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摘要: “新工科”是我国现阶段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面对提升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综合素养的迫切要求,高校中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当前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向探讨高校如何继承和发展本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以期推动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美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完善,让在校学生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整合能力适应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 “新工科”;艺术实践 ;教学方式
新工科( 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 ,3E )这一概念自 2016 年首次被提出,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以培养多元化、创新型 ,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而言,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课程是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全球化,“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提高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成果展示平台等方面出发,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首先,增加和更新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课程的种类及教学模式:在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课程体系中,以教授琴,棋,书,画的技能为主,多采用教师台上授课,学生台下欣赏和练习为主要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高要求。艺术需要人调动情绪和感官去感知作品背后的思想,学习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只是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通过具象学习,最终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并非仅作为消遣娱乐。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指出:“礼乐并行,能表达情意,修养志气,成人内外之德”。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在对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规范大学生行为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实践课程需要大量增设中国传统艺术实践课程的门类,围绕核心课程,按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建立初级班,中级班到高级班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同时丰富课程体系,使学生除了技能学习外,依靠触感,嗅觉,听觉,视觉等诸多感官上全身心的参与到传统艺术的学习中,更加深入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
其次,在“新工科”背景下,丰富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课程教学内容:当前世界艺术教育的体系均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和格局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中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校的艺术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当下的学术背景,这就要求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必须以提高多样性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为目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简单的教,学不能满足当今的艺术课程的需求,只有把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融合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也在课程中通过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了解到本民族的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特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美育才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从而成为深化学生审美观念,才能从创新视角推动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在校园中的协调融合发展,如果课程本身仅仅只涉及单一部分,没有和其它学科,科技进行全方位融合,将不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创造性,也使得学生无法长期持续保持兴趣。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低水平继承和流失将不利于高校精神文明软实力的提升,所以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
第三,在“新工科”背景下,增设在校普通学生展示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教学成果的舞台:中国传统艺术既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由此,需要大力扩展普通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可以展示课堂教学成果的机會,增强学生自信心,身体力行将审美内化为德化的自觉过程,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仁心”“仁和”的精神。
第四,在“新工科”背景下,打造中国传统艺术实践课堂的之外学生社团活动;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艺术课程的实践中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因此,在完成传统艺术教学内容的课堂之外,也应加强组织学生传统艺术社团活动的建立,开展传统艺术各个形式的社团小组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在自发的社团活动中,创造一个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校园生活环境,同时在艺术创作,表演的学生活动中,逐步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课程需要从多维度艺术结合的角度,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全方位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理解力,不仅仅只是传统意义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而是在课程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交叉,多媒体制作的应用,学生亲身实践,感知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岁月沉淀还留存到今天,依然受到大家喜欢的传统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自发全身心投入,和教师共同完成课堂内容的设置,将艺术的时间维度引入到艺术的空间维度,采用和其它各学科融合的科学实用的教学理论体系,丰富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绝佳的审美体验,真正完成在“新工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类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与创造。
参考文献:
[1] 费翔 .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刍论[ J ] . 教育评论,2017 ( 12 ): 17G22.
[2]叶民,孔寒冰,张炜 . 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 J ]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 ( 1 ): 24G31.
[3]袁天夫,赵晓丽,江潇潇,等 . 新工科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 ] .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 ( 12 ): 22G23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