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凤
摘 要:在鄉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尝试将旅游产业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江西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备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必须基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契机,积极走“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本文主要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对策略,以指导当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使之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创新点。
关键词: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群众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备受关注。旅游活动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而乡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比较高且资源丰富,因而抓住旅游产业发展契机,积极走乡村旅游发展道路,既能做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也能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西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其客家文化及婺源特色文化等都值得关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走乡村文旅振兴发展道路对其产业结构的转型、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具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当前,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挖掘与保护,特别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江西省十三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方案》等的发布,掀起了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利用的热潮。在2019年结束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省普查后,江西省共计70多项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而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通过的非遗项目则高达600多项,各地市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超过3 000多项,这足以看出江西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视角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先天条件[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核心的是特色文化内核的提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则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内核方面的支持[2]。江西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使旅游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突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地方演艺、传统技术文化特色,使其乡村旅游建设走出同质化误区,更具旅游吸引力。
(三)政府政策支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文化部与旅游部结合重新挂牌为文化和旅游部,这足以看出国家对文化旅游的重视,而江西省也响应国家号召,建立了江西省文旅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在一些特色文旅项目的开发中,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很多支持,特别是近几年江西推出的景德镇古窑文化旅游、婺源乡村文化旅游等,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典型案例,这也为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指导与参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当地乡村文旅发展的成功试水,都使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备现实支持。
(一)强化游客体验
江西省可以借助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设非遗项目展览馆,在建设展览馆的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特别是选择知名度较高、文化特色氛围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专门展览馆,供游客参观,丰富游客体验。在展览馆中,除了让游客参与民俗表演、工艺品制作外,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获得独特的观看游览体验。通过设立相应的模型,借助空间的跟踪和视觉捕捉等,为游客打造具有沉浸感和虚幻感的多感官体验空间,配合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让游客自觉融入其中。如龙南县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可以借助山歌对唱,让游客积极参与,打造天地人合一,热闹喜庆的娱乐氛围,使这种独特的山歌文化体验成为美丽正桂的主打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助力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构建完整的旅游品牌
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品牌的建设能够使旅游产业走出同质化误区,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例如,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以旅游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为核心,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中表现其生态性,特别是将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传统民居、传统服饰和传统民俗工艺等,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江西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上饶太原畲族乡推出的特色化的跑品牌旅游项目——畲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其重点关注在品牌特色的建设上,让游客在欣赏畲族自然水风光和传统非遗村落的同时,在唱山歌、跳马灯舞、过畲节、穿畲衣等活动中真正地感受少数民族风情。再如,江西省可以将黄棠阴古镇打造为戏剧文化的旅游特色区,挖掘当地的广昌孟戏特色,通过观光、参与等形式让游客深刻地记住这一文旅特色品牌。
(一)缺乏完善的“非遗+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在当地“非遗+乡村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中,面临着配套建设不足的问题。当地虽然交通便利,但更多局限于省内,而省外交通建设不足,在举行大型赛事、会演活动时,如乡村旅游文化节,就很难吸引外地的游客[3]。而大型赛事带来的人员集聚也对当地旅游产业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存在于乡村,而乡村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承办大型赛事方面的经验不够,配套建设落后,对应的休闲服务机构较少,特别是在餐饮、住宿方面配套不完善,主打的农家院、特色民俗也无法满足接待大量游客的需求,且在配套服务建设上自身特色不突出,影响游客的消费体验。
(二)缺乏专业的“非遗+乡村旅游人才”
当地“非遗+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部分乡村经济基础较差,人才吸纳能力弱,受制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就业环境和条件等,很难有效吸纳专门的“非遗+乡村旅游服务人才”。而且,其“非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经营时间短,缺乏有效的产业引导及行业管理经验,很难留住“非遗+乡村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加上“非遗+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选聘标准不明确,且福利待遇不高,使得“非遗+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中逐渐丧失活力,影响当地“非遗+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三)宣传不足限制了非遗资源的开发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也不能忽视宣传工作,但目前,因为前期知名度不大而导致项目中断的问题十分突出。且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乡村旅游往往将投资建设重点放在了在打造特色文化小镇上,将精力过多地放在资源的开发和当地相关服务设施建设中,宣传相对不足。当地的传媒机构或者政府的门户网站也缺乏专门的宣传,而且信息发布不及时,覆盖面不广等都影响了当地“非遗+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江西省“非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应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完善的产业发展配套吸引游客、招商引资。基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定位,应重点加大对旅游产业配套服务建设支持,重点扶持经济发展速度慢、基础建设条件差的地区。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关注三个方面。首先,要加大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作为政府产业扶持的重点,重点实现郊野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打造15分钟的乡村生活圈。江西省政府需积极发挥牵引作用,根据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现状,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创建精品旅游项目,并建立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助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等[4]。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科学规划,实现当地各类用地的合理规划与科学布局,合理划分经营用地、生活用地、文化教育用地等的比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交通建设,开辟新的交通线路,努力实现旅游点与客运中心、机场、码头等的零距离换乘。最后,关注乡村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江西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应借助信息技术推出集非遗大数据分析与管控系统、智慧旅游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票务一体化系统、旅游互联网舆情处理系统、统一分销与结算系统等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云平台”,以此实现旅游大数据的集成、旅游公共信息及资讯的发布、旅游产业运行监管、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并对江西省的非遗资源分布、旅游线路、景点、酒店等大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分析,从而为旅游管理提供全面、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撑。
(二)重视“非遗+乡村旅游人才”的吸引
在“非遗+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应关注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建立人才储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明确走“非遗+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后,考虑到专业“非遗+乡村旅游服务人才”缺乏,应健全当地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更契合当地“非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人才吸纳方式,如与当地政府联合建立人才实习基地,同时加大当地人才的就业支持,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等,或者鼓励当地年轻人服务于当地建设,实现“非遗+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当前,景德镇推出了旅游研学项目,加强与当地高校的合作,高校组织学生体验并探索当地的非遗项目,增进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同,使其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研学热情,其毕业后能更好地参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为非遗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三)重视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宣传
對于江西省“非遗+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宣传必不可少。应加大宣传力度,与旅游相融合,利用网络技术普及非遗知识,推广“非遗+乡村旅游项目”,借助各个宣传平台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同时,可以借助各种短视频App、车体、箱体广告等,宣传当地“非遗+乡村旅游”特色,提高当地“非遗+乡村旅游项目”的吸引力[5]。特别是借助一些核心项目、运动赛事,让“非遗+乡村旅游项目”的传播范围更广,特色更鲜明。此外,还可以通过打造特色“非遗+乡村旅游”的IP、完善产业链、实现数字赋能等手段,增加非遗与旅游的“黏合度”。如借助AR、VR等设备进行宣传,增加富含科技感的运动设施,为小镇旅游发展带来新市场。
从本质上说,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没有行业壁垒,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素材和文化支持,而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在旅游产业的推广带动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活力。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使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
[1] 韩璐,胡蒙师.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现代农机,2021(2):9-11.
[2] 宋伟.创新“非遗+扶贫”模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N].河北经济日报,2021-03-15(3).
[3] 姚静娟.皖北地区乡村旅游视角下的研学新思路[J].财富时代,2021(2):111-112.
[4] 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48-56.
[5] 李雨竹,陈思琦.浅谈文创视角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