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角下的焦作非遗传承与创新途径

2021-09-10 07:22杨慧丹
今古文创 2021年15期
关键词:非遗太极拳数字化

杨慧丹

【摘要】数字化技术是基于移動互联和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本文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将焦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进行数字化实践,应用于太极拳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技艺类非遗的整理、传承和创新的新途径。

【关键词】数字化;非遗;太极拳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5-007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科技公关社会发展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2102311093)。

河南焦作是豫西北重要的节点城市,古称山阳、怀庆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同时也拥有绞胎瓷、董永传说、怀邦、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二股弦、火龙舞、高抬火轿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多数都属于传统技艺类非遗。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无疑成为焦作技艺类非遗中名气最大、级别最高的项目。

太极拳流派众多、名家众多,太极拳传承的四百余年历史中,一直以师徒间的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这就导致当下的太极拳市场乱象频出,存在动作不标准、套路动作组成混乱等现象,使太极拳这一古老的拳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太极拳特有的松活弹抖、化发结合、松沉自然等套路标准和技击技术风格,成为太极拳相关体育活动、文化活动或娱乐活动中的核心难题之一。尤其是在太极拳的教学传授和利用过程中,太极拳的标准化问题直接关系到太极拳的传承、普及、产业转化。对于“技艺类”非遗,以往的数码视频、图片是完全无法达到复制技艺、精准传承技艺的效果的。“徒具形式而无实质生活内容的抽象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无交互主体性或无交往可能的孤独的封闭的空间。”[1]而当下对“非遗”数字化技术运用问题研究仍主要以数码视频、图片为主,其技术手段和理念并没有实质性变革,至于如何数字化、如何利用数字化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播、如何处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并未涉及。虽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问题意识,但并未形成专题性研究,是相关问题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而在已经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的技艺类“非遗”数字化档案或展示空间中,受众很难与“非遗”技艺传承群体开展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如果一直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空间之中寻找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将会导致所谓的数字化技艺类“非遗”文化资源陷入冻结状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呈现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情感的“零度化”。所谓“零度化”现象,列斐伏尔曾归纳道“零度是一种终端交流和关系的透明性,一切事物似乎是可以交流的,这是因为一切事物似乎既是理性的也是真实的;但实际上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交流!”[2]对传统技艺和现代人交互的可能性探讨成为技艺类“非遗”活化的核心问题。因此,理清何谓数字化技术及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技术脉络,探讨如何处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将有助于寻找到数字化技术与“非遗”结合的路径。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动作进行标准化

数字化技术是基于移动互联和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它不是过去简单将非遗动作用数码摄像机记录以实现视频数据化,而是采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运行的,可以对使用者的招式动作进行矫正的技术。技术核心是基于高性能的红外镜头捕捉被动发光标记点,构建三维数据的动作采集与分析系统,可获取精确的头戴式显示器、手柄、手势和人体关节的运动信息,构建虚拟模型进行实时驱动和控制,实现对三维模型运动轨迹的实时交互和驱动,使人体与虚拟场景中的对象产生交互。

首先邀请太极拳非遗传承人进入实验室,利用度量动作捕捉进行数据采集,形成动作轨迹,给虚拟仿真提供最精准的交互。然后邀请太极拳非遗传承人走入课堂,亲身示范动作要领,手把手地将招式与招式之间的转换细节传授给学生,实验人员对这个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对之前的动作轨迹进行检查和校正。最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基本达到传承人满意的情况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自我动作矫正。在数字化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以往的技术传承难题,传统武术特别讲究老师的口传身授,就是因为体用技术的不可言说性,往往老师口头能表达的,学生在动作实操上却难以达到要求;而更多的是老师的一些亲身体会难以言传,这就更加大了传承的难度。比如说“泛臀”这个太极拳的技术术语,就是一个身体的体悟,难以言传。在采用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后,可以明确身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对太极拳传承人的胯部运动轨迹进行捕捉,学习者可以快速掌握技术要领。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太极拳进行整合传播

在有了上述的成果和经验后,就基本建立了太极拳的标准化,这个标准化不同于以往基于动作编排和经验化的规范套路、规范动作,而是强调建立在理性技术下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将有利于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云平台实现太极拳的快速普及和高质量推广,解决了各地区缺乏高水平指导教师的难题,在以往技术条件下,主要依靠太极拳名家的亲自指点,但几率过低,名家往往分身乏术;而照片、视频都是平面媒体,人们很难从平面维度去进行三维空间动作的学习。以太极拳其中“六封四闭”为例,演练者以腰为轴,腰带肩,肩带手,节节贯穿,左右手上下螺旋缠绕,很难通过传统的照片和视频等媒体表现出肢体间的运动关系,从而给学习者带来巨大的困难。

