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书美 万素花
【摘要】李清照《论词》以音律为标准,强调词与诗的分野。在维护词体本色属性的同时,还追求词的“典重”“铺叙”“故实”等艺术表现的完美以及“文雅”“浑成”等整体气质风貌的完善,为宋词成为“一代之文学”贡献了力量。其《论词》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词学批评史,其中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可以说是词尊体雅化的源头。
【关键词】李清照;《论词》;词“别是一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40-02
基金项目: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YLZYSJ202001)、塔里木大学特色品牌专业·汉语言(220101504)、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现代汉语(TDYLKC202009)。
北宋中期,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的老师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抒发各种庄重的情感,极大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但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张使词这种文体逐渐被诗同化,使得词体的独立地位难以保持。在李清照之前,李之仪表达了不同于苏轼的词学观点,他指出“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1]看到了诗与词的区别,注意到词的音乐性。《论词》是宋代词坛上最早的一篇论词文字,[2]李清照在其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这是从维护词本体属性的角度反对苏轼不协音律的理论和创作手法。
一、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主张词首先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其次要求对词体内部进行变革,李清照的努力为词,使得词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日臻于完美。
(一)对词体本色属性的维护:协音律
李清照认为“协音律”是词之为词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在李清照看来,音乐性是词的本色属性,词若不协律,那也就不能称其为词了。《论词》一开始便讲了李八郎“能歌擅天下”的故事,足以见得李清照对音律的重视。李清照以音律为标准对北宋词进行评论,她首先对柳永“变旧声做新声”表示肯定;接着先客观称赞了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才学,但对他们的词作则给予了大胆的否定,称其为“皆句读不葺之诗”。对此陈师道在其《后山词话》中也曾说道:“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3]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音律是使其与诗相区别的最大特点,若撇开这一特点,词独立的文体地位也就无从谈起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诗词的合流,那也就不会有“唐诗”“宋词”之说了。
李清照对词音律的要求,从其创作即可以看出,如《声声慢》这首词连用十四个叠字,上来便为全词垫下了感伤的基调。但词也并非仅协音律就可以,如其称赞对词坛有重要影响的李璟李煜父子的词“语甚奇”,但却是“亡国之音哀以思”,可见李清照在词的音律方面有着更高的追求。
(二)对词艺术表现的追求:铺叙、典重和故实
李清照强调铺叙,即铺陈叙述,主要是针对词的表现手法而言的。“苦无铺叙”是李清照对小山词在创作形式上的批评,这种批评的最终指向是小山词在审美上的不足。李清照在其《论词》中提出词需铺叙这一观点,她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是这样做的。如《永遇乐》一词,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后,此时的李清照历经命运沉浮,尝遍人情冷暖,往后余生早已看透。这首词通过写景叙事、今昔对比来曲折地展现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李清照强调“典重”和“故实”,这是对词创作内容上的要求。“典重”即庄重,“故实”即史实,强调词作内容所表达的情感的厚度。李清照批评贺铸词纤巧不够莊重,张耒也曾评价贺铸词“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袪,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4]从张耒的评价可以看出,“幽洁”“悲壮”是贺铸词典重之处,那“盛丽”“妖冶”则说明其词风格多纤巧、轻佻少沉着典雅,可见李清照对贺铸词少典重的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李清照批评秦少游词“少故实”,认为其词“终乏富贵态”。所谓“富贵态”,是指一种风度,是由才学和人格相互融通形成的气质。李清照肯定黄庭坚作词合音律且“尚故实”,但李清照也看到其词存在“尚故实而多疵病”的弊端。黄庭坚指出历代大家的文字皆有出处,作诗提倡以故为新,强调使事用典且能“点铁成金”。其词作固然有引前人字句入词且出新意高于前人的,但也有用典过多艰涩不通的,使人读起来障碍重重。
(三)对词整体风貌的完善:尚文雅、求浑成
