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鹏
文章以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摄影中的创作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摄影的性质与分类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客观成像与主观成像的探讨,提出了情感投射对旅游摄影的重要性,从而明确了旅游摄影中的创作观。进而以区域系统理论为指导,针对旅游摄影中的创作问题提出了摄影后期的分区域控制法。通过以上研究和讨论达到促进和提升文旅与摄影深入融合发展的目的与意义。
关键词:旅游摄影;客观成像;主观成像;情感投射;分区系统理论
随着摄影工具的普及化,摄影创作已经成为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日常方式,在此过程中众多景区将摄影活动与景区推广、文化建设相结合,而以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成为推动旅游摄影发展的重要平台。国内关于旅游摄影有不同的定义,研究者多将摄影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在此观点预设前提下的旅游摄影研究已经将摄影师限定在了具备有一定专业素养和设备条件的人群,但是考虑到当下游客摄影的普遍性与影响力,只要是在旅游过程中进行的包含旅游地元素的摄影即应当被视为旅游摄影。“旅游摄影可分为官方以宣传及市场推广为目的进行的摄影(包括明信片及手册等)、游客摄影(快照)和由专业摄影师以旅游为主题进行的摄影三大类。[1]”此观点将游客摄影纳入了旅游摄影的范畴之中。但在摄影活动尚未能如今日般全民普及的年代里,官方组织和专业摄影师尚是旅游摄影的主要力量,作品通过大众媒体、刊物或美术场馆等途径进行传播,游客摄影通常多被作为一种文化研究的背景去审视。进入20世纪的今天,在“互联网+摄影”模式的深入发展和影响下,游客个人已经可以独自完成包含拍摄、后期、发布、传播、互动等环节的关于摄影创作和传播活动的全部过程。旅游摄影中的游客摄影日益成为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活动,这本身也是艺术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创作手段的大众化和传播渠道的去中心化是形成这种现象的现实条件。在这种趋势下的旅游摄影要顺势而为,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两个维度上协调并进,艺术并不仅仅限于阳春白雪式的高雅化,也有家长里短式的平民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也会相互融合乃至相互转化。在此趋势下的游客摄影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旅游摄影中的游客主体及其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摄影创作向深层次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
旅游摄影的性质和分类
旅游摄影根据观察法和作品的重点用途,可以分为纪念性摄影、文献性摄影、景观性摄影三种类型。即纪念性、文献性和景观性。纪念性是指游客将照片作为证明自己到场的证据和记忆联结,强调的是在场;文献性是指游客将旅游中的见闻、历史、风物等信息用照片的形式予以保存,强调的是记录;景观性则是游客将照片作为自己进行审美活动的创作品,强调的是情感投射。景观通常被视为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然与人文上的综合特征,它具有一般意义的普遍性,旅游摄影中的景观不仅限于这种普遍性,也包括对于拍摄者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性,它可能只能使某个个体或者群体对其产生共情,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具有特殊意味的景观(图1),这一点与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殊性上也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虽然这些特征可能会混合性的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但可以根据摄影作品的偏向作为划分依据。
旅游摄影根据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差异还可以分为一般性摄影和特殊性摄影。在旅游摄影中的纪念性摄影与文献性摄影属于一般性摄影;景观性摄影属于特殊性摄影,这里的景观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象呈现,而是指对于摄影主体而言具有特殊意味的心物呈现,在拍攝前关于它的映像已经被构想好了。特殊性摄影被拍摄对象可以是人、物、景等,或是它们的组合,但与一般性摄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否进入了拍摄主体的审美观照,由此而成为情感映射的对象。在专业摄影创作中的摆拍摄影,其目的也是摄影师营造心中呈现的景观性摄影之美的一种方式。旅游摄影中通常不具备这样充足的准备条件,但对于摄影师而言被拍摄的对象是有意义的审美对象,那么它便具有了景观性的特点,哪怕这个景观仅仅是对于摄影师一个人而言。
旅游摄影中的技术与人文
客观成像
在旅游摄影中以纪念性、文献性为主要特征的照片多属于客观成像的范畴。
传统相机在底片成像的过程中基本是依靠设计好的硬件功能完成工作,从设备端的角度而言这个过程是客观化的,因此,这个成像可以被称为客观成像。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摄影是真实的、客观的,从而将其作为事件现场的记录手段和事实凭证。
