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文化融合,我国音乐步入了多种形式、多种流派、多种创作手法并存的时代,音乐作品在传统五声调式基础上,“十二音”被广泛应用。中国现通用笛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六孔定调笛”,受乐器构造所限,演奏变化音较多、转调频繁的现代音乐作品难度较大。笛子改良,既是演奏者和音乐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一、改良学术背景简述
(一)历史上的笛子
1.新石器时代“贾湖骨笛”。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最古老的吹奏乐器,该骨笛用鹤类骨管制成,磨制精细,多为7音孔。
2.汉晋时期“十二律笛”。这一时期荀勖、梁武帝、蔡邕等人都曾制作出了长短不同的十二支笛子,一根笛子一个律,用于演奏12个调。(晋书中有笛子演奏家列和曾讥讽为“知昔日之作不可吹也。”可见,历史上关于笛子传统与革新,也是一直有争执的。)
3.隋代“十二孔笛”。为宫廷乐队常规乐器,具有十个指孔,“叉口”一次、加筒音,可得十二律。在大业年代,宫廷所用笛“凡十二孔”。这一时期,可谓是笛子改革的程碑,为了解决十二律笛的过于繁琐,有了能演奏半音阶的笛子,任意转调而不换笛,深刻影响了后世历代笛子改革。
4.近代使用的“均孔笛”。元朝以后,笛子除指孔距离大致均匀以外,其形制和现在六孔笛基本一样。由于戏曲盛行,笛子名称随其伴奏剧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梆笛,用于伴奏梆子戏;一类是曲笛,用于伴奏昆曲、乱弹等剧种。此笛子在我国分布广、流传时间较长,其音孔设置擅长演奏中国戏曲音乐,但其半音不全,且与十二平均律不合,在西方音乐传入以后,伴随着音乐形式的变化,其改革就尤为重要了。
(二)二十世纪以来的笛子改良
1.六孔定调笛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六孔定调笛,此笛针对均孔笛不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问题而研制。音孔位置依据筒音作do指法音程关系设定,改革突出点是在均孔笛基础上,对二三音孔的音程关系做了调整,重视第二音孔和第三音孔之间的半音关系;其第六音孔全开时并未与筒音形成准确半音关系,音偏低。在近现代音乐作品表达上较均孔笛方便很多,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2.为健全半音而进行的代表性改良成果
丁燮林先生的十一孔笛,20世纪30年代研制而成。主要特征是十个手指盖孔,加之左手食指根部盖一个音孔。此后众多改革方案皆受其启发。
蔡敬民先生的加键笛子——“新竹笛”,此笛子6个主要音孔无键盖,增设十个按键,十二音齐备且扩展了音域。
这一时期为健全半音而进行的改良还有“七孔笛”“九孔笛”“中国长笛”等诸多方案,掀起了改良高潮,极大推动了中国笛子发展。然而此阶段大部分成果并未广泛普及,究其原因改良方案受乐器构造限制,有的方案影响了笛子传统技巧表达、有的方案构造过于复杂、有的方案开孔位置影响手指灵活度,致使成果未能广泛推广应用,但为笛子改良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现通用之“六孔笛”
现通用之“六孔笛”即六孔定调笛,又称“传统六孔笛”。此笛被多数演奏者广泛使用,为我国近现代笛箫史上最为成功的改良成果。伴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六孔笛”在为笛子艺术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发展缓慢、难以符合时代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音阶不完善
乐器六音孔,加一个筒音,为七音位设置。受乐器构造所限演奏“十二音”较为困难,音准训练难度大周期长、半孔音音色难以控制且与全孔音音色统一度差、部分技巧演奏受限,在变化音较多、转调频繁的现代音乐作品表达上有局限性。
(二)音准问题突出
1.由于对音孔过分强调统一加之孔距限制,部分笛子二孔音偏低。
2.六孔音未与筒音形成准确的半音关系。
3.受乐器材料、制作工艺等多方面影响部分音演奏指法不统一。
(三)音位设置不统一
常规乐器(梆笛、曲笛)与低音笛音孔数不一致,音阶排位、演奏指法亦不相同。
(四)音准调校标准有待规范
笛子制作虽有理论数据支撑、调音器辅助,但因其天然制作材料的特殊性,每一支笛子管壁厚度、密度、锥度、内径等皆不相同,音准调校过程是调音师吹奏、调校往复进行的过程,同调笛子音孔大小、位置大体相同,但又不完全一致。每一位调音师大概都能制作出自己可以吹準的笛子,但是由于调音师演奏方法不统一,甚至部分调音师未系统学习过笛子演奏,于是出现了同一支笛子音准与否评判不一、难以定论的现象。
三、新十一孔笛的研制
伴随着民族器乐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笛子改良即是现代音乐和演奏者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自2000年起,在郝益军先生引领下,由山东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杭州音缘乐器厂三方联合组建课题组,在学习借鉴历史改良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试验制作、演奏教学相结合,以不影响笛子传统演奏技巧运用、持笛手型自然灵活、易于演奏传统及近现代音乐作品为前提,加开音孔,齐备十二音音位设置,探寻解决演奏半音阶音准难以控制、音色统一度差和指法复杂等问题的方案,展开笛子改良研究工作。
(一)新十一孔笛设计方案及特点
新十一孔笛,2015年10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ZL201520440860.7)。新十一孔笛不加键、大体保持传统笛子形制,不影响笛子传统技巧运用、持笛手型自然,加开音孔,齐备十二音音位设置,解决了演奏半音阶音准难以控制、音色统一度差和指法复杂的问题,大幅降低了音准训练难度,既可演奏传统音乐作品,更易于演奏变化音较多、转调频繁的近现代音乐作品。
