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阎小女 朱晓婷
摘要:目的:针对到本院接受结肠黑变病治疗患者病变原因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9年1月到2021年1期间,对56例在本院接受接受结肠黑变病治疗患者进行分析,采用临床诊断方式,对患者结肠黑变病发病原因、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96.43%(54/56)结肠黑变病患者具有口服泻药的历史,口服泻药5年以上有1例患者,口服泻药5年以下患者有53例。同时,女性患者比例为60.71%(34/56),60岁以下患者比例为64.29%(36/56),有2例患者伴随有結肠癌。结论:结肠黑变病患者主要常见于女性和60岁以下患者,长期服用泻药患有结肠黑变病的概率较高,同时结肠黑变病还会伴随有结肠癌发生的风险,在临床上需要及早进行治疗。
关键词:结肠黑变病;病变原因;临床特点;预防控制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的、可逆性的疾病,该疾病属于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结肠粘膜色素沉着等特点。为了能够有效辨明结肠黑变病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等,需要对结肠黑变病患者的病因原因和临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1]。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到本院接受结肠黑变病治疗患者病变原因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结合回顾研究的方式,在在本院2019年1月到2021年1期间,对56例在本院接受接受结肠黑变病治疗患者进行分析,采用临床诊断方式,对患者结肠黑变病发病原因、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介于25~63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0.36±2.58)岁。纳入标准:(1)上述56例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结肠黑变病,良性。(2)本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且知晓相关研究内容,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3)本研究相关研究内容经本院伦理研究委员会通过。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重大疾病者;(2)器官严重衰竭者;(3)认知障碍、不配合者;(4)资料不全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上述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登记,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均存在长期便秘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排便困难,出现腹胀等症状,需要通过长期服用泻药缓解临床疾病。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黑变病患者口服泻药历史、患病人数与性别之间关系、患病人数与年龄之间关系、患病情况与并发症之间关系。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96.43%(54/56)结肠黑变病患者具有口服泻药的历史,口服泻药5年以上有1例患者,占总患者1.85%(1/56),口服泻药5年以下患者有53例,占总患者94.64%(53/56)。同时,女性患者比例为60.71%(34/56),男性患者比例为39.29%(22/56)。60岁以下患者比例为64.29%(36/56),60岁以上患者比例为35.71%(20/56)。另外,有2例患者伴随有结肠癌,占总患者3.57%(2/56)。
3 讨论
结肠黑变病属于一种非炎症性肠病,其患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脂褐素,导致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在临床上多以良性为主,同时该疾病具有可逆性。在临床上结肠黑变病主要表现为腹胀、排便困难、便秘、大便干结等,少数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在临床上还会存在下腹部隐痛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针对结肠黑变病患者而言,通过早发现、早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通过对结肠黑变病患病原因和临床特点进行研究,能够有效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2]。
结肠黑变病病因主要与患者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成分的便秘药物、排毒药物有关,通过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成分的药物或者保健品时,患者体内的大肠细菌会将该类药物的成分分解,从而增加结肠的蠕动性,使得肠内的粘液分泌增加,增强了巨噬细胞的吞噬性,从而引发结肠黑变病。此外从临床研究可见,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等同样可能促使患者出现结肠黑变病的情况,影响到患者健康。在本次研究中表明,长期服用泻药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同时女性患者的患病几率高于男性患者,其原因与药剂用量等有关。为了能够有效预防结肠黑变病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有效预防,如发生便秘等症状时,尽量不要依赖药物作用,可以通过喝白开水、蜂蜜水、调整作息等方式进行改善,通过按摩腹部、肠胃等刺激肠道蠕动[3]。
综上所述,针对到本院接受结肠黑变病治疗患者病变原因与患者长期服用泻药有直接关系,且女性患者患病率高于男性患者,患者多见于中青年,部分患者伴随有结肠癌等疾病,在临床上需要对该类患者进行及早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因此,该通过研究结肠黑变病患者致病原因和临床特点,能够为主治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该临床研究在医学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柴海娜,刘军,吴莹莹,陈功,孙超,王璐,陈超伍,朱海杭,赵仁淹.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OL].中国内镜杂志:2020,34(22):1-9.
[2]郁强. 结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及与结肠癌相关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3]李晓宁,鲍英.207例结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