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对绘画的影响探究

2021-09-10 07:22罗红
摄影与摄像 2021年7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绘画摄影

罗红

绘画作为艺术门类贯穿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新技术的出现,绘画的纪实性和表现性逐渐被新技术代替,绘画向何处去是当代艺术家们普遍要研究的问题。摄影如何影响绘画的创作,而绘画又怎样影响着摄影的艺术性?文章从摄影艺术的产生和绘画的相互影响关系探讨科技和艺术融合。

关键词:摄影;绘画;当代艺术;人工智能;融合

艺术史一直“过得非常舒服”,直到摄影术的发明,这让后艺术史变得难以捉摸,因为没人知道照片是怎么回事,但是摄影和绘画史不可分开,摄影是绘画的孩子。

——大卫.霍克尼《图画史》

摄影和绘画相辅相成

对于一些艺术展览中的参展作品是否存在描摹照片的质疑,这点大家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也是本人一直在思考的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关系问题。工具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的,人们利用工具辅助自己达到想要表现的效果是无可厚非的。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是一个沉醉于用光学器材产生视觉效果的画家,他的画显示出他对被镜头增强的细节和机理的酷爱,而他显然也欣赏镜头产生的奇怪的变形波折和扭曲的效果,说明维米尔与格哈德·里希特等当代艺术家很像,里希特利用相机制造了一些很精彩的、模糊等的意外效果,而且没有人因为他依据照片从事创作而轻视他,相反如果意识不到他故意利用照片的缺陷,说明你还不理解他的画,里希特认为照片不再是现实世界,而是弱化它,给它造成一层模糊的面纱和迷雾。然而同时期的伦勃朗不用光学器材,用水笔和简单的颜色也可以画出别样的风景画,就好像笔下的白纸上流动着空气一样[1]。

现在利用相机去捕捉素材是一个快捷的方法,艺术家可能对随处可见的东西迸发出灵感,比如在咖啡店喝咖啡看到的杂志,或者是偶然看到一张朋友圈照片。艺术家和一个普通人对于一张照片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和意识也是不同的。艺术家可以用自己的画笔表达出对图片的强烈感受和意识,画面上画笔的笔触和一张打印出的照片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照片因画家的艺术再创造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含义,这对于拍照者和艺术家都有着肯定的意义。一个忠实于复制现实以及超写实主义者难道不是一个好画家?一个讲究构图和光影的摄影师难道不是一个艺术家?所以,工具能达到人所要求的艺术性,但是创造神奇的依然是人。

光学仪器取代绘画的紀实性

从洞穴墓室的壁画可以看出,绘画一开始就赋予纪实性和表现性,古代《图画鉴闻录》中给绘画的功能定义就是为记录大事而歌功颂德。不管是古典主义、文艺复兴还是新古典主义中都是忠实于对象的描摹写实,皇室贵族的肖像定制,宗教故事无不都是写实的具象表现,人们对于绘画最初的审美标准就是画的像不像,画的精细是否,画得符不符合人的认识(图1)。从而使一些人开始利用暗箱等光学仪器的辅助让自己的画画的更像更真实更好看。

在大卫·霍克尼的著作《隐秘的知识》与《图画史》中,用视觉证据、文献证据、相关书信,讲述安格尔和维米尔在绘画中使用暗箱的秘密,揭示和论证15世纪至19世纪末光学仪器在绘画中的使用。霍克尼认为:从 15 世纪早期开始,西方就有许多艺术家开始使用光学器材创造投影,借此来帮助他们作画。这些“光学器材”既包括镜子,也包括透镜(或是两者结合之器材)[2] (图2)。

1839年是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摄影技术产生了,这对绘画艺术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在此前,绘画承担着纪实的重要任务,人们发现摄影比绘画更具有真实性而且更加的快捷方便,随着照相术的普及,绘画艺术已失去了它从前的优势,私人绘画的定制变少了,使用摄影更多了,摄影促进了绘画的制作从人工到工业化的一次转变。有些画家甚至认为画笔去写实无发展前途,这种危机感促使艺术家放弃了照片式的古典画法,转而寻找绘画表现的新形式。艺术家们无处安放的特殊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艺术家们远离了肖像写实的古典主义,他们开始关注与照相机不同的审美视角,关注对光、色的研究,倾向于主观精神的表达。随后出现了现代主义画派、印象画派、立体派、野兽派、达达主义等,绘画一直在不断地以革命性的方式向前发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当代艺术。摄影技术也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强大,人们无法离开摄影摄像艺术。奥运会的转播、纪录片等,直到现在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都是一架行走的摄影机,苹果、华为、三星等不断更新换代摄影摄像的功能,每个人都是一个新闻制造传播者。