(二)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新十一孔笛”主视图、图2后视图、图3为仰视图。结合附图对“新十一孔笛”做详细说明:
演奏者右侧持笛(若左侧持笛则左右手对换),只打开右手小拇指控制音孔所发音符为筒音上方小二度,其余相邻音孔间距皆为半音关系,音孔位置及大小在不违背律学及制笛规则的前提下依据演奏者手型及演奏习惯而定。
结合这三例视图会清楚地看到吹孔(1);膜孔(2);指孔(3)(4)(5)(6)(7)(8)(9)(10)(11)(15)(17);调音孔(12)(13)(14)(16);椭圆形下凹面(18)、小弧形斜面(19)、小弧形斜面(20)。
右手控制音孔及其对应手指为:食指(8)、中指(9)、无名指(10)、小拇指(11)、大拇指(17)。左手控制音孔及其对应手指为:大拇指(4)、食指(3)、中指(5)(6)、无名指(7)、小拇指(15)。
右手小指对应音孔(11),位于笛体下端内侧,依据其为筒音上方小二度音程关系设置;右手无名指对应音孔(10),依据其为筒音上方大二度音程关系设置;右手中指对应音孔(9),依据其为筒音上方小三度音程关系设置;右手大拇指对应音孔(17),依据其为筒音上方大三度音程关系设置;右手食指对应音孔(8),依据其为筒音上方纯四度音程关系设置;
左手小指对应音孔(15),位于笛体外侧,依据其为右手食指对应音孔上方小二度音程关系设置;左手无名指对应音孔(7),依据其为右手食指对应音孔上方大二度音程关系设置;左手中指对应音孔(6),位置依据其为左手无名指所控音孔上方小二度音程关系设置;左手中指对应音孔(5),位置依据其为左手无名指所控音孔上方大二度音程关系设置;左手大拇指对应音孔(4),位于笛体内侧,其位置依据其为筒音下方大二度音程关系设置;左手食指对应音孔(3),位置依据其为筒音下方小二度音程关系设置。
椭圆形下凹面(18)位于音孔(3)于(7)之间,音孔(5)(6)位于椭圆形下凹面(18)内。此面在笛体下凹,方便中指盖严音孔(5)(6)。小弧形斜面(19)位于音孔(6)左上边缘与音孔(5)相对应的位置,此斜面方便左手中指于音孔(6)运动至音孔(5);小弧形斜面(20)位于音孔(5)右下边缘与音孔(6)相对应的位置,此斜面方便左手中指于音孔(5)运动至音孔(6)。
管体上还开设调音孔(12)(13)(14)(16),以调校音准。
四、新十一孔笛的推广与应用
(一)推广难点
1.缺乏音乐作品,乐器发展与音乐创作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新十一孔笛研制定型以后,缺乏充分运用、发挥其优势的创作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推广与普及。
2.固化的演奏习惯,多数演奏与教育工作者习惯了传统笛子演奏,若使用新型笛子势必要适应新指法,曾经熟练掌握的作品用新指法重新练习,改变演奏习惯与方法有一定困难且工作量較大。
3.关于“十指”的运用,众多笛子演奏者习惯了用六个手指盖孔、四个拇指辅助持笛,盖孔手指经长年练习灵活度高,辅助持笛四个手指因未得到相应练习灵活度较差,便认为将十个手指全部运用到笛子演奏中会影响手指灵活度,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闲着四个手指不参与音阶演奏的同时又苦于笛子音阶不全,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现运用各种加孔改良笛的演奏者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且大都处于重要演奏与学术位置。在乐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人体工学前提下,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角度来分析,只是要假以时日练习,四个拇指运用到笛子演奏之中是可行的。纵观中西方不同专业乐器演奏,十个手指运用到演奏之中的乐器亦比比皆是。
(二)应用情况
课题组研究工作自2000年开始,理论研究、实验制作、课堂教学、舞台演奏相结合,2004年第一项专利授权。成果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问题后再次实验制作、解决问题、申报专利,如此往复,大约每两年为一个节点。近20年来取得实用新型专利八项、参与改良相关课题七项、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为深入研究笛子改良并推广普及“新十一孔笛”,2018年课题组在大连艺术学院文化科技创意园挂牌成立“大连丁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以“丁传明”注册了商标。笛子改良课题组由三单位协作发展为大连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杭州音缘乐器厂、大连丁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四单位协作,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公司运营有机结合的研发模式。
“新十一孔笛”自2015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以来,历经多年实践检验在设计方案上没有大的变化,为本课题组结题方案。新十一孔笛不仅应用到了大连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的课堂教学和民族管弦乐团演奏之中,在全国若干音乐院校、专业乐团皆有使用,足迹遍布港澳台、新加坡、日本、美国、法国等。
五、小结
传承民族音乐精髓,与世界音乐文化融合,是中国笛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任何乐器形制一成不变,也没有任何乐器适于演奏所有乐种。“新十一孔笛”由六孔定调笛改良而来,十二音齐备、解决了传统笛子半音阶音准难以控制、音色统一度差等问题,既可演奏传统作品,更易于演奏变化音较多、转调频繁的近现代音乐作品。伴随着改良工作的深入,必将为音乐文化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