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贤
中圖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1-027-01
摘 要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优秀品德、健全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的衡量标准也逐渐提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是当今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栋梁。因此,正确的思想品德和坚定不移的政治意识是人才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应当将思政教育渗透在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思政教育 高校体育 课堂教学 融合渗透
在高校的教学内容中,体育与健康一直都是关键学科,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体魄的课程。我们可以借由学生对体育的喜爱,将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融合,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思政教育,并且在体育课堂上既可以实现体育锻炼,又可以接受思政教育。
一、将蕴含思政精神的体育新闻及事件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学生介绍本堂练习的项目及基本内容,然后进行相应的示范,学生对动作加以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难以使体育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更无法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中寻找突破口,适当地增加或更换教学步骤,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同时这也为思政教育创造了契机。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之初添加最近发生的相关体育新闻和体育大事件,利用这些信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及时地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蕴含其中,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振奋人心的国家队获得荣誉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为国骄傲之中增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体育先进人物的事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以体育健儿的奋勇拼搏、刻苦训练和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等精神来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震撼,又可以学习到刻苦努力、坚持奋斗、报效祖国的优质品德,塑造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
二、在体育项目的教学与实践中为学生渗透思政教育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体育锻炼及体育精神的了解也大多是通过实践实现的。因此,实践和锻炼是教师为学生渗透思政教育的最好契机,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亲身的汗水经历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体会到良好精神品格所带来的美好效果。相较于初中高中而言,高校的体育教学具备更多的优势,体育项目也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体育课程,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负责的体育项目的性质从各个方面积极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在太极拳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耐心和韧性,让学生能够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实现心平气静、动作协调,在学生出现浮躁、倦怠的情绪时,教师可以及时以思政精神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太极拳中磋磨自己、升华内心,以塑造他们的忍耐、平和的心态,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在篮球、排球等球类项目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比赛时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互相鼓励,在团队中实现共赢,以奉献集体、考虑队友的心态来完成比赛,并且还要学会尊重对手,真正实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在竞赛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尝试挑战自身、挖掘潜力,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采取积极的态度,不轻言放弃,不沮丧失落,而是不断超越自我、坚持拼搏,将思想道德与体育精神渗透其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各样的课堂细节及时引导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
除了新闻事件的信息内容教学和课堂体育实践教学之外,体育课堂还有很多零散的时间,这些时间往往被教师忽略,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为此,教师应利用这些时间从小细节、小事情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达到出人意料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搬运体育器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轻拿轻放、摆放整齐;在学生使用体育器械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爱护器械、仔细使用。教师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教会学生懂得爱护公物,为下一位使用者提供方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为他人考虑的品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因为竞赛而起争执的时候及时劝解和引导,以温和的态度为学生分析利弊,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竞赛的意义在于提高自身能力、培养团队意识,而不要将精力用于指责他人、宣泄抱怨上,而是要充分考虑到队友甚至对手的感受,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开展体育锻炼。教师的态度及引导方式可以极大地起到思政教育和影响作用,让学生以此为榜样,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
四、结语
在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合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造就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运动中丰富内心,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南.思想政治与高校体育教学的交融性研究[J].青年时代,2020(19):84-85.
[2]李恤忠.思政教学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J].农家参谋,2020(21):223-22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