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周
碎片化阅读时代,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尤其重要。现以《傅雷家书》为例,线上线下融合指导学生阅读,从阅读的情境化、阅读的有序化、阅读的方案化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意在引导学生养成“悦”读习惯,最好是“深度阅读”。
碎片化阅读时代,鲜有人静静读书。统编教材强调名著阅读,希冀每个学生都能养成阅读习惯,最好是有“深度阅读”的习惯。所谓“深度阅读”,即一种基于内容理解、勾连分析、个性化解读、实践运用、知识覆盖面广的全新阅读模式。那落实“深度阅读”的途径是什么?笔者以线上线下融合指导学生阅读《傅雷家书》为例,进行实践探索。
一、案例现场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句子、语段细心揣摩、体悟傅雷的爱子之情。
2. 促进亲子交流,力求养成每天进行深度阅读的好习惯。
(二) 教学准备
准备一:请父母在书里挑选三个片段读给孩子听(鼓励制作成音频或视频传到班级群分享),孩子抒写听后感受。
准备二:(以下任务可以二选一)
选用《傅雷家书》里的句子,每天在朋友圈发一条说说,晒晒自己假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配图。
以“傅雷家书”作为主题制作日历,结合假期宅居在家的感受摘抄《傅雷家书》中的语句、段落,并制作成抗疫日历。
目标既定,策略已有,那就开始我们的“悦”读之旅吧!
(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见字如面”,在声音里感知“父子情”
课堂实录
师:其实天下父母都一样,老师听了你们家长的朗读,甚是感动。现选三位家长的朗读和你们分享,请你们细细地听,慢慢地品,然后交流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音频1:家长读“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的信
音频2:家长读“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的信
音频3:家长读“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信
師:请同学们交流感受。
生1:父亲对我也如傅雷先生一般,但这段时间,他脾气特别火爆,我也确实不太喜欢。但其实身为父亲的他,对孩子也是有些悔恨吧,从那天他的朗读我能感受到。只是他表达爱时总是很鲁莽或不善言语,所以我们对他们应该包容一些吧。
师:看来,《傅雷家书》无意中充当了你们父子关系的黏合剂。
生2:傅雷写道:“亲爱的孩子……怕你嫌烦也就罢了。”这一句我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其实父母们都是一样的,辛苦将儿女养育大,为了他们有出息却又要亲手将他们送走,何其之念,何其之痛。这段时间难得和父母宅在家,我妈妈就常说,这可能是自我上学以来,母女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
师:是的,这次疫情让我们学会了冷静,学会慢下来和家人好好相处,有时间一起阅读,这样的慢时光挺美好。
生3:这封信深刻反映了傅雷先生思念儿子,却又怕打扰儿子而纠结,语言质朴,直接反映出傅雷夫妇对儿子潮水般的思念和爱意。
师:发现以上三位同学都是表达听了音频1父子刚离别后那封信自己独特的感受,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其他两段音频谈感受。
生4:“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的这封,我觉得傅雷是一个既懂音乐对文学也有研究的人,亦是真正懂儿女的人,一个亦师亦友亦父的角色。傅聪在父亲的基础上,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妥,就如我的妈妈教我学写作一般,她很严厉,但也给予我最有效的指导,让我在她的经验上,在她“栽的树下”好乘凉。
生5:听了家长3的朗读,里面的“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这句话也是我妈妈与我再三强调的。所以,今后我该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重点,把握分寸,让父母少操心。
师:这些朴实的文字清晰地展现万里之外的父亲对儿子生活细节、感情处理、艺术修养等方面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这是傅雷式的教子之道,让我们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情,激发起同学们强烈的共鸣。这是同学们听后的感受,那我们的家长怎么想?让我们连线音频2的朗读者——某家长(学生一下子挺起身,瞪着好奇的大眼睛),看看他选择读这一封信的理由:
1954年4月17日:读这一章时,能充分感受到作为父亲教导孩子的方法很重要!有时单纯说教收效甚微,只会责怪孩子不努力。其实,如果我们能像傅雷一样以自己为例,给予正确细腻的方法指导,孩子进步会更大。
我还收到了多位家长对此次阅读活动表示肯定的微信,其中有这样一条:
读傅雷家书,太多太多感触,有几处真的是流着泪读完的,做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可我们的资历和付出都无法和傅雷相比。
小结:看来《傅雷家书》不仅是傅雷父子深情的写照,也能对当代家庭的教子之道产生重要影响,非常值得父母和孩子好好读。
活动二:图文并茂,在日历、微信中揣摩“父子情”
请学生结合疫情期间,宅居在家的感受,以“傅雷家书”为主题制作日历。学生可摘抄《傅雷家书》中的语句、段落,并制作成抗疫日历。也可选用《傅雷家书》里的句子,每天在朋友圈发一条说说,晒晒自己在家抗疫的学习和生活。并与同学分享你揣摩到的傅雷心情。学生分享自己的日历时,颇为有趣。如有学生在母亲生日当天摘抄了这样一句话并配图:
我们之间,除了“爱”之外,没有可说的了。我对你的希望和前途是乐观的,就是有这么点母子之情割舍不得。(宜:乖巧 忌:顶嘴)
也有同学选择的是每天在朋友圈发表说说,如在冲动之下和妈妈闹矛盾后,就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真是合情合境。
这些在信中俯拾即是的句子、语段,让我们感受到傅雷在与儿子离别后的浓浓思念和殷殷期盼。我们以日历或微信朋友圈的形式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让爱可见。
活动三:纸短情长,在回信中感悟“父子情”
《傅雷家书》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生活细节、待人之道、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学生选择一个专题,就这个专题进行阅读,整理傅雷先生的观点,并给傅雷先生写一封回信,信中可表达自己读完信的感受、对傅雷教子之道的看法、对父爱深情的理解或提出自己读完书信后的困惑等。
(整理学生作业,在班级交流)学生的回信内容丰富,各有侧重。有对傅雷的教育方法表示认同和肯定,有读出书信背后傅雷对傅聪无微不至的爱,以及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恩。请看这位同学的回信:
