,规范打造高端精品茶,带动发展低端平价茶,加强对茶叶理性消费宣传,遏制炒作“天价茶”,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茶叶。

2. 注重市场管控

建立区块链溯源、多部门联动互动管控机制,定期开展茶叶市场专项综合整治行动,舆情监测、电商交易,严厉打击商标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加强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广中心和会员店等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营销组织的诚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取消在项目扶持、资金补助、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官方媒体予以曝光。

3. 注重市场营销

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茶企到外地参展,重点选择境内外武夷岩茶和红茶主销区、一带一路和万里茶道沿线城市,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及主销区陆续建立20多个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茶业同业公会地区分会,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福州、厦门、济南等地建立销售网点5 000余家,有效提高武夷茶的市场占有率。创新开展“互联网+斗茶”,在全国设立100个互联网斗茶赛点,利用淘宝、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直播助农带货宣传推介,不断提高活動的效益和效果,扩大武夷岩茶影响面。

四、促进茶养旅融合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共创茶养旅品牌

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旅游品牌及“大红袍”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优势,以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为目标,打响武夷山茶养旅品牌。持续开展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大型茶养旅营销推广活动,将武夷山旅游风光、茶歌舞、茶艺表演、茶道文化带到全国各地,茶叶展销、涉茶项目引进和推广等作为开拓武夷茶市场营销的有力抓手,全面展示武夷茶品牌形象。重点承办2020年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精制)决赛、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武夷山大红袍杯”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中国技能大赛——“武夷山杯”首届全国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请到武夷来吃茶、喊山制茶文化季、5.13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国际无我茶会、“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欢乐茶节、国际禅茶文化节、海峡两岸祭茶祈福大典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在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同时,提升武夷山茶文化养生旅游品牌影响力。

2. 共建茶养旅平台

启动“茶生态银行”和中国茶旅小镇建设,规划266.67 hm2用地,建设茶“产业、文化、养生、旅游、宜居”一体的特色小镇,会展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级茶叶检测中心及宜居社区与相关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同步打造线上智慧云展区“云上茶博会”,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会模式,建设福建省茶产业交易中心落地武夷山,着力打造数字化、可视化、交互式的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促进“产品”“展品”“商品”交易变现。同时,加大仙店生态园区茶叶精深加工区、星村精制茶加工区项目建设力度,重点扶持一批集茶叶加工、包装、物流、旅游观光研学、养生、品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工业旅游茶企业和共享工厂。积极扶持茶企业技术创新,先后开发出茶饮料、茶食品、茶枕、茶垫等茶绿色低碳系列产品,拓展茶产业链条。

3. 共促茶养旅项目

重点开发茶文化养生旅游,将茶文化、茶养生、茶产品融入各项旅游活动中,精心策划中华武夷茶博园、“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等具有区域竞争力、唯一性和独特性的茶养旅体验项目;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多种茶文化养生旅游方式,推出“大红袍景区精品线路”“岩骨花香慢游道”“洞天仙府慢游道”“武夷山智荟茶旅游学线路”“朱子茶旅一日游线路”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精品茶楼会所、茶民宿星级评选活动,重点培育一批以“品茶季、采茶季、制茶季、斗茶季”4个主题涵盖茶民俗、采茶、制茶、品茶、斗茶等为内容的茶事体验项目,不断丰富茶叶生产、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等旅游研学活动,开发的茶业养生八段锦(走茶道、鉴茶树、学制茶、观茶艺、赏斗茶、品茶宴、看印象、住茶宿)等线上、线下茶养旅融合体验系列活动,深受广大爱茶人士喜爱。推进养生、养育、养老的“三养”产业,让空气清新、水质好、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武夷山,成为茶养旅融合的“中华不老城”、世界“人与生物圈”的魅力度假之都和休閑养生天堂。

猜你喜欢
茶产业启示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