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壮字中的壮文化

2021-09-10 07:22杜继芬
今古文创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

【摘要】本文拟以与人体部位相关的古壮字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整理与人体部位有关的字,挖掘其中蕴含的特色壮文化。文章把人体部位相关的古壮字按头部、身体和四肢三大系列进行分类辨析,解释其中蕴含的壮族歌圩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崇拜。

【关键词】古壮字;壮民族;《古壮字字典》;文化

【中图分类号】H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124-02

基金项目:本文获“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gxun-chxzs2019080)”资助。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有关古壮字的研究高潮迭起,主要集中于古壮字的产生方式、字形构造和音韵训诂等方面,但却少有对与人体部位有关的古壮字和壮语词汇进行研究的。本文以《古壮字字典》(2012年版)中的与人体部位有关的古壮字为基本依据,选取了字典中三百多个古壮字为文字材料进行分析。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对整体古壮字和壮学研究也有所裨益。

一、《古壮字字典》中的人体部位字

(一)头部系列字

头部系列古壮字约有121个,本文将其分别整理归纳,得出下表(表1)。根据数据,发现壮族人民的头部系列古壮字中,口部和眼部所占比例较大,其他部位极少,所以此处重点阐释口部和眼部系列古壮字。

嘴巴是五官中最为灵活的器官,也是维持人类生活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观察口部系列古壮字中的动词义素,表示动作主体为嘴唇或牙齿的口部系列古壮字共4个,表示物体进出嘴巴或食道的有19个,表示有声音发出的共47个。通过分析三类口部动词的语义特征,发现它们的语义框架表达式可以概括为:[+动作][+人类][+口部/发音部位][+形状变化/作用于他物/食物进出/发出声音][+目的/情态][+色彩义]。

眼睛是人类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归纳眼部系列古壮字的语义特征,主要有表示单纯的眼部动作或眼本身、眼所达成的动作两类。其中,单纯的眼部动作或眼本身的眼部系列古壮字共11个;眼所达成的动作的共12个。眼部系列古壮字的语义框架表达式可以概括为:[+动作][+人类][+眼睛/眼皮/视线][+开合/接触目标][+结果/方向/情态][+色彩义]。

口部系列古壮字和眼部系列古壮字都带有[+色彩义]这一重要的义素。

(二)身体系列字

(三)四肢系列字

二、从人体部位字看壮族文化

(一)歌圩文化

歌圩是壮族人民表达生活的重要活动形式。壮族先民用“     ”来表示“唱”的意思,基于表达的需要,壮族先民在创造古壮字时,就把这种对自然的热爱融入古壮字的构造中,这也体现了壮族人民敬畏自然,崇尚美好的自然生活。壮族山歌中比重最大的是情歌。在壮族社会中,妇女靠“唱山歌”来寻得中意的男人成家。壮族男女以“会不会唱歌”“歌才是否出众”为标准来择偶。可见“口”对于壮族人民的重要性,这在古壮字的口部字的数量上就可得到佐证。歌圩这种表达方式包含了壮族先民对美满家庭、美好姻缘的追求,对天地间欢乐栖居的祈求,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二)农耕文化

古壮字中有许多与耕作相关的字,如“              (拔)”,表示“拔秧”。水稻一直以来都是壮族人民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壮族人眼里,水稻不仅仅只是粮食,而是他们的生命,故而围绕着水稻产生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此外,牛马一直以来都是壮族人民的主要农作畜力,是农业劳动所依赖的动力。牛用于耕地,马用于运输,对壮族人民而言,牛马已不仅仅是劳作工具,而是他们生命的保护者,人们甚至尊崇牛为神灵而加以崇拜,在壯族民间一些宗教节日里,设置有“祭牛魂节”“牛诞节”等。因此,壮族人民在创造与牲畜畜力有关的古壮字时,会融合自身的认知,从而创造出暗含牛马与农耕文化的古壮字。

(三)宗教文化和自然崇拜

在壮族人的宗教意识里,人和植物一样是有灵魂的,以树喻人,以植物的生长状态来比拟人的身体,是壮族“万物有灵”的宗教观的一个体现。麽教和师公教都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民间宗教,两者都奉祀水神、谷神、雷神和虎神,这是壮族人民山水相间的地理环境和稻作文化在宗教文化上的折射。许多麽教典籍中都有关于麽教主神布洛陀用植物造人的描写,这种采用宗教的方式诠释壮族人民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很好地体现在了用植物类的义符表达人的身体部位的古壮字上。上文提到不少表示人的身体部位及人的身体或精神状态的古壮字多以土、艹、禾、竹等草木类义符造字,暗示了在壮人造字意识里掺杂了植物崇拜的宗教思想。如以“木”为义符,壮族人民借汉字“坚”来表示“坚硬、牢实”,又融入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祖先的崇拜,加入了“木”旁来辅助表义;“     ”表示“嫩、年轻、幼小”,借汉字“会”来表示“一段时间”,以“艹”的植物属性来比拟人的年龄。

三、结语

古壮字是仿造汉字创造出来的借源字,但壮族人民在创造这种文字的时候始终渗透着本民族的自我创造意识,注入了壮族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特色,反映了本民族的认知特点。古壮字具有使用多个符号记录一个词或使用一个符号记录多个词的特点,许多与人体部位相关的古壮字多以“禾”“艹”“木”等草木类义符为构字部件,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类古壮字在创造之始就融合了壮族人民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壮族先民认为植物具有灵性,因此人的身体也和植物息息相关。

古壮字记录着壮族先民生活和认识世界的意识文化,是壮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瑰宝。现如今,新一代的壮族人民对古壮字的了解甚少,古壮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新技术给古壮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古壮字的发展与传承,将会给壮族人民和壮族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高魏,王丹.方块壮字俗借字的产生方式[J].民族语文,2020,(04):76-84.

[2]蒙元耀,韦亮节.论方块壮字中的偶合字[J].广西民族研究,2020,(01):142-149.

[3]郑伟.方块壮字的汉字借音声旁与中古韵图的内外转[J].古汉语研究,2018,(01):25-34+103.

[4]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古壮字字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

[5]周妮娜. 《古壮字字典》草木牲畜类义符文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金萌.壮族嘹歌文化与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18,(18):19-20.

[8]李佳颖.从古壮字到壮文——壮族有了自己的文字[J].当代广西,2019,(21):86.

[9]黄南津,唐未平.壮族民间群体古壮字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16-121.

[10]潘红交,韦景云.壮族师公唱本古壮字的初步整理[J].文山学院学报,2017,30(04):72-75.

作者简介:

杜继芬,女,贵州安顺人,硕士,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词汇与语法。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