生1:您塑造了一个坚强、自立、优异的艺术家,在爱情、音乐、爱国思想上,您都给傅聪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让他在阅读家书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提升。当他的演奏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时,当他的成绩让国人感到自豪时,您感到高兴,毫不吝啬您的夸奖和鼓励,但同时也不忘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在很多时候,我有错觉,好像在傅聪身上看到了自己,从你的话语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真的很感激您,您的指导像一束光照到了我心里。
“您的指导像一束光照到了我心里”,这样的表达多么动人。还有同学源于《傅雷家书》,激发起对音乐的兴趣,像这篇回信:
我算是个钢琴的门外汉,但看着这些大篇幅的关于钢琴的讨论,却丝毫没有乏味,反而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傅聪弹得最好的是肖邦的曲子,我便去听了几首,特别细腻和震撼。我虽没有您那样的音乐素养,但还是体会到音乐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您那些技法方面的论述,我虽没有完全看懂,但却激发起我对钢琴和西洋乐的好奇心。
读《傅雷家书》很划算,不仅提高了文化修养,还陶冶了艺术情操。还有同学被傅雷的才学深深打动,在回信中满满深情和感悟,希冀自己能成为傅雷那样的人。
这样的阅读多么有魅力,阅读者定会被长久滋养。为了成为傅雷这样优秀的人,这样优秀的父亲,同学你得加快阅读的脚步,广泛阅读噢。
在同学们的回信中,表达的不管是对傅雷爱子心切的理解或是对傅雷个人的仰慕,我们都是被书信里流淌的那份父爱温暖。
二、 分析反思
(一)名著阅读情境化
名著阅读一直是个难点,难在名著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学生对所读名著有隔膜感,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又因没有确实有效的阅读策略,阅读效率低下,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便望而生畏了。那该如何缩短学生与名著的距离感?如何打破学生与名著的隔膜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也许为学生搭建逼真的阅读情境,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傅雷家书》为例,该书不是通俗易懂的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倒像一部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一部涉及读书求学、人际交往、生活细节、感情处理等的家人间的书信集,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从时间上看,这部书信集与学生距离半个世纪之久;从内容上看,这部书信集内容有些晦涩难懂,特别是其中谈论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的章节,对艺术陌生的人会无从下眼。基于以上两点,建构真实的阅读情境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是必然选择。
构建真实或逼近真实的阅读情境,将名著内容放置于真实的语用世界中,与生活的场域发生关联。如阅读《傅雷家书》,可以亲子共读。《傅雷家书》是一本十分适合天下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共同阅读的一部书,这在阅读内容上保证了可读性。又因假期,亲子难得的长聚,有时间阅读,有时间冷静思考,这对建构真实的阅读情境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做了很好的保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兴趣、问题、方法进行选择性阅读,可以交流彼此的阅读感受,丰富彼此对该书的认识。又要求家长选择任意三封信读给孩子听,家长要写下选择理由,孩子要抒写听后感受,把交流和体验引向深处。好像是亲子间把傅雷父子的所有心事亲历了一遍。这既是亲子间的一次阅读,一次走向心灵深处的交流,更是亲子间一次温暖的互动,自然而然达成深度阅读。
(二)名著阅读有序化
构建真实情境进行“悦”读,需要丰富有序的阅读活动来承载、外显,进行积极的语用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构建真实阅读情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阅读《傅雷家书》,共组织三次语用实践活动。从第一个阅读活动“见字如面,在声音中感知‘父子情’”,到“圖文并茂,在日历、微信中揣摩‘父子情’”,最后的“纸短情长,在回信中感悟‘父子情’”,三个活动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每个活动力求为学生搭建真实的阅读和语用情境,增加名著内容与学生既有经验的主体相关性,进而间接促进深度阅读的发生。
三个活动从一般的读、听,到个性化的言说(制作日历和发微信),再到创意性的表达(写回信),不断向高阶思维伸展,有逻辑,有序列,相辅相成,层层递进,能使学生在阅读和语用中,实现“参与过程的个性化”,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建构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读书,丰富自己的言说和表达,深度阅读再次真实发生。
(三)名著阅读方案化
名著阅读有不可检查性的特征。因此,除了要将名著内容“情境化”包装,组织活动“序列化”处理,还应该努力将学生的阅读过程“可视化”,这就离不开“阅读方案”的支持。阅读方案是用来记录学生阅读过程的。如在阅读《傅雷家书》之初,就综合各方面因素量身打造了一个阅读方案,包括“阅读规划”“阅读方法”“阅读要求”“阅读资源包”等。在阅读前将“阅读方案”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用声音、图文形式展现自己的体验,尽量让阅读过程“可视化”,这就避免了名著阅读过程中无法观照的盲区,也让在家陪伴的家长,有了跟进阅读的工具。看着方案上闪烁着自己智慧的结晶,忍不住要感慨:这就是深度阅读。
本次阅读实践从阅读内容的“情境化”、阅读活动的“序列化”、阅读过程的“可视化”三个角度展开名著深度阅读教学的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历时四周,交流展示一节课,同学们听声音,做日历,发朋友圈,写回信,在多种形式中有序推进《傅雷家书》深度阅读。这次深度阅读实践,在指引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征途中只是浅浅的一小步,愿在今后的实践中深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