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发展是校外培训行业的必答题
《人民日报》刊载丁雅诵文章
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失范失序,就会加剧学生与家长负担,破坏教育公平,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增设专门监管机构,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还是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加大校外培训行业整改力度,都是为了让校外培训回归正轨,从而实现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因而,校外培训机构做好合规转型,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只有回归到其本身的功能定位,校外培训才能行稳致远。
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赖于培训市场的整顿、监管力度的加强,也需要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更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考试频次等方面着手,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改变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指标,淡化分数名次,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标本兼治,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
推广课后延时服务化解家长托管焦虑
《中国青年报》刊载赵志疆文章
相比各种校外培训班,由学校教师来接管课后时间,除了便于集中管理,解决家长分身乏术的难题,而且更容易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辅导。在学校里,孩子的安全更加有保障,他们可以待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跟熟悉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或玩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延时服务并非单纯的“自习课”,而是囊括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内容,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家长对延时托管服务普遍持欢迎态度,真正决定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其实是学校教师的态度。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延时托管服务意味着工作的时间更长、内容更多、压力更大,只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补偿,才能确保学校延时托管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在学校里,他们是教师,在家庭里,他们也是家长,他们为照顾别人家的孩子付出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有理由得到制度层面的体贴和照顾。
教师暑期培训应有更多收获
《中国教育报》刊载刘波文章
让教师在暑期培训中有更多的收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多方合力。培训组织方要开展相关调查,综合多方面的情况,以达到最大公约数为标准,精心设计相关的培训主题。授课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授课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上进行调整。参训教师自己要理性应对。现实中,很多教师在培训的内容上有一定的功利心,比如實操性强的,能活学活用的。但是,对于教师的可持续成长而言,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对于培训组织方而言,从培训项目设计的科学性而言,也会有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因此,参训教师在参加培训时,要有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借参加培训的机会,更好地唤醒自己的理论自觉,进一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中消协披露校外培训机构六大乱象
《工人日报》刊载杨召奎文章
随着暑期临近,一些家长已经或者正在筹划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补习班。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看待、慎重选择。同时,该协会还披露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六大乱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方面。
据介绍,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不按合同约定开课、合同中含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其中,不按合同规定为消费者办理退费的问题尤为突出。财产安全方面,校外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已经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的规定,但一些培训机构常常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缴纳较高的费用;有的还诱导家长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贷款等方式来支付,对贷款利率、风险提示等却刻意隐瞒,家长稍不留神就会落入“套路贷”陷阱。此外,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也是备受消费者诟病、引发投诉较多的问题。
网络思政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一环
《光明日报》刊载吕春宇文章
当前,网络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构建完备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是高校深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在信息传播速度快、承载内容多、接受时间短的新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下,如何将高校学生吸引到学校各新媒体平台周围,用什么样的内容黏住学生群体,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需要各高校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文化建设是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文化“涵濡浸渍”的作用,更易于形成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兼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就要不断优化宣传文本,深耕“文化土壤”,打造“有态度”“有厚度”“有温度”的网络文化育人体系,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达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目标。
数字技能平台助力新职业培训
《经济日报》刊载张成刚文章
当前,数字技术发展应用呈现普惠大众的特点,正在加速渗透、改变传统行业的作业方式。比如,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师、底层代码开发师等新职业,依托普惠性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赋能,劳动者只需用较短的培训时间,就可以掌握这些新职业所需技能,这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有利于拓展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劳动者开始重视新职业的学习。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新职业学习者中,30岁以下的学习者占比超过23%。超过四成的“80后”曾上网学习全新的职业技能。优化新职业人才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是新职业培训的可行性突破点。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各类新职业、新就业形态的工作内容支持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培训。线上平台培训可以提高培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我国在线上培训方面已做出了相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