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
近年,央视策划了三个有关读书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皆十分成功。《中国诗词大会》不仅让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也改变了“外卖小哥”雷海为、中学生武亦姝等许多普通人的人生轨迹;《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文学作品,无一首不催人泪下,让人震惊于经典诗歌的强大魅力。因工作原因笔者一期不落,5月17日看完“致敬英雄”主题季的最后一期,夜不能寐,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和杨开慧的泣血情书总在耳畔回响,一字一句都能掀起人心底的波涛,久不停息。如果说这两档节目给人以“惊艳”和“震惊”,那么,《典籍里的中国》给我们的是“震撼”。这是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评价它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最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节目选在牛年正月初一首播,居然创造收视新高,通过新媒体传播后,迅速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彰显了这个文化读书节目的巨大魅力。
《典籍里的中国》每月一期,迄今已播出四期,分别是《尚书》《天工开物》《史记》,5月播出的是《本草纲目》。首期选择“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转传奇,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展现了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我们还知道了《尚书》原名《书》,它是中国的第一部书,今天的“书”之为“书”由此而來,《尚书》是汉朝才有的名字,取“上古之书”的意思;我们知道了“华夏”“中国”“九州”来自哪里,夏商周之前还有黄帝炎帝有尧舜禹汤;更理解了世界上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百科全书;西汉司马迁历经磨难创作了《史记》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90万言历经三十载,为求出版又奔波了十年。先贤们无畏艰难的壮举艺术化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无不使我们这些今时的文化工作者、阅读推广者,顶礼膜拜,热血沸腾!
近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电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求是》撰文,披露了《典籍里的中国》的创作过程,回答了它为什么会大火。《典籍里的中国》是他“久蕴于心”的建议,节目大火“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灿烂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中华儿女精神滋养和精神反刍的范本。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知来处,明去处。正是中华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才历经磨难而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