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本文以《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审判片段为研究内容,从节奏、意境、修辞、形象四个方面探讨莎翁的语言特点,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从更深的层次,让读者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112-02
一、引言
在欣赏莎士比亚的诸多作品时,可以嗅到强烈的文学魅力和时代气息。莎士比亚的戏剧对欧洲戏剧和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仍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崇拜,并受到许多学者的研究。1596年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与《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并称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本文以《威尼斯商人》中法庭审判片段为研究内容,从节奏、意境、修辞、形象四个方面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语言特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更深层次地让读者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
二、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介绍
1564年,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剧作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也是全世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一生硕果累累,39部戏剧、2部长篇诗歌和154首十四行诗流传至今。在这39部戏剧作品中,有悲剧、有喜剧、也有传奇剧,其中悲剧最为著名。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及戏剧以“人”为中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标志,挑战了当时欧洲中世纪盛行一时的神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神学在中世纪欧洲的权威。
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阶段是在16世纪90年代。此刻的英国社会基本上维持着外在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安定。作为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解决当时社会和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各种矛盾持乐观态度。因此,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都是基于一种快乐和乐观的积极态度。此外,莎士比亚还在八部喜剧以及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中,融入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哲学。
然而,不幸的是,从16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社会中各种无法缓和的矛盾愈演愈烈。例如,“圈地运动”在农村地区加速进行。资本主义手工业在大城市广泛出现,导致城市的手工业者和穷人的生活条件日益下降。1594年至1598年间,英国祸不单行,又连续发生涝灾和严寒。农民和城市贫民都无法承受这种生存压力,纷纷起来反抗。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与王室的短暂联盟逐渐破裂。身为作家的敏锐感促使莎士比亚逐渐意识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无法在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1596年以后创作的一些喜剧中,尽管戏剧的基调仍然是积极乐观的,但社会讽刺的成分已经有所增加。此时完成的《威尼斯商人》,便是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其中一部,最具有社会讽刺色彩。
三、对原文语言的鉴赏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经典之作,代表了莎士比亚早期的写作风格。原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以及在金錢、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思考背景下,商业资产阶级和高利息放贷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如果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如何刻画人物、描写环境、铺垫故事情节等写作技巧,都可以从该作品的语言中窥探一二。因此,对其语言特点研究还具有文学价值。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威尼斯商人》原文的文学价值。
(一)节奏美
对于戏剧作品来说,主要的语言特征便是展现于舞台上,能够被观众所感动。那么,这就要求戏剧语言必须注意韵律和节奏,这样演员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表达清晰,观众也才能演员清晰的对话中得到乐趣。戏剧的节奏性是指“角色在对话时自然的语音停顿,相当于音乐上的节拍,或者说就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停顿”。此外,戏剧语言要符合听觉美学的要求,有情感上的跌宕起伏,符合观赏艺术的特点。在《威尼斯商人》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押韵的、重复的,句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使得语言更有节奏感。
例1:SHYLOCK: If you deny it, let the danger light …Why he …Why he …
此句话中“it”和“light”构成尾韵,其目的主要是使句子读起来节奏明快,推动故事情节;而一组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也更加凸显出夏洛克自私恶毒的丑恶嘴脸,以及自以为胜算在握的得意心理。
例2:ANTONIO: You may as well go …You may as well…You may as well …
该段中一系列排比句的运用,加快了语言节奏,反映出安东尼奥对自私贪婪、残暴无情的夏洛克已经不再抱有幻想,对自己惨遭其迫害的无奈和愤怒。
(二)意象美
戏剧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它是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点和理性思考所凭借的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主观表达意识。在戏剧中,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成为一个或数个虚构的舞台人物形象,通过对戏剧内容的情感加工,使虚构的舞台场景真实化,与故事中的人物、案例、命运的碰撞等情感融为一体,更加贴近生活且富有真实感。《威尼斯商人》中多处出现动物类意象、植物类意象、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圣经》人物故事类意象、自然界现象类等等,这些意象相互对照、相互作用、相互干扰、相互对峙,形成莎剧意象的独特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例3:…as the gentle rain from heaven…When mercy seasons justice.”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这番话包含了“rain”
“heaven”“hearts of kings”“God”“crown”等意象,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倾向,在充分表现出鲍西亚聪明果敢而又仁慈善良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揭示了莎士比亚在戏剧中注入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修辞美
莎士比亚在描写和刻画《威尼斯商人》这部戏剧中人物形象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与语言功底。他运用排比、反问、夸张、反讽、比喻等许多修辞手法来叙述人物形象。比如说,他在人物对话中往往巧妙地使用反问句式:
例4:SHYLOCK: What, would’st thou have a serpent sting thee twice?
当巴萨尼奥竭力劝阻夏洛克放弃继续履行契约时,诚恳地说道:“初次的冒犯,难道就应该当作仇恨吗?”夏洛克怒不可言,转而向巴萨尼奥吼道:“开什么玩笑,难道你愿意让毒蛇咬两次吗?”一句漂亮的反问与比喻句式的运用,顿时让巴萨尼奥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接受。
例5:GRATIANO: O upright judge! —— Mark, Jew: —— O learned judge!
《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结尾剧情来了一个大逆转,鲍西亚假扮的法官巧妙地回击了残忍无情的夏洛克。剧本中葛莱西安诺三次连续重复同样的话,称赞法官英明,不仅体现了葛莱西安诺由悲转喜的强烈情感转化,而且在听觉上产生美感,符合视听艺术的特点,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愉悦。
(四)形象美
戏剧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凡是性格鲜明生动形象的人物都有各自的语言。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对白,莎翁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吝啬虚伪的夏洛克、正直善良的安东尼奥、聪明果敢的鲍西亚、重情重义的巴萨尼奥等。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鲍西亚这个人物形象。鲍西亚是该部小说中备受观众欢迎和尊崇的人物之一,她不仅年轻漂亮,而且智慧善良。戏剧中的鲍西亚出身于贵族,却不曾养成自私傲慢的性格。在鲍西亚身上所散发的所有品质,如正直、睿智、纯真等都被热烈颂扬并传达给观众。作为戏剧的灵魂人物之一,她是一位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剧本中多处语言对白都表现了这一点。
例6:PORTIA: …To stop his wounds, lest he do bleed to death.
剧本中多处体现了鲍西亚为人善良、正直坦率且聪明睿智,正是对鲍西亚个人形象的塑造过程,将本剧的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 结语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观点在欣赏分析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时再适合不过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力求突破悲喜剧界限,严肃地反映了原始的生活形态,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奥秘。正因如此,莎士比亚才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迥异、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范,描绘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富于诗意和哲理的人生百态。
在欣赏喜剧《威尼斯商人》时,剧中每个人物形象都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字里行间透露着独特的文字魅力。莎士比亚运用不同的文学语言特点,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这更是丰富了戏剧内容,进一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品读不同语言特点下的人物形象,可以在此过程中了解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造诣和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肖岩.论戏剧对白翻译[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五种[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王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谢建辉.《威尼斯商人》的写人艺术[J].长江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13,(7):45.
[5]夏盼.从《威尼斯商人》看莎士比亚笔下人物形象的多重性[J].企业导报,2014,(10).
作者简介:
牛秋影,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研究生,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