数码相机相对于传统相机而言具有了更多的自动化技术,其内置程序根据硬件性能、场景、拍摄经验、偏好等因素进行了预设,这些技术和设定在一定程度上给拍摄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拍摄好片的几率,比如用摄影功能强大的苹果手机拍出的景色通常比肉眼观看到的实际景象更具色彩感和画面感。相机的自动化技术让游客体会到了更多摄影的乐趣,并乐于使用相关后期软件对其加工和美化。虽然程序的设定是由开发者设计的,但具体到每一个摄影场景的复杂情况和拍摄者的主观体验,却不在设定的考虑范围之内。因此,相机的自动化就当前技术能力而言,本质上依然是在客观成像基础上的自动化,是模式化的摄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相机设备依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人性的因素却是无法模仿的,它始终是建立在各种数据和设备之上的结果,终究是在模仿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主观成像
在旅游摄影中以景观性为主要特征的照片多属于主观成像的范畴。
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人类视觉现象的研究,提出人类的视觉活动是具有主动性和主观性的,它并非是机械的或被动的信息累加,或者条件反射,所以摄影中在快门按下之前,景物早已在摄影师的大脑之中成像。摄影创作展现的不仅仅是刹那间的光影与色彩,还有拍摄者的情感与想象,而摄影创作就是要将那一刻拍摄者所感受到的被情感所渲染过的场景表现出来,摄影创作只有将拍摄者所感受和理解到的景观予以诠释才会成为具有意味的形式。正如白居易在《忆江南》中所作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句中对景色看似夸张的描写恰恰是诗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象。对于摄影活动来说,能否运用摄影技术使创作观念和情感被恰当表达的能力也正是一般摄影师与高水平摄影师之间的一道分水岭。
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拍摄之后的后期工作也是摄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胶片时代的摄影师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摄影创作过程,包含三个核心环节——拍摄、显影、扩印,这三个环节都渗透着摄影师的主观意识与选择。“对我而言,一张照片的生命起自摄影师对影像的观想,代表的是摄影师其时其地的悸动和感觉。冲出来的相片则代表那份悸动、那种感觉,还有一份表达。[2]”安塞尔·亚当斯的这段话反映出了他进行摄影活动的创作观,即影像是摄影师与被拍摄对象间的一种情感和想象的投射。
数码摄影时代的摄影师已经不需要显影底片,甚至连扩印这个环节也可以省略,因为互联网平台和印刷品上的影像传播已然不再需要这些环节,但各种被称为数字暗房的后期软件可以被视作为传统胶片后期过程的延续。摄影后期是摄影师对图像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这个创作并非是指通过对图像像素的移动或再造,从而造成一种伪造的假象现实,而是在不移动像素的基础上对其色彩和影调关系的主动调整或组合,从而构建起一个由摄影师所感知到的映射景观。
由于游客摄影与专业摄影之间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后期技术在游客摄影中就显出了更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技术运用的尺度上对于游客摄影也需要有着更多的宽容性,尤其是在人像摄影中游客通常将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到照片的成像中,因此美颜、磨皮、滤镜等后期功能经常被使用,在与现实形象没有太大背离的情况下,这些后期技术应当被有条件的接纳。其实即使在传统胶片摄影中,这种对人像的处理技术也早已被普遍使用。
旅游摄影的成像问题
进入自媒体时代,游客摄影在旅游摄影类别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通过旅游与摄影的不断深入融合,既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又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但是游客摄影却常常存在摄影技术与摄影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游客摄影向深入卷入度和高水平发展,是旅游摄影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动人的景色和情景使得游客往往迫不及待的举起相机,但却时常会出现下面的场景:在拍摄结束返回后,将相机存储卡里的数据转移到电脑上,看到的图片影调和色彩却暗淡发灰,拍摄时那精彩的光影变化和色彩关系并没有被相机表现出来,高昂的情绪在那一瞬间变的低落。对于这种尴尬的境遇应该有很多人有相同的体会,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是拍摄设备不够高端吗?是摄影技术存在问题?或是拍摄的准备工作不足?对此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是摄影活动中最重要的时刻,但影像的成像却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具有动态关联性的复杂过程。此外,对于众多非专业级摄影爱好者而言,在很多拍摄场景下也常常没有做好那么多意识的准备或时间。相机或者一些后期软件通常只具有模式化的功能,对于照片的控制还停留在较初级的层次,对于进一步培养游客群体的摄影审美能力和满足摄影表现欲求方面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那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供另一种解决方案吗?