科技和艺术的融合

绘画的审美一直以革命性的方式随着时代的洪流前进,绘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存在数千年,作为艺术的主流学科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荷兰画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结构主义画派、现实主义、和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画派、抽象画派、达达主义画派,每一个画派都有那么几个响当当的代表人物,说明在这些时代绘画艺术还有它明显的范式,直到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胶卷相机、数码相机和电脑,还有各种随之而生的图像处理软件,让很多尤其是写实主义为主流风格的画家感到困惑。绘画典型的表述叙事的功能,并被高分辨率的相机取而代之,倒逼艺术向哲学靠拢最终陷入了虚无主义,使得艺术失去了主流的艺术范式地位。

在艺术的发展史上群星闪耀,电影工业作为时代综合的艺术体在蓬勃发展,整合了各种艺术资源,如声、光、电、绘画、摄影、动画等等,从而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精神消费。在科技进入影像时代,达利是伴随着影像产生的一代艺术家,达利的艺术玩的就是跨界,他设计珠宝、家具、服饰,他的摄影在无PS的年代开拓影像新世界,邀请摄影师菲利普.哈斯曼合作拍摄肖像,请了七位美女用裸背做的骷髅头。鬼才的达利达还把新媒介用于艺术实践,在奥斯卡获奖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海报都有他的这张作品。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作为商业艺术“嗨翻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波普艺术代替抽象艺术成为主流的前卫艺术。安迪认为艺术应当是超前的潮流的才能称之为艺术,这样的时代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又快速消亡的时代(消费时代、媒体时代),之所以产生这个时代,又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安迪·沃霍尔的绘画借以电脑处理和丝网版画的结合而大批量复制,让艺术品可快捷大批量的制作,他想做到艺术票像电影票一样的价格让大众消费,文创艺术的蓬勃发展正好验证了他的说法。好的艺术家也是好的设计师,安迪·沃霍尔的艺术风格,一直在商业艺术设计中经久不衰直到现在,全球最大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公司Adobe 公司的Photoshop中艺术风格以及滤镜的参数设置,大都是以那些艺术家的风格而设计的[3] (图3)。

在二十世纪前一百名的当代艺术家中,草间弥生、村上隆、奈良美智、三宅一生等等作为亚洲文化的代表,日本人向来想成为能够战胜和取代欧洲文明的亚洲人。草间弥生的作品风靡世界,她的装置《无限镜屋》,绘画作品《花(D.S.P.S)》以及她与路易斯威登、爱马仕等合作的服饰、包,三宅一生的棱格包,这些都让艺术和设计结合起来成为奢侈品符号,这些奢侈品也是工业化、集约化和科技的结合。好的画家也是好的设计师,比如罗伊·利希滕斯坦的风格,安迪·沃霍尔的风格。到了二十一世纪,绘画不知不觉的转向了设计,当代艺术展不再以架上绘画为主体了,伴随而来的大都是装置、影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又默默无闻的占领了这个时代,各种VR、沉浸式体验,以及高分辨率的全息投影,让人领略莫奈、梵高的画作,以及中国的《清明上河图》的神韵。日本的TeamLab实验室的作品,又成了全球打卡的艺术体验。各种互动装置让更多人参与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中。现在科技步入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微软小冰的人工智能绘画创作中,小冰可以按照人类输入给他的指令画画,但是小冰毕竟没有人类的情感,它不会流眼泪,不会生气,即使会也是人工指令,没有情感要创造有情感的作品,这也许不太实际。

科技与艺术一直是一对兄弟,达芬奇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解剖家,他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很多当今的艺术家在想如果达芬奇还在,现在他在做什么?人不时觉得一切事物都该有个终结,艺术没有终结,绘画也没有终结,始于洞窟到目前iPad的绘画,绘画究竟该向何处去呢?关于未来,无法预知。

绘画是人类特殊情感表现的载体,也是人类利用绘画工具(这工具可以是颜料、画笔、纸、布,也可以是计算机、IPAD绘图板)通过行笔的运动快慢,而產生出表达出个性化的意义的笔痕,笔痕的个性化,是艺术家长期通过心、手、眼三者的训练结合才达到的。绘画以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方式从而影响着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又以科技的强大表现力,让艺术更具活力和表现力,让科技和艺术一同飞翔吧。

参考文献:

[1] 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著.图画史[M].万木春译,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17.

[2] 大卫·霍克尼著.隐秘的知识[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 2012

[3] 西奥·英格里斯著.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平面设计[M].陈丁力译,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绘画摄影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WZW—bewell摄影月赛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