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锦文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纵览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性,把植根人民、立基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自此,人民性这一根本导向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形形色色理论的显见区别,而且牢固地浸润在共产党人灵魂的最深处,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推进,人民性的理念一直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恪守。在指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鲜明地提出, “只有相信人民的人, 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 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因为, 事实证明,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 能判断一切, 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 国家才有力量。”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本质要求。
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人民性作为本质要求,并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只有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生根开花”。这是较早对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生动阐释。1939年2月,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共产党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1944年,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再次提出要“为人民服务”。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写进党章。
对人民性的坚持始终贯穿在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全过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高度概括并指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的警醒。
百年奋斗历程清晰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历风雨,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在“两个大局”下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依靠人民取得“江山”不易,守护“江山”更要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当前,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必须继承和弘扬党坚守人民立场的优良传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这就要求我们始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党的根基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回顾总结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与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個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
回应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诉求。“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矢志不移的重要追求。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自觉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