旅游摄影的后期思路与技术运用
安塞尔·亚当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区域系统理论,该理论是在黑白摄影的基础上,在显影和扩印过程中对胶片成像的影调进行控制的技术理论,在此理论中提出了分区光楔模型,从而为照片影调提供了量化指标。安塞尔·亚当斯以在摄影前对被拍摄对象的观想形成的影调构想为目标,以暗房技术和影调量化指标为技术手段,实现了黑白摄影的后期控制。通过以区域系统理论中影调设计思想为指导,以分区光楔模型及其相关定义为基本工具,形成了旅游摄影后期的分区域控制法。
在后期软件的选择上使用了Photoshop,该软件其以其出色的图像编辑和处理能力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一款图像处理软件,其工作原理和功能设置在数字图像的分析和调整方面表现出色。其色阶工具以直方图进行影调的图形学解析,直方图的黑场、灰场、白场作为参考坐标与分区系统的分级光楔相对应,图像的色彩显示原理也是建立在以通道为基础的影调变化之上,以上特点为旅游摄影后期建立分区域控制提供了出色的分析和调整工具。
下面将基于区域系统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分区域影调控制作为基本方法论,以旅游摄影中摄影师的观想感受为基础,以实现旅游中的主观成像创作为目标,进行旅游摄影照片的数字化后期加工。其步骤如下:
根据主观成像构想分析图像问题
图像为旅游途中使用Canon EOS 500D拍摄,拍摄时计划以体现人与宠物之间的感情和互动瞬间为主题,借助午后的天空光拍摄出具有温暖情愫场景的主观成像画面。但实际的拍摄效果却没能体现出这种情感氛围,影像的曝光也不合理。(图2)
后期加工思路
分析画面影调问题
通过对色阶工具中直方图的分析可看出画面影调对比不足,影调主要分布在VI——VIII区,主要是沙滩、天空的影调占画面大半部分的原因;0区和IX区、X区影调缺失明显,造成不够。(图3)
确定影调分区。
将天空、沙滩、人作为三个主要分区对象,其中人物是画面主体,占据了近一半的画面,因此是调整的重点。(图4)
分区调整
首先,将黑场和白场区进行调整,增强影调反差,天空和沙滩在这一阶段的调整中已经基本符合预设影调;其次,通过蒙版工具将皮肤和衣服分层调整色阶范围,使其符合预设影调需要,通过信息面板数据反馈可以看到皮肤的影调大致分布在III——V区之间(图5),调整后的影调分布于V——VIII区,这四个区
域是分级光楔所定义的人物肤色参考区域;再次,通过对沙滩和人物的色相飽和度进行提高,增强画面色彩感;最后,通过可选颜色工具对天空中的红、黄色值进行了调整,使天空更加清澈,与沙滩和人物的暖色之间形成冷暖对比,同时色值的改变提升了影调亮度。(图6)
参考文献:
[1]周功梅,宋瑞,刘倩倩.旅游摄影:研究述评与展望[J].旅游学刊,2020,35(11):129-144.
[2]冯建国.保有自然世界本来的模样[J].文明,2011(8):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