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俊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网络联通信息现代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新问题。中国高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如何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高校面临的新任务之一。高校应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创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优秀传统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7-0103-02
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造力和创新力,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灿烂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和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结合当下时代条件和我国国情,积极发展面向世界和未来,科学化、民族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展现大国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当前,高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百花争艳、畅所欲言的方针,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创新转型与发展,继续创造中国文化的新璀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意创造的,也不是在他们有选择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遭遇的条件下创造的,是从过去建立和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的血液”“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源泉和奠基石。它为全世界华人提供了“精神家园”和“精神依靠”,从而找到了自己“从哪里来”,有效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十九大中提出,要坚定文化信心,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繁荣。在走访澳门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叙述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觉得读传统文化是开卷有益的。”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升华,它是中华文明成果中最根本的精髓,它使整个民族在历史上有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的发扬和精神观念意识,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主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贯穿古今的不朽价值。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就是青铜文明(包括编钟)、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故宫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有科学历史上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还有《九章算术》等自然科学成果。更早还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等。当然,考古发现的遗址要保护,但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民族音乐、民间美术、民间口头文化这些内容,都是历史留给人们的遗产,不但要保护,还要传承、发展。
二、在高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弘扬真理,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红色精神文化建设。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的理念文化。它继承的是革命先烈精神和意志,能给当代大学生更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的启发,必然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须加强的一部分。为了发挥大学生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先锋模范作用,铭记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第一生产力,是民族的希望,可以推行“我心中的红色故事”活动,以预备党员为主体,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中国共产党一路的成长历程。通过活动,李大钊、刘胡兰、雷锋、杨开慧、焦裕禄等一个个振奋人心、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深入人心,以此引导高校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以镜化人,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文化创造管理中,借助学院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群(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方向)研习班为契机,大力鼓励雕刻与艺术专业和室内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去参与学习。同时,把该培训班的优秀毕业作品进行展出,让人惊叹的榫卯技艺,气势恢宏的斗拱,技艺精湛的东阳木雕牛腿,都给大学生们打开了新的技艺大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了高校大学生明白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节日,在教学场所黑板上及时更新黑板报,告知每个节气的由来和习俗。举办各类有意义的活动,例如端午节包粽子等等。常言道家有家规,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规文化,举办一次中国好家训海报展览活动。《颜氏家训》《诫子益恩书》《朱熹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中华优良传统家训,由宣传部和毛笔字爱好者用毛笔字写出,在家训的阅读中,让高校学生可以明白什么是中國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礼、孝。
(三)寓教于行,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社团融入校园文化。加强学生艺术团体的发展,可发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天赋,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高校文化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爱好、技能、心理、文化、生活等需要而自发组织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同意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的非团体性群众业余组织。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增加大学生知识、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社团的快速发展,它已然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传统文化社团,如汉服社、茶艺社、古诗社等社团的交流集会等。
三、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只有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才能真正了解中華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我国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各高校要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加强探索与实践,努力展现鲜明的特点和显著的成效。
(一)进一步丰富文化理论实践活动,加强文化浸润。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文化课程和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高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各高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协同推出了一批精品文化教材和精品课程。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中华文明史》《中国思想史》等,并在各大高校不断加强推广使用。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优秀团体,著名艺术家来高校演出。通过多层次、全方位、不间断的艺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二)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载体与平台,推动文化交流。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的重要载体。各高校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特点,把握大学生思想动向和成长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承主题活动,赢得了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使高校师生进一步受到文化浸润和思想的洗礼。比如说,全国高校曾组织开展“文化根·民族魂 · 中国梦——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活动,在《光明日报》开辟专栏——“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校园巡礼”“难忘师恩”,引起学术各界强烈反响;另外,教育部联合中央电视台还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等,引发社会各界对汉字书写及文化传承的更大的关注度,积极展现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自觉等。
(三)进一步发展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涵养。在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考核评价、评选先进中加大传统文化指标的考量。比如说,在“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万人计划”等评选活动中,进一步加大传统文化研究型人才的占比,积极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家名师或者文化学科的带头人。在高校教师的培训中开设传统文化专题演讲。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占比,积极提升和发展人才队伍的文化涵养,在拓宽其审美视野和人文视野的同时,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魄力和精神内涵。
(四)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层次丰富、内涵宽广、意义深远,既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对于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各大高校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造性转化与实践创新性发展,将其作为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能将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新时期文化人才队伍。同时,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客观科学对待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到扬长避短。
四、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21世纪的今天依然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在要求,当然这也将是一项长期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当今高度竞争且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优良传统文化像一颗“定心丸”稳定着社会和谐。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高校的人文艺术教育应反映时代背景,强调对优秀时代精神的传承,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彰显其时代价值,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文化自信”,开拓大学生的文化眼界,相信不久的将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高校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守成.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7,(12).
[2]王天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层面[J].人民论坛,2019,(10).
[3]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文化自信建构机制研究[J].社科纵横,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