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共产党员》电视栏目作为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主办的一档全国党员教育电视栏目,从2020年7月开始陆续推出10集系列片《脱贫答卷》,以真实的百姓故事、鲜活的百姓语言折射时代巨变,凸显时代主题,积极践行“四力”,立志做脱贫攻坚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交出一份属于媒体人的“答卷”。
关键词:《共产党员》电视栏目;《脱贫答卷》;脱贫故事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46-02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经过不懈努力,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也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为了这份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广大党员干部埋头苦干、忘我奉献,在实践中书写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时代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1]。《共产党员》电视栏目作为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主办的一档全国党员教育电视栏目,从2020年7月开始陆续推出10集系列片《脱贫答卷》,以党建传播者的使命,积极践行“四力”,交出了一份属于媒体人的“答卷”。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
讲好脱贫攻坚故事,需要深入宣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阐释脱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让人民群众清楚党为消除贫困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遍布中国大地,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概念、理论和措施。这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和遵循,也是《脱贫答卷》系列节目的选题依据。《脱贫答卷》节目组从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考察过的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苏区,“三区三州”中,遴选了10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村庄,围绕其关切的“人与事”,挖掘温暖细节,突出地域特点,彰显山乡巨变。
二、开篇布局巧设计,行进路上见风景
既称“答卷”,多少有一定的完成意味,10集《脱贫答卷》中的村庄都是实现整体脱贫的案例样板。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节目中着力要体现的行进式状态。
“解说先行,画面配解说”,是党建电视专题片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记者仿佛一直隐身画外,客观地叙述一件已经完成的事件,缺少纪实感、不够亲切贴近,容易使观众产生疏离感。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这一系列从策划之初就设定了行进式、走基层、故事化的视角,并强调开场要有正在进行的事件设计,设计不等于刻意摆拍,而是当个有心人,在拍摄中发现契合主题的切入点。比如,在《脱贫答卷——脱贫攻坚的井冈新路》的开场,展现了井冈山宁静的清晨、格外热闹的电商培训,在一动一静的环境对比间,电商直播潮流的时代感凸显出来,跟随时代潮流而动的村民面貌也格外真实清晰。而在《脱贫答卷——云南大理:“生态扶贫”天地宽》一集中,开场是古生村村民李德昌接待游客时说的话:“总书记当时来我们家作客的时候还说,我们家的小院比西式洋房好,临走时还说,我舍不得离开。”这段客观纪录式的拍摄使观众了解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初走访过的人家,是总书记关切的人与事;而源源不断的游客、主人公的笑脸,都在无声中昭示旧貌新颜。再如《脱贫答卷——黑龙江伊春:捧稳生态“金饭碗”》一集的开场,以往的国有林场如今已是游人如织的森林公园,两组身着鲜亮服饰的老年军乐团正在开展联谊活动,他们背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石碑,演奏的则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欢畅的旋律提亮了本片的色彩,很有感染力。
三、真实鲜活的小事例,激扬人心的大主题
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与复杂性,而电视作为一门通俗的视听艺术,“电视化”是与“政策化”和“抽象化”相对的概念[3]。脱贫攻坚成就涉及一家一户的感受,因此要从普通人的视角、鲜活感人的故事入手,以小人物、小故事来彰显大时代。
“山沟两侧山旮旯,红薯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一首苗歌道出了湘西十八洞村从前的贫苦。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在《脱贫答卷——“精准扶贫”的湘西答卷》中,记者将镜头对准总书记探望过的石爬专老人,首任扶贫队长龙秀林,自小是孤儿、生活无依的村民龙先兰,在家乡创立电商团队的村民施康等,从最初村民对帮扶干部“要资金没有,要项目也没有,他最多只带了一张嘴”的质疑,以及“工作队来了,我没有饭吃,我没有老婆”的荒唐要求,到扶贫队长与村民结对认“兄弟”,终日酗酒的龙先兰养蜂致富、娶妻生子,533名贫困户依靠种植、苗绣、劳务、乡村旅游脱贫摘帽过上红火日子的变化,使观众体悟到“精準扶贫”理念给这片热土带来的巨大变迁。
