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摘要:当前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因此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丰富以及对于艺术上的渴望,而雕塑作为表现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独特的价值,有着自己的魅力,另一方面,雕塑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样式,不同的样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对于美的表达,本文就着重探讨了“架上雕塑”这种形式,并分析了“架上雕塑”创作及发展的趋势[1]。
关键词:架上雕塑;创作及发展趋势
引言:
雕塑,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这之中存在了各式各样的类型,可谓门派林立,而提及“架上雕塑”,虽然不如雕塑之中的其他形式一样广为人知,但是“架上雕塑”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特征,展现着独居一格的风采,因此,“架上雕塑”不应该被人忽视,人们应该去积极的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去挖掘、探索这个领域之中存在的宝藏,感受“架上雕塑”特别的魅力。
一、关于雕塑的概述
雕塑,是指含有一定寓意的艺术作品,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而雕塑一词又包含了“雕、刻、塑”三层含义,指的是通过对诸如石头、树脂、黏土等可塑材料进行加工,来塑造出美观的,可供人欣赏的,具有一定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物品,雕塑中既包含了雕塑家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又传达了雕塑家想要表达的思想与美的感受。雕塑的起源非常久远,早在人类处于石器时代之时就已经出现了与雕塑有关的活动,例如骨雕、石雕等等,只不过那个时代的雕塑主要用来记载和传达信息,对于美的体现不像当下这般侧重,随着人类的发展,雕塑逐渐成为了图腾、魔法、宗教的表现形式,因此,许多古代雕塑上继承了古人的想象力,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非凡的意义,随着人类不断的向前迈进,雕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由于不同地区的雕塑发展历程有所区别,因此雕塑又被分为了多种类别与样式,例如从材料上区分的话,雕塑可以分为:铜雕、石雕、木雕、骨雕、玉雕等等,如果从环境与功能上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外雕塑、案头雕塑以及架上雕塑,如果从样式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圆雕、浮雕以及透雕三种样式,总的来说,不同样式的雕塑有着自己不同的特色,也包含了独特的魅力,因此,各个类别的雕塑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雕塑者對于美的不同理解与传达。
二、“架上雕塑”简介
首先是“架上雕塑”名字的由来,“架上雕塑”一名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个时期。在展览会上出现了众多的肖像雕塑作品,例如:李金发的《蔡元培像》、张辰伯的《梁启超像》、廖新学的《少女》,由于这些作品大多体型较小,且多在轴架上完成,因此便被赋予了“架上雕塑”这一名字。其次是“架上雕塑”的特点,“架上雕塑”的特点有三,分别是雕塑家个人探索性较强,创作风格较为明显,受公共环境因素制约较少,因此,相较于其他雕塑来说,“架上雕塑”虽然小巧了许多,但也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架上雕塑”受到公共环境的制约极少,这也意味着“架上雕塑”与雕塑家的联系深刻、密切,它们通常充满了个性,充分表达了雕塑家的所思所想,风格与特点也迥然不同,除此之外,由于限制较少,他们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可以涵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材料也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架上雕塑虽然小巧,给创作者留下的创作空间不如其他样式的雕塑,但是正是这样的体型使得加上雕塑更为细腻,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加具体,所以,“架上雕塑”也是美的另一种表达,“架上雕塑”所包含的魅力也需要人们去积极的探索与体会[2]。
三、“架上雕塑”的发展趋势
(一)小众性
首先,由创作者一方面来看,虽然“架上雕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但是“架上雕塑”在雕塑家中仍旧属于小部分,与其他风格的雕塑家相比更是小众群体,除此以外,创作者的小众也导致了“架上雕塑”一类的作品在中国的雕塑领域占的比重较小,分量不如其他传统雕塑形式一样重,另一方面,从受众来看,雕塑本身在中国受到的重视程度就不如中国自古以来流行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等等,另外,在雕塑这个群体中,“架上雕塑”所占的比重也不大,因此,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架上雕塑”的小众性,即“架上雕塑”的流行性不高,受众面不广。
(二)精致性
虽然上文提到了“架上雕塑”具有小众性,创作的人数也不多,但是这也意味着坚持进行“架上雕塑”的雕塑家大多数都是具有丰富经验且功力深厚的,因此随着中国的发展,“架上雕塑”也变得越来越精致,所体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优秀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这些成果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架上雕塑”的流行与发展,随着雕塑家的努力,越来越多人逐渐了解到了“架上雕塑”这一名词,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对“架上雕塑”开始感兴趣,开始去欣赏“架上雕塑”独特的魅力,因此,在这些创作者的努力之下,“架上雕塑”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掀起一股热潮,在中国的艺术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三)创新性
时代在不断地创新发展,“架上雕塑”也一样在进行着创新与突破,同早期的“架上雕塑”相比,现在的“架上雕塑”不仅在样式方面有了突破,所使用的材料更加繁多,所表达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了起来,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不同雕塑家对于美的见解,一成不变就意味着落后,“架上雕塑”在各方面的不断创新也体现了“架上雕塑”强大的活力与蓬勃发展的迹象,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架上雕塑”也能够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3]。
四、总结语
“架上雕塑”作为雕塑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魅力,虽然在当前情况下“架上雕塑”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环境中,面临着受众小,政策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但是从众多“架上雕塑”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雕塑家对美的独特看法与存在于“架上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上的独特的生机与活力,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架上雕塑也能够逐渐变得流行起来,打开自己的市场,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最终开拓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戈阳. "架上雕塑"的创作及发展趋势[J]. 速读(中旬), 2019, 000(007):260-261.
[2]张军, 罗启康. 浅谈对当前架上雕塑创作的现状与转变[J]. 明日风尚, 2016(20).
[3]陈长伟. 城市雕塑里的架上雕塑——以昆明城市雕塑为例[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3(01):73-75.
长江师范学院 40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