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癌症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坚持体检,一发现癌症却还是晚期?这里就涉及到了癌症筛查与普通体检的不同。
简单来说,我们常规体检就像个大筛子,先把“大石头”筛出来,但小个头的石头可能就漏过去了。体检并不能包括所有的脏器,在未检的脏器里仍存在肿瘤风险。肿瘤的生长方式分为爆发性和隐匿性两种,处在肿瘤生长隐匿期的早期肿瘤患者,则很难被常规体检发现。
癌症筛查是在癌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常见癌症进行的身体检查,它可以让受检者知晓自身患癌风险,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以便进行早期干预。体检前,专业医生会仔细询问受检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再做相应检查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常规项目、影像诊断(超声、钼靶、低剂量CT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内镜检查。体检报告应由经验丰富的副高级以上总检医生解读。
做癌症筛查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常见癌种及其高危人群,并结合自身年龄、家族病史、性别、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初步选择筛查项目。
——全人群高发癌——
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这4种癌症基本上没有性别差异,属于全人群都高发的癌症。当然,基于发病部位及原理的不同,高危人群仍有差异。
肺癌
高危人群:年龄为50~75岁;每年吸烟大于等于20包,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不足15年者;长期被动吸烟者(基本每天接触,超过20年);有石棉、铍、铀、氡等接触的职业暴露史;有慢阻肺或慢性肺纤维化病史;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筛查方法:每年1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若查出肺内结节,需遵医生建议,或专科就诊进一步检查、监测。
肝癌
高危人群:年龄40~69岁;患有乙肝、丙肝,或携带乙肝、丙肝病毒者;肝硬化者;有酒精肝或其他肝病;有肝癌家族史。
筛查方法:每半年做1次腹部超声检查;高危人群每半年接受1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建议同时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检测;如发现异常应进一步做增强CT检查。
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年龄45~74岁;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本人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曾患肠道息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长期(近2年持续存在)慢性便秘或慢性腹泻,连续2周出现黏液血便等肛肠症状。
筛查方法:一般人群每年做1次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每1~3年做1次粪便DNA检测;每5~10年做1次精细放大肠镜检查;高危人群以首次检查结果决定下次检查时间。
胃癌
高危人群:年龄45岁以上;长期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有可能致胃癌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喜食高盐或腌制饮食等;有患胃癌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或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
筛查方法: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检测,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及萎缩程度,可作为每年常规筛查项目;幽门螺杆菌检查,判断有无感染,可作为每年常规筛查项目;当上述检查发现异常,建议做精细放大胃镜检查,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也可以直接做精细放大胃镜检查,这是胃癌早期篩查的金标准。
——女性高发癌——
说起女性的高发癌症,不少人首先会想到乳腺癌。其实,除了乳腺癌,女性还需要注意宫颈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的发生。
乳腺癌
高危人群:年龄45岁以上;有50岁前患乳腺癌的一级亲属;有对侧乳腺癌史;携带有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
筛查方法:彩超检查,45岁后每1~2年1次;高危人群可每1~2年做1次乳腺钼靶摄片检查。
甲状腺癌
高危人群: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由于其他疾病进行过头颈部放疗;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等既往史或家族史;甲状腺结节大于1厘米,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厘米以上;或甲状腺结节大于1厘米,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且排除了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甲状腺结节大于1厘米,且伴颈部淋巴结肿大;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
筛查方法:一般人群在30岁以下,可每2~3年做1次临床颈部体检;高危人群或3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颈部超声检查;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1次颈部超声检查。
宫颈癌
高发人群: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曾出现HPV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有宫内己烯雌酚暴露史,或曾因宫颈上皮内瘤变2、3级,子宫颈原位腺癌,子宫颈浸润癌接受过治疗的女性。