在《脱贫答卷——闽宁协作》中,一声高亢的秦腔里一组西海固的航拍,尽显曾经“苦瘠甲天下”的荒凉。记者以199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历史大背景,以村民刘昌富的账本为小切口,账本上记着“1998年秋天,收获第一茬蘑菇,卖了800多元”,蘑菇和菌草种植产业正是当年撬动闽宁镇脱贫的产业支点。而当时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的组长,就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
24年水滴石穿,24年久久为功,福建省先后有11批共180余名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走进宁夏。而今日的闽宁镇,已成为一座包括6个村、6万多人口的新城。时隔近20年,在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到乡亲们生活的喜人变化,说:“看到你们这个生活,看到你们现在所洋溢的那种幸福感,我内心也感到很欣慰,你们做的工作,给我们指出了可以走的一条正确的康庄大道。”
四、我口说我心,用百姓的语言讲述百姓的故事
如果专题片里只有字正腔圆的解说配音,外加一堆官方统计数字,不仅生硬枯燥,也难以使人产生共鸣、留下印象,更不用说传播效果。大量成功作品的实践表明,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生活,也最有助于主题的表现,因此在《脱贫答卷》系列片里,很多“点睛”的金句都是记者在采访中与老百姓的对答间捕捉到的。这一特点在《脱贫答卷——脱贫攻坚的井冈新路》中有非常显著的体现。
片子以神山村为主体讲述对象,其位于井冈山深处,高山阻隔、道路崎岖,当年是为创立革命根据地、保存燎原火种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有利地形,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中却成了制约其向外发展的屏障。 2015年,神山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54户中有2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2月2日,正在江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人群中,一位老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走上前说:“这是我们穷山沟的福气,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福气。你呀,干得不错嘞!”他就是时年75岁的老支书彭水生。这句最质朴的赞美,出现在了《新闻联播》的镜头里,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位给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老支书。4年过去了,彭水生办起了“老支书家常菜馆”,儿子儿媳回村做起了高山蜂蜜,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如今,神山村有21户农家乐,50%的村民都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老支书开心地说:“以前我们用锄头赚钱,现在我们用锅铲子赚钱了。”而提及神山村的变迁,老支书随口吟诵的几句话,让人过耳难忘:“以前,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现在,习总书记来到咱家乡,家家户户新农庄!”
神山村的另一位主角是彭夏英,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专门走进过她的家,吃了她亲手蒸制的米果。彭夏英在村里是出名的能干,然而幾年前,彭夏英夫妻两人先后摔伤,无法再干重体力活。在精准识别中,他们家被列为蓝卡户。然而人穷志不穷,她利用政府协助提供的无息贷款,修缮自家老宅,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还带动了周围的贫困户。2018年,她参加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党和政府只能扶持我们,不能抚养我们,我们也要尽自己的能力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彭夏英的言语朴实无华,却格外令人动容,字里行间都诉说着一位普通农家女子在脱贫路上的坚韧与勤奋。
五、结语
真人、真事、真心话,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作为从事党建宣传的媒体人,我们不仅应做脱贫攻坚的见证者、记录者,还应做脱贫攻坚这场历史伟业中的参与者、推动者,用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源于奋斗的感悟体验,交出属于我们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html/2020-03/07/nw.D110000renmrb_20200307_ 1-02.htm,2020-03-06(2).
[2] 景兰杰.讲好脱贫攻坚故事[DB/OL].人民日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7/16/ nw.D110000renmrb_20200716_3-09.htm,2020-07-16(9).
[3] 顾晓.电视媒体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角色突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0):68-70.
作者简介:秦岭枫(1977—),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党建节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