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域协作拍摄制作纪录片探析

2021-09-10 07:22刘勇
新闻潮 2021年6期
关键词:扶贫攻坚纪录片

刘勇

【摘 要】3集系列扶贫纪录片《同饮一江水》,由广东与广西广电部门联合制作完成,纪录片先后入选国家广电总局9部脱贫攻坚纪录片目录,获得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奖。文章以《同饮一江水》为例,旨在探析跨地域协作拍摄纪录片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扶贫攻坚;纪录片;区域协作

以“粤桂扶贫协作”为主题的3集系列扶贫纪录片《同饮一江水》(第一季),于2020年9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片真实记录了广西与广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战略部署,两广的扶贫干部与百姓携手奋斗,战胜贫困,“先富”帮“后富”的历程。

一、跨地域协作拍摄制作纪录片的优势

纪录片是一种着眼于记录和反映当下国家、社会、百姓生活中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一种节目形态。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扶贫纪录片成为热门题材。《同饮一江水》在节目制作中突破常规,采取两广广电协作的方式,采用全新的纪录片型制作模式,探索跨地域合作拍摄纪录片的新经验、新方法。

(一)资源共享,立体全面

系列纪录片《同饮一江水》以“粤桂扶贫协作”为主题,讲述了2020年粤桂两地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共同奋斗、共圆小康梦的真实故事。节目的题材是两广协作扶贫,内容和人物所在区域涉及广西33个贫困县以及广东对口帮扶的5个市。横跨两省(区)的节目题材使“区域协作”成为纪录片制作更有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在节目故事、人物选取、叙述角度、情感表达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更符合“粤桂扶贫协作”这一节目主题的核心与本质。如广东帮扶干部及其帮扶措施等“广东元素”,是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团队的重点视角。而广西广播电视台制作团队则聚焦于广西人民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展現的奋斗精神。不同的视角形成互补,使整个节目对于“粤桂扶贫协作”的展现更加全面立体。因此节目的拍摄制作,由对应的两省(区)的广电单位协作完成成为更优的选择。

(二)形成合力,扩大影响

扶贫类纪录片是2020年度全国各省区市重点题材,如何在数量众多的同类型扶贫节目中找到“独特性”,成为节目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广东、广西两省(区)协作拍摄这一方式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节目特色。在节目策划阶段,广东广播电视局、广西广播电视局多次召开研讨会,发挥各自影响力,邀请国内相关领域有分量的专家进行“把脉问诊”,确定节目方向及框架。节目制作阶段,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广西广播电视台影视综艺节目中心分别派出精锐人员,搭建由十来位纪录片导演组成的核心团队,分别前往两广的拍摄地点进行摄制。两广广电团队打破壁垒,通力协作。如在深度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唐毓帅修路故事”的拍摄中,虽说导演来自广东,但是为了提升执行效率,广西广播电视台为这个故事的拍摄第一时间配备了摄影师、灯光师、现场制片以及设备车辆等。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了相关拍摄工作。另外区域协作的方式也提升了节目在全国的关注度,节目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认可,首播平台提升到了央视综合频道。影响力提升的另一个显著表现是在宣传推广方面。央视网及其微信公众号,广东广播电视局、广西广播电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等都运用各自的平台和宣推渠道,综合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种方式,对节目进行全方位推广和宣传,大大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

(三)优化成本,提质增效

相比较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纪录片制作周期长、涉及地域广,跨省拍摄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制作经费都可能会更加高昂。以《同饮一江水》为例,广东5个城市对口帮扶广西33个贫困县,涉及两广的拍摄人物和拍摄地点数量非常多。两广跨地域协作则对节目拍摄的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像第二集《咬定青山》中关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消费扶贫故事的拍摄,就分由两个摄制团队拍摄。大化点的拍摄团队在广西组建,对口帮扶的深圳市拍摄内容则由广东摄制团队来执行,这样既扩大了故事叙事的空间呈现形态,又避免了不同地域间拍摄所需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节省了摄制组来回奔波所产生的交通、差旅等相关费用成本。跨区域协作拍摄的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成本的优化配置。

二、跨地域协作拍摄的策略

纪录片具有节目制作周期长、拍摄地域广、节目质量要求高等特点。系列纪录片《同饮一江水》从策划到完成历时一年多,涉及广东5个帮扶城市以及广西33个贫困县。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导演,笔者结合切身经历总结分析,认为跨地域协作拍摄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而详尽的前期调研策划是首要前提