采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太极拳教学,可以通过电脑终端的软件对练习者的动作进行精确校准并进行提示,还可通过头戴式显示装置以第三人称视角为练习者观察自己的动作和神态进行模拟。当练习者进行位置移动或招式与招式转换时,信息可以实时反馈到电脑处理终端,终端在动作发生的同时进行数据描摹。实时描绘出练习者的第三人称视角的效果返回练习者的头盔显示器,使练习者以高度的旁观感和同时练习的感受相互印证,可以反复进行单式练习,也可对完整的套路练习进行评估。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辅以视景仿真系统进行自我动作校准,从而不断提高自学者的演练水平。在数字化机制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视景仿真系统,可以全天候无障碍传播名家的演练要领,在虚拟空间中展现复杂招式的运动机制,这是对传统技艺推广方面从思维到表达上的全新变革。

三、利用数字化技术加速对太极拳进行产业转化

太极拳经过上述技术处理后,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拳与学拳的体育领域,可以向文化、医疗、娱乐等全方位拓展。数字化虽然是一种标准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变成千人一面,将太极拳固化在标准动作之中。例如在医疗领域,太极拳具有很好的预防保健和辅助康复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却不免差强人意。难点在于太极拳学习的难度较大,病人演练的动作也难以达标。通过数字化运动分析,可以与个人体质或病人的康复需要深度结合,在运动分析、步态康复、肌体康复等领域有非常大的利用空间。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世嘉游戏公司开发了世界第一款3D格斗游戲《VR战士》,其中一个角色“结城晶”的格斗动作,就邀请了八极拳传承人吴连枝进行动作捕捉,以此作为“结城晶”的动作原型,但当时的动作捕捉技术只能模拟大概的招式动作,将具有典型性的动作用于游戏制作,而格斗的技术特点很难完全展现出来。这与当下对动作的光学捕捉技术不可同日而语,太极拳的特点不在于套路中特定的招式,主要的技术风格在于张弛有度、缓慢柔和之外还可以柔克刚,这也是在以往格斗游戏中很少采用太极拳作为模拟的原因。利用当下的虚拟仿真技术,将真实格斗中完美的技术设想可以完全在游戏中融入太极拳独特的技术特色,大大拓展游戏趣味。1991年铃木裕和领衔制作的《VR战士》游戏一经推出,立即风靡世界,八极拳这个地方拳种也借助结城晶这个游戏角色而名扬日本,在日本掀起了学习八极拳的热潮,八极拳才开始为国人所熟知。因此,虚拟仿真技术下的太极拳完全可以与当下的虚拟现实游戏结合起来,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提升年轻一代对太极拳的兴趣,这对于太极拳在年轻一代的推广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太极拳的数字化同样与博物馆以及电影深度结合,由于上述太极拳的技术风格难于练习和展现,因而在电影中的表现总是门槛很高,目前与太极拳相关的口碑较好的电影只有《太极张三丰》和《太极宗师》,前者主演为李连杰,后者主演为吴京,二人均为专业武术冠军,才能较好地演绎出太极拳的神韵。即使在电影特效技术发达的今天,对太极拳的表现仍然是一个难题,但在虚拟仿真技术下,将突破以前的技术瓶颈,能够对非武术专业演员的动作进行针对性的特效制作。借助电影、游戏等娱乐文化将极大拓宽太极文化的受众面,同时丰富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四、结语

从2016年VR元年到现在,虚拟现实业务的布局已经逐渐在工业生产方面展开,形态丰富,正在取代过去的模拟技术。但是在人文领域,尤其是技艺类非遗方面,相关研究和应用还有待展开,它的红外线光学跟踪系统、运动描摹系统能够捕捉人体动作数据,针对动作、技艺、工艺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对于非遗的记录、传承和创新有极其重要的变革意义。这将有效建立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沟通桥梁,打破技艺类“非遗”文化资源的“零度化”。对于技艺类“非遗”的展示空间而言,将把过去静态的表演改变为动态的社会文化生产实践,这就不仅仅是对技艺类“非遗”的物化展示,同时也是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立场、审美品位、价值取向的鲜活再现。“场景不仅强调特定的文化活动或具有显著特征的地方,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文化和价值观。”[3]对技艺类“非遗”数字化途径的思考,可以探究技术是如何渗透到文化层面,以及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最终将有助于实现传统产品、传统技艺的再生、活化、产业化,成为三个维度数据汇聚、利用的基础,形成传承、研究、创新的良好秩序。“虚拟仿真+非遗”将塑造焦作技艺类“非遗”数字化的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91.

[2]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4:179,184.

[3]陈波,丁程.中国农村居民文化参与分析与评价:基于场景理论的方法[J].江汉论坛,2018,(7):139-144.

猜你喜欢
非遗太极拳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