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赋发展到宋代,无论在体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较为丰富多样。骚体赋继承了先秦两汉时期楚辞体抒情性强的特点,并融合宋代诗文浓厚的文化气质,重新焕发出生机。文赋以散文行文之法作于赋,不拘骈偶,结构松散,句式灵活,成为宋代具有代表性的赋体。诗赋中以暑热、病暑为题材的作品由来已久,三国时期的曹植、王粲有《大暑赋》,繁钦有《暑赋》等赋作 ;唐代,此类诗作较为普遍,杜甫有《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白居易有《苦热》、《销暑》等诗,柳宗元有《夏夜苦热登西楼》诗;宋代诗赋中均有此类作品,王令有《暑旱苦热》诗,陆游有《苦热》诗,在辞赋中,欧阳修、刘敞的《病暑赋》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欧阳修 刘敞 《病曙赋》 诗人之赋 学人之赋
欧阳修和刘敞在文学、史学、金石学、经学等多方面有来往 ,二人无论在诗歌还是赋作、文章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学者之风。同样是学者、是官员、是诗人,欧阳修的《病暑赋》用流畅明快的笔法展现了诗人之赋的文采飞扬,而刘敞的《病暑赋》以诘屈聱牙的韵味突显出学人之赋的理性特点。本文将从两篇《病暑赋》的对比分析中,探究诗人之赋和学人之赋的不同特色。
首先,两首赋在抒情性上有明显的差异。欧赋以第一人称“吾”为抒情线索,以“吾”的视角,在古人已有的虚幻世界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象。以“东”“西”“南”“北”的空间方位展开了对酷热困境的逃离以及对四方避暑之地的追寻。赋中作者所到之处与所见之景既有客观的现象与感受,如“荫白云之摇曳兮,听石溜之玲珑”“松林仰不见白日,阴壑惨惨多悲风”,又有自我的想象与描摹,如“安得仙人之术,解化如飞蓬”“饮黄流之巨派”“四方上下皆不得以往”,进而抒发出“万物并生于天地,岂余身之独遭?”的感叹。刘赋以客观纪实性的叙事展开,叙写气候状况:“伊年六月,天久不雨,阳亢而不能反阴……”,并对酷暑进行描摹:“螴蜳郁蠖,若曛若曜,若烹若灼……”后半段以诘问形式追究天地万物自然化成之理,“彼天地之上,信有所谓造化者耶?隂阳之枢,信有所谓陶冶者耶?一动一静,信有所谓槖籥者耶?”最后给出“孰能违俗之昬昬,去物之汶汶,款大莫之所极,超无有而独存,亘万古而一息兮”的答案,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吾请从其后云。”与欧赋抒情化的主体性表达不同,刘赋以说理性的比喻、用典议论为主。同时,刘赋重在对“病”的描摹刻画,将天地万物对酷热带来的病态给予详细而真实地展现,欧赋重在对酷热的“逃离”,以及在逃离过程中心理上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变化。故而欧赋给人以真切的情感冲击,刘赋给人强烈的生理体验,因此,欧阳修更具诗人的情思,刘敞更具赋家的缜密。
其次,在意象的选取上二赋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欧赋中的意象多为“泰山”“崑仑”“九州”“黄流”“南溟”“北荒”等宏伟之景,带有远古神话的虚幻色彩。北宋其他作家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联想,如王令在《暑旱苦热》中描写“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高峰”“白云”“松林”“阴壑”“星辰”“日月”“清风”等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大多具有象征意味,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这与欧阳修诗作、词作中明丽、婉约的意象选取相类似。刘赋则取“郁蠖”“毒蠹”“胶漆”“槖籥”等生活中的细琐之物比喻身体感官,又用典故“秦之敝政”等政治事件联想酷热的无奈感受,具有史学家的思维,用“赫”、“曛”、“曜”“酲”“蠚”“渍”“偾”等生僻的形容词、动词细致摹写意象的情态。刘赋在运用灵活多变的句式、字词的同时加以艰涩的古語意象,使原本流畅的意脉产生顿挫之感,行文变得滞重,与议论说理的高古格调相统一,这是典型的学者之风。
最后,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方面二赋也不尽相同。欧赋以对“东”“西”“南”“北”四方上下的求索为目标,展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这与楚辞上下求索的精神一致。在这里,逃离成为另一种方式的追寻,通过想象抒写对热的逃离的渴望,但每当作者即将到达之时,笔触然发生转折,让人重回现实。如“邈哉不可以坐致兮,安得仙人之术,解化如飞蓬”“羽翰不可以插余之两腋兮,畏举身而下坠。”“鬼方穷发无人迹兮,乃龙蛇之杂处。”最终作者认识到了现实的局限性,并尝试探索实际的方法,“惟冥心以息虑兮,庶可忘于烦酷。”可见欧阳修没有一味地沉醉于浪漫主义的理想境界,而是从实际着眼,在秉持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也要“冥心而息虑”,处困窘而易安,具有道家“虚静”观的思想特色。刘赋所展现的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气候之变化,人事之变迁,是自然造化之理,是不可违背、不可更改的道理,“孰能违俗之昬昬,去物之汶汶,款大莫之所极,超无有而独存,亘万古而一息兮?”反复论证要所要阐发之理,说理性极强,且具有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体现了学人之赋清醒、理性的客观精神。
综上,欧阳修的《病暑赋》多抒情、想象以及诗化的表达,富有文学色彩,传达出浪漫主义情怀,是诗人之赋;刘敞的《病暑赋》多议论说理,并杂以用典、诘问等形式,以学者之思透析自然万物之理,极具现实主义的客观理性态度,是学人之赋。二人以不同的创作风格将病暑、苦热题材从不同层面加以扩展,赋予赋作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费振刚、胡双宝《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霍松林《辞赋大辞典·古赋》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万光治《古赋和文赋刍论》,《新国学》2002年00期。
5.《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
6.张尚英《刘敞之生平与学术》,《宋代文学研究》,2001年增刊。
作者简介:秦慧芳(1991.6),女,汉族,籍贯河南,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
选自费振刚、胡双宝《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
《宋史·列传第七十八》(卷三百一十九):“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敞学问渊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皆究只大略……欧阳修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