纪录片关注的是当下正在发生或者进行的事件,“不可预知”是纪录片制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正是这种不可预知的特性,要求做好充分而详尽的前期调研策划。这是整个制作流程的第一环节,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因为跨地域的拍摄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都相对较大,必须谋定而后动,否则摄制组人员就如同无头苍蝇一样无从下手。做好调研则可以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策划方案,为接下来的实际拍摄指明方向,提升拍摄制作效率,保证制作质量。以《同饮一江水》为例,要想真实生动地展现好“粤桂扶贫协作”这一宏大的主题,必须要落到具体的人和事上。早在2020年1月中旬,两广导演团队开始前往对应的贫困县以及典型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选取拍摄人物及相关拍摄场景,2020年3月,广西团队分赴各地继续调研。2020年上半年,根据调研情况,有关部门多次召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国内纪录片制作专家和两广摄制组进行讨论,根据当下扶贫的形势以及“粤桂扶贫协作”的特性,确定最终的拍摄制作策划方案,这为整个节目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完成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地基”。

(二)定位准确的特色故事是节目之本

讲好故事已经是当下纪录片创作的共识,但是“讲什么样的故事”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都需要作出的具体抉择。近几年优秀的扶贫纪录片层出不穷,从中央媒体到地方省区市媒体,都有聚焦于扶贫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如何在众多的节目当中做到独树一帜,吸引社会的关注,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找准节目定位,讲有特色的故事。广东、广西两省(区)相邻,自古以来“同饮一江水,粤桂一家亲”也是两个地区的共识,这是“粤桂扶贫协作”的情感基础,更是系列纪录片《同饮一江水》的节目定位。广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于一体。节目在故事选取上紧紧围绕这些内容开展。如第一集《山高水长》中“毛南族脱贫致富的故事”,毛南族村民将脱贫致富的喜悦通过写信的形式告诉了习近平总书记并收到了他的回信及指示。这个故事首先抓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唯一性”,这也符合广西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地域特色,并且村民和习近平总书记书信的往来也更体现了国家对于广西脱贫的高度关注。正是因为这些独一无二的特性使这个故事成了整个纪录片系列节目的开篇故事。

(三)一致的创作风格是关键因素

不同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往往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与特色,跨地域协作拍摄纪录片由两个甚至更多创作团队合作制作,这就需要协调处理好不同团队甚至不同导演的拍摄风格。《同饮一江水》先后调用了两广十几位导演参与拍摄与制作,项目组采取了针对性的方法来保持创作的风格与手法的统一。

纪录片往往需要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发现故事与细节,所以很多时候拍摄没有统一的“教程”。创作《同饮一江水》这样一个大型的系列纪录片,需要做到风格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抹杀导演的个性,反而要尊重导演创作的个性风格。导演们(下转第29页)(上接第26页)深入每一个人物故事当中,抓取关键细节。待所有故事完成初步拍摄,项目组再次联合相关专家召开研讨会,根据每个故事的内容特色谋篇布局,确定整个系列节目的结构和主题,最终形成《山高水长》《咬定青山》《江水润物》的节目布局和“同饮一江水”的节目主线。

(四)注重细节是制胜法宝

凤凰卫视原节目副总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钟大年先生在著作《纪录片创作论纲》里這样形容:“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因此,纪录片要通过鲜活的细节引起受众的共鸣。

纪录片创作者们经常说,要“以小见大”“从点到面”。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体裁,任何纪录片的拍摄制作都不是创作者毫无意识的展示,而是有目的性的表达。但是这种表达是基于“真实的事实”,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也不是枯燥而空洞的说教。衡量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纪录片本身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否被观众所认同,从而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而想要达到这种认同,抓取细节是重要的手段。

一部“跨地域协作”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人物故事肯定更加丰富和庞杂。因此,在宏大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要吸引人,抓取鲜活的细节尤为重要。比如在第二集《咬定青山》中,导演抓取了一个老板发错工资数目被员工指正的细节,笑脸和数钱等几个特写画面一下子将农户们的喜悦和淳朴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真实的动作表情感染了受众,引发共鸣。由此,一个因易地搬迁农户们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故事顺理成章地铺展开来。

三、结语

系列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按照“小切口、大情怀”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两广携手互助、脱贫致富的主题。这种跨地域协作制作纪录片的方式为节目的制作扩充凝聚创作力量,优化了资源配置,也丰富了节目内容,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扶贫攻坚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扶贫攻坚视域下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新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浅淡如何发挥交通基础作用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促脱贫攻坚惠民惠农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如何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