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出现36处汉字被注音,这些注过音的字,大概可历史人名、地名和族名等,还有一些生僻字,但也遗漏了一些重要的词语,这些专门特殊字和生僻字的读音,不可不重视,譬如胡亥、曹丕、郢、高句丽、天可汗等词语。我们希望教材再出版时能添加上正确的注音。
关键词:注音 高句丽 天可汗 龟兹
笔者把这些注音过的汉字一一罗列出来。只要在书本中出现的,不管在正文内容中还是资料说明中,甚至在插图上,共出现有36处汉字被注音的情况。这些被注音的字,根据汉字的内容性质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历史人名、地名和族名等。
第一类人名:
桀(jié)——第10页、纣(Zhòu)——第11页、李悝(kuī)——第15页
秦王嬴(Yíng)——第48页、刘濞(bì)——第55页、單(chán)于——第58页、
呼韩邪(yé)——第59页、许攸(yōu))——第75页、贾思勰(xié)——第83页、
张洎(jì)——第88页、玄奘(zàng)——第94页、赵匡胤(yìn)——第98页、
元昊(hào)——第102页
第二类地名:
镐京(Hào)——第11页、骊(Lí)山——第52页、阿(ē)房(páng)宫——第52页
垓(Gāi)下——第54页、龟兹(Qiūcí)——第68页、邗沟(hán)——第88页
澶(Chán)州——第100页、郾(Yǎn)城——第103页
第三类古族名:氐(Dī)——第77页、吐蕃(bō)——第92页
第四类生僻字:
自诩(xǔ)——第3页、冥(míng)世间——第4页、奇葩(pā)——第25页
周髀(bì)算经——第64页、脚蹬高屐(jī)——第78页
水碓(duì)——第83页、舂(chōng)米——第83页、朕(zhèn)——第88页
徂(cú)——第89页、悲怆(chuàng)——第96页、旱暵(hàn)——第108页
邸((dǐ)——第109页、火铳(chòng)——第114页
笔者从教材中列举的词语共37个,其中龟兹、阿房,这两个词语,每个字被注音,因此书中共出现39个汉字被注音。但是,笔者发现,教材编写者忽视了其他一些人名、地名和族名,这些难读的字,却没有被注音。《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内容丰富,笔者一一整理如下。
一、生僻字
人名:胡亥、曹丕、隋炀帝、杜如晦
地名:郢、蓟、蕲县、涿郡、汴水、鄱阳湖
族名:高句丽、羯、
其他:斧钺、圉、劓、篆、肉糜、缫丝、谥号、曈曈
二、多音字
刹帝利、吠舍、撒尔马汗(罕)、天可汗、大汗、成吉思汗、佃户、當
三、通假字
使 日 曝 之 五 六 石
为了佐证自己的看法,笔者把以上没注音的字整理打印出来,再给八年级学生辨认,结果,他们的辨认程度不高。
历史书籍上,有些专业名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而这些字又是生僻字,针对中学生来说,算是一些较难读的字,譬如古人名有胡亥(hài)、曹丕(pī)等;古地名有郢(Yǐng)、蓟(Jì)、蕲(Qí)县、鄱(Pó)阳湖等,笔者认为这些字也该标注读音,以便学生读准。
针对多音字的情况,第8页中的刹(chà)帝利和吠舍(shè)、第111页中佃(diàn)户(租种某地主土地的农民)和佃(diàn)农、第118页中的“當(dàng)”等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字,笔者建议也应该注上拼音和声调。其中“當”字有点特殊,原本當字是繁体字,现在统一写成“当”,“當”引用《清明上河图》上的字,写成繁体“當”字,这无非厚非。
最后一种情况,教科书上的史料文字中出现“通假字”情况。譬如第108页资料2的引文中,出现“大暑之时,决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其熟也,上田一亩收五六石。”其中“曝”字读(pù)非(bào),有一曝十寒。“石”读作(dàn),通“担”,容量单位,10斗等于1石。当然,这两个字由于出现在史料中,可以考虑不注音。
我们在学习历史典籍时,会接触到一些专门的古人名、古族名和古地名等特殊读音。针对《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这些专门名词的读音作了正确的标注,但也有几个重要的名词给遗漏了,譬如譬如在教材书第44页的“高句丽”(Gāogōulí),第92页的“天可汗”(kèhán),笔者认为应该给这些规范的词语标上正确的读音,很有必要。
最后,教科书第71页出现“龟兹”这两个字没有被注音,大概因为在第68页图3-34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下面的注记上出现龟兹(Qiūcí),这两个字有注音。笔者认为这样注音显得不妥当,因为学生在阅读教科书时,肯定会注意到第71页是上的龟兹王城,而不太会注意到第68页图上的注记部分。
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
《辞海》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46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页
准噶尔噶厦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兴中学 梁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