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雨
【摘 要】在新时期,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更加充分地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新和完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4.084
近些年,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教师必须要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但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从实质上来说,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其实是提升小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就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再只是单向授业的角色,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新课改强调,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而且,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引导,也需要他们自身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新时期,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那么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关的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可以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更深层次的教学观念。当然,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够只停留在表面,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在自己原本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与他人的观点进行碰撞,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所谓的“学以致用”,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合理应用,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如果只学不用,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与实践情况脱节,从而无法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在實际情况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方说,在学习“平行线”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平行线,如课桌线条、斑马线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联系数学和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科目,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还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