“尚文雅”是李清照对词内在审美的要求。李清照追求情感的真实深厚和格调的高雅,反对低级淫乱的内容入词。晚唐五代时词调创作丰富,李清照对此表示肯定。但“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的国家危难之际花间词人却“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对此李清照大为反感,所以称其“斯文道息”。李清照对李氏君臣不同于花间传统绮靡风格的词表示赞许,称赞其“语甚奇”,而“亡国之音哀以思”则是李清照认为李后主词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她对柳永和于音律的词表示肯定,但是对其脂粉气息浓重的香艳内容和低俗的语言表示十分不满,故称其“词语尘下”。从李清照对李氏君臣和柳永等人词作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出李清照评词标准中带有儒家诗教的思想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词的境界。
龙榆生在《漱玉词叙论》提到:“协律”“铺叙”“典重”“情致”“故实”是李清照认为作为可歌之词应具备的最高标准。李清照认为,词的这些特点之间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共同配合以求达成最后的“浑成”。李清照从对张子野、宋子京等人的批评中提出了“浑成”这一作词要求。张先被赞称“张三影”,但在李清照看来,只是个别语句出彩,整体水平不高远不能算作名家。“浑成”,代表着雍容娴雅的高贵气质,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也是李清照对词浑融一体的最高追求。
二、李清照理论及创作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
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是使词的独立地位得以保持的重要理论支撑,从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小词到成为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的一种文学体裁,李清照对词保持自身独特地位无疑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一)恪守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在宋代后期词坛上,词作家多效仿李清照的词进行创作。如朱敦儒的《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侯寘的《眼儿媚·效易安体》、辛弃疾的《丑奴儿·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和刘辰翁的《永遇乐》两首,这些都是明确标明效仿易安词或者与其词进行唱和的。
这些词作家对李清照词的继承不单单只是对其词外在形式的效仿,更多的是受李清照词作内在精神的影响。如南宋末刘辰翁的两首《永遇乐》其思乡念旧的情调和李清照是一致的,甚至是“悲苦过之”。像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有一首(《鹧鸪天》元夕不出),虽未标明效仿,但这首词无疑是深得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精神的。
南宋婉约词基本上发展了李清照“别是一家”说的见解,而走上重音律求典雅的道路。李清照强调作词要协音合律,从维护词这一文体的独立性出发,此举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入乐演唱是词体的特性,如果这个特性丧失了,便意味着词的衰亡。
(二)追求文雅的词境
南宋以来,词学主张风格纷呈,但其中一个比较明晰的论词标准便是“雅正”,代表人物主要有姜夔和张炎。姜夔严守词的本色,借鉴诗歌的手法和情感来充实词的形式和内容,不仅为宋词指出了继续前进的道路,还保持了词体的本色属性,对词体进行了全方位的雅化。南宋后期吴文英秾挚绵密的词风在词坛上有广泛的影响,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但存在“质实”的缺陷。张炎的“清空”的审美趣味是作为“质实”的否定面而出现的。张炎在主张词的清空方面和李清照的词学理想是一致的。“清照精通音律,她的詞的最好处,就是经过了音律的锤炼,仍能出自自然,有如未雕之美玉。” [5]傅东华认为,李清照被奉为词坛正宗,就因她的词是清空的缘故。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关汉卿的“相思一点。离愁几许,撮上心头”等,这些曲词明显有效仿李清照词的痕迹。“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失意的汉族文人热衷于效仿李清照。
明清之际,词的创作呈现繁荣景象,而浙西词派的崛起则使得词这种文体真正发展起来。清代初年,词坛仍有明人习气,以《花间集》作为范本,词风流于浅俗香弱。朱彝尊编的唐、宋、元词选集《词综》以雅正为宗,它的问世体现了新的社会审美兴趣,标志了浙西词派的崛起。浙西词派以雅正为号召,提倡向姜夔与张炎学习,意在利用古典的文学样式以寄寓其家国与身世的感慨。
从整个词学发展史来看,李清照高举词“别是一家”的大旗,主张词的协律雅正,维护词体的独立地位,这无疑成了后世词学发展的风向标。此后词家多受其影响,使词这一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经过批评修正更趋于完善,最终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以雅化作为创作规范和审美标准,成为文化史上的耀眼存在。
参考文献:
[1](宋)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第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5:89.
[2]夏承焘.评李清照的“词论”:词史札从之一[J].文学遗产,1959,(261):1.
[3](清)何文焕.历代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309.
[4](宋)张耒.张耒集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755.
[5]胡云翼.新注中国文学史[M].上海:北新书局,1935:187.
作者简介:
万素花,通讯作者,女,汉族,新疆阿拉尔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字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