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两江” 传承文明

2021-09-10 07:22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6期
关键词:两江家乡文明

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灵秀的清江、壮美的长江,孕育了灿烂的“两江”文明,滋养了厚重的“两江”文化。宜都市实验小学坐落在清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充分利用独特的区域优势,引导学生追梦“两江”,弘扬“两江”文化,传承“两江”文明,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五乡教育”,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从小树立一种现代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家乡、爱劳动、知礼仪、讲文明”的家乡小主人,激发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责任与担当,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学校致力于解决德育普遍存在“重理論轻实践、重说教轻操练”的弊端,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在多种途径的文明教育和系列实践活动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巩固“文明马拉松”德育品牌创建成果,学校以“美善家乡——我对两江说”德育品牌创建为统领,培育全体师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构建大德育格局,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施“追梦‘两江’,传承文明”为主题的校本德育。

“追梦‘两江’,传承文明”校本德育课程旨在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培养学生全面、深刻、持久的文明素养,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地抓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抓好文明校园创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土”“乡俗”“乡音”“乡贤”和“乡愁”,树立家乡观,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立志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两江”文化润文明

在“追梦‘两江’,传承文明”德育品牌创建实施中,学校广泛探索和深入挖掘宜都的优秀文化,利用校园文化创建与熏陶,把家乡文化充分引入校园,带进班级,融进每个孩子的心中,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底蕴的感知与认同,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图”绘乡土。广泛收集家乡风景,用图画、摄影作品表现家乡美景,定期组织“我爱我家”摄影、绘画比赛,在校园开展图片展,将乡土文化融入校园。让校园中每一面墙壁和每一个角落共同组成一个强大的文明教育“磁场”,处处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话”说乡俗。在家校合作中充分挖掘乡俗文化,传播优秀家风家训,用童谣、相声、小品、舞台剧等形式展示,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真正达到“弘扬两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的教育目的。

“乐”润乡音。宜都乡音因有故事、谜语、吹打乐、梆鼓、楠管等多形式的展现而韵味十足。学校利用社团活动,为学生聘请民间传承人为辅导员,引导孩子们传唱乡音,从乡音文化中感受家乡文明,传承并发扬。

“仪”敬乡贤。仪式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功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仪式感的渲染和营造,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充分引导学生在严谨的仪式程序中了解家乡名人故事,表达对名人的敬意,增强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书”展乡愁。充分引导学生在观察、寻访等活动中以童眼看家乡变化,增强身为宜都人的自豪与骄傲;在调查、研究等活动中以“童心”悟家乡现状,在体验、服务等活动中以“童行”促家乡发展,书写对家乡、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家乡发展的构想,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为建设家乡与祖国不断学习的理想。

学校课程育文明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在“追梦‘两江’,传承文明”德育品牌创建中,学校发挥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实施各科教学的同时,将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入各学科之中,实现学科课程育文明的目标。

拓展学科课程,激发爱乡之情。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中涵盖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家乡紧密连接起来,将家国情怀教育落细落小。例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我们生活的地方》,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五年级《弘扬优秀家风》等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是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去认识家乡,欣赏家乡,追寻家乡发展历程,探访家乡风俗风情,领悟“两江”文化内涵,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落实地方课程,丰富德育内涵。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用好《绿水青山》《健康中国》《生活垃圾分类》这几本地方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家乡物产、环境、发展现状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新时代的自然观、绿色生态观,自觉做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的宣讲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激发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的情感。

开发校本课程,弘扬传统文化。开发建构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动态发展的“大课程”,实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与实践,充分利用并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通过已编写实施的《七彩课堂》《故事语文》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厨艺大比拼”“文明接力操”比赛、“红歌传唱诵读”展示等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两江”文明。

实践活动养文明

文明重在知行合一,重在实践体验。以知行合一、实践体验为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文明马拉松十二加油站”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十二个学期,每学期以确定的主题活动内容为一站。十二站活动在内容及要求上呈层级式螺旋上升,教育活动系列化。每一个主题活动一般包括二到四项子活动,通过不同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德育基地等不同场所参加实践或情景体验活动,让德育贯穿到教育生活的每一个时空,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让学生在社会文明实践中健康成长。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一年级“学说文明话,排队走好路”;二年级“家务我承担,共护一片绿”;三年级“争当孝敬星,学当环卫工”;四年级“我当志愿者,学做小交警”;五年级“爱心送温暖,寻访敬乡贤”;六年级“远足看家乡,继承英雄志”。

多元评价促文明

全员共育,全程评价。每学期开学,每班都张贴“文明马拉松领跑榜”,上面印有班级所有同学的姓名。每周给优秀学生发放“星星火炬”,比一比看谁跑在最前面。通过评选“文明马拉松领跑榜”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年度冠军,促进学生争星热潮。

自省反思,激励评价。开展周小结、月评,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共性问题。每月末利用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和社区评。每学期在月评的基础上评选“年度总冠军”,光荣地登上校园里的榜样墙。

一线管理,细节评价。组建红领巾监督岗,分成不同的督导小分队在不同的时段对各中队文明行为进行检查和提醒。学校对监督岗成员进行培训,统一检查标准,培养责任心。开发“聚焦文明现场”管理模式,教师管理团队每天到现场巡视、记录,每天按时检查及时反馈,每周五总结,实现管理育人。

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就孩子文明养成教育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例如一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文明礼貌用语卡片,二年级学生与家长签订《家务劳动承担协议书》,在家长的督促下填写《家务劳动记录表》,三年级学生请家长在“我当孝敬星”班级日记上写评语等,让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两江家乡文明
凶手老罗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金小麒谈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重庆两江新区试水“大部制”改革
水汇“两江”古城秀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