筛查方法:年龄24~29岁者,每3年进行1次细胞学筛查;年龄30~64岁可选择每3年1次的细胞学筛查,或每5年1次的HPV筛查;如果细胞学与HPV筛查都是阴性,可改为每5年1次;年龄65岁以上者,若过去10年内,连续3次细胞学筛查为阴性或连续2次HPV阴性,无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病史,不需要再筛查。若宫颈病变曾达到CIN2-3级或有原位腺癌病史,应在病变自然消退或临床治疗后持续筛查20年。
——男性高发癌——
针对男性而言,以下3种癌症需特别注意——
食管癌
高危人群:年龄40~69岁;喜食腌制、烟熏食品;喜食过烫食物、剩饭;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等上消化道疾病;有食管癌家族史;长期居住在食管癌高发区。
筛查方法:高危人群需胃镜检查,下次检查时间以首次检查结果而定(遵从医生建议)。
前列腺癌
高危人群:年龄50岁以上;长期患有慢性前列腺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筛查方法:直肠指检,可每年1次;超声检查;高危人群可每两年进行1次前列腺抗原(PSA)检测。
胰腺癌
高危人群:年龄超过40岁;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超过10%;出现无法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上腹或腰背部疼痛,但内镜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却无诱发因素;突发脂肪泻;自发性胰腺炎发作;长期大量吸烟、喝酒;有胰腺癌家族史;良性胃大部切除20年以上。
筛查方法:肿瘤标志物CA19-9检查,内镜超声、磁共振成像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必要时做穿刺活检来确诊。在未发现病变的情况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测。
总之,癌症筛查专业性强,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机构,尤其应注意体检医生和报告解读医生的资质。而且,癌症筛查并非“一劳永逸”,不同高危人群,应在专科医生的建议下定期筛查,如果发现癌症征兆,应及时确诊治疗。
对付肿瘤,防大于治。除了进行上述的针对性定期筛查,综合研究表明,从生活方式入手,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远离癌魔。
1.常吃红色果蔬。西瓜、西红柿、红柚等红色果蔬富含番茄红素。多项研究证明,番茄红素有助预防癌症。
2.拥抱阳光。维生素D有助预防乳腺癌、肠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癌症。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D,需要充足的紫外线将其激活。每天晒太阳10~15分钟就能获益。最好晒胳膊、后背,不要隔着玻璃晒。需提醒的是,晒太阳虽好,但不提倡过度暴晒。在紫外线过强时,尽量不晒,外出时建议做好防晒,如涂抹防晒霜、穿着防晒服、佩戴帽子和太阳镜等。
3.保持体重。美国癌症协会指出,女性20%的癌症死亡病例与超重或肥胖相关,男性的这一比例为14%。减去多余的体重可以减少身体生成的雌性激素,对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起到预防作用。
4.每天运动30分钟。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至少5天,是最好的“防癌神器”。任何运动都能优化性激素的水平,帮女性远离雌激素驱动的癌症,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某些类型的乳腺癌。加拿大研究发现,坚持运动可将卵巢癌风险降低30%。运动还可加速肠道蠕动,促进废物排出,预防结肠癌。
5.彻底戒烟。烟草烟雾抵达肺部前经过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喉咙、食道等都可能癌变。戒烟后15年内,肺癌的发生风险会下降到吸烟前的低水平。不仅自己要戒烟,还要力劝身边人戒烟,因为二手烟也会导致肺癌,还会使宫颈癌的风险升高40%。
6.多做点家务劳动。白领女性或家庭主妇总抱怨自己太忙,没时间锻炼。而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指出,女性的大部分运动量是通过家务劳动实现的,这能使绝经后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30%。
1.筛查的项目越多越好?
部分人认为既然要做癌症筛查,那么就要做得彻底,甚至觉得检查项目越多就越精准,但其实癌症筛查也讲究“度”,并不是项目越多、价格越贵就越好。不建议所有人都做全套项目,一是避免经济上的浪费,二是胸片、CT等检查有损伤性,做多了会对身体造成一定损害。
此外,一些体检机构将PET-CT(一种新颖的成像技术)作为癌症筛查的高端补充项目。专家建议,除非有特殊需要,或其他检查结果有较明显的癌症怀疑倾向,否则无论从经济还是辐射的角度看,常规癌症筛查都不推荐做PET-CT。
2.肿瘤标志物一定准确?
肿瘤标志物是一类在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从细胞表面脱落,或肿瘤细胞产生,或与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等产生的物质,但它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乃至正常组织中,感染、发炎等都可能使其升高。
肿瘤标志物敏感度不够,在我国也只能用于体检而不是筛查。专家强调,肿瘤标志物的漏检率较高,且并非每种癌症都有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
3.癌症筛查随时都可以做?
有些人认为癌症筛查就像看病一样,随时都可以去做,不需要提前准备。其实,医学上对癌症筛查会有一些约束条件,并不是你想什么时候检查就能什么时候检查的,比如宫颈癌筛查不能处于经期或者是孕期;肠癌检查前不可以吃辛辣刺激食物等。如果在做筛查之前没有提前准备,很容易会引起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4.检查一次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进行一次癌症筛查后,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就认为最近几年,甚至以后都不会出现问题,所以后面就不再做癌症筛查了。事实上,基因异常突变会诱发癌症,而这也导致癌症的不可预知性,所以我们不能仅靠一次癌症筛查来排查癌症,即使每年定期筛查也有可能在两次筛查间发现癌细胞。所以一次筛查的结果正常并不能保证几年的无忧,同时癌症高发人群应该适当提高筛查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