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中体现的人生观

2021-09-10 07:22苏慧君
今古文创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生观王维

【摘要】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政治昌明,文化开放,人们摆脱了各种规则的束缚,有着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所以这个时期唐人立功立言立德的欲望比其他任何时代的人都要强烈。所以从小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王维也有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以“诗佛”著称,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观,让他有着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

【关键词】王维;盛唐;亦官亦隐;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18-02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盛唐是中国文化的盛世,在这个时期,哲学思想是多元的,丰富的。而且唐代统治者的清明使唐代诗人在宗教哲学观念上所受限制很小,享有的选择自由较大,宗教得到空前的繁荣。使唐人们在思想上能做到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所以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不免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而且少年时期的王维在父亲的勤勉教育下,博览群书,练习琴棋,接受了儒家的正统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加上母亲的佛教信仰影响,所以王维从小便是在儒释道三者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也正是儒道佛三个价值体系融合的具体体现。

在张九龄被贬之前,王维虽然在仕途上多次失意,在诗中也经常表达自己想要隐居的愿望,但是他此时依然抱有政治热情,否则张九龄上台之后,王维也不会向张九龄写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干谒诗,表达自己想要追随张九龄的愿望。足以可见,王维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占据了王维内心的主要部分。张九龄被贬之后王维的隐逸诗,与僧人、道士之间的交往都逐渐增多。就连张九龄被贬后,写给他的诗中都表达了自己想要隐居的想法。可见张九龄被贬之后王维在仕途上已经心灰意冷。之后的十年里王维过着一边为官一边隐居的生活。安史之乱之后,王维陷于“失节”的孤独、痛苦之中。王维的佛教思想逐渐加重,诗中经常使用佛语,甚至整首诗中都是佛禅典故。所以本文将从这几个特色鲜明的时期对王维的人生观进行探讨。以期掌握他各个阶段人生观的转变。

一、仕途颠簸的青年时期(701年—737年)

初到长安的王维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满怀豪情壮志的,这在他的诗中很容易读到。少年行四首诗就足以让世人看到那时王维的豪迈气概,其中第二首更是充满了侠客气息,少年行四首(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是少年行四首里面的第二首。诗中这位少年刚刚步入仕途就出任了官职,而且还跟随名将霍去病出征過,但是现在却为不能去边疆作战而苦恼。边疆虽苦,甚至会失去生命但是能保家卫国,纵使死了也会流芳千古,被世人记住。诗人借少年的烦恼而诉说了自己的烦恼。诗人内心的保家卫国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想法跃然纸上。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王维怀揣积极的儒家入世精神,踌躇满志,想要济世报国的决心。

终于王维在721年进士及第,但是任官后不久就因为伶人狮子舞而被贬去了济州,这对于年轻的王维来说是第一次遭遇这么大的打击,他在《被出济州》诗中写道“纵有归来日,各愁云鬓侵”,表达了自己对于前途的担忧,纵使有一天还能够回来,那时也已经是满头白发了。这一次的经历让王维经历了官场的复杂,感受到了官场的残酷。但是在721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还是发出了“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的感叹,他觉得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年代,各种有才的人士都应该出来为朝廷服务,建功立业。可见此时王维积极入世的精神并没有减少。

从济州回来后,接着就到淇上任官。却依然是远离朝政,处在政治的边缘。朝廷举行各种盛会,都没有机会参与。但是他依然多次向朝廷上书,发表自己的政见。从这可以看出王维依旧是心怀天下的,想要有所作为。《不遇咏》一诗就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内心的悲凉。张九龄执政后,王维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的政治热情再度高涨,立马给张九龄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张九龄的赞扬和自己想要追随于他的想法。从黄狮子案被贬到济州任职四年,再到后面的辞官先后在淇上和嵩山隐居,再到受到张九龄的提拔,虽然官场上不太顺利,有时也会出现“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要出世隐居的想法。但是占据王维精神世界的主要思想还是积极入世精神。

二、出世与入世兼具的中年时期(738年—755年)

张九龄的罢相是压倒王维的最后一根稻草,李林甫的上台也让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所以在张九龄被贬之后王维也逐渐丧失了为官的信心,之后的十年他亦官亦隐。虽然从这个时期的诗中依然可见儒家思想的影子,但是较之前期相比,诗中与僧人的往来、和僧人之间赠答诗、佛语的运用明显增多。此时隐居思想占据王维精神世界的主要地位。王维在此时期多次隐居,和禅师的交往逐渐密切。表达自己归隐之心的作品明显增多。

在《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中就“岁晏同携手,只应君与予”表达了也想要一同归隐,想要寄情于山水,尽情享受大自然清净的心情。

同时在《赠李颀》中,诗人也表现出了自己对道教的浓厚兴趣。虽然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诗人还是有着自己的气节。

《青雀歌》一诗就表达了诗人不为名利所拘束,泰然处世的人生态度。“青雀翅羽短。未能远食玉山禾。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诗中表达了诗人不会像青雀那样为了寻找食物上蹿下跳。虽然自己无法博得高官厚禄,但是也能做到安时处顺。不会像那些世俗之人,为一点名利就相互争抢,无法认识到真实的自我。这首诗表明了诗人不赞同旁人为争名逐利而互相争取的做法,就算自己什么都没有也不会和其他人一起为了名利而互相追逐的孤高的心境。虽然诗人想要做官但是奈何朝局的混乱浇灭了王维的政治热情,更不想要加入为名利而追逐的世人行列之中,所以只能旁观,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三、醉心佛禅的晚年时期(756年—761年)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立即率妃嫔和亲近的高官逃往了四川。但是官位不高的王维和其他三百多名官员没能来得及逃走被囚禁在了菩提寺。王维的好友裴迪来看望时,王维便向好友吟诵出了《凝碧池》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哀怨和愤怒之情。“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在诗中感伤着国家的灾难,感叹百官何日才能再朝拜自己的天子。表达了王维对于朝廷的怀念之情。日后这首诗也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757年在大唐军队收复东京洛阳后,所有任职伪官的人都被治罪了,唯独王维因为《凝碧池》一诗和弟弟王缙的求情而没有治罪,反倒被授予了官职。虽然说没有被治罪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王维来说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觉得自己非常惭愧。王维在免罪之后特意写下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感谢所有帮助了自己免于罪罚的各位恩人。之后他便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在《責躬荐弟表》中,王维严重地批判、审视了自己的罪行,觉得自己惭愧至极,并且表达了自己辞官隐居的想法。所以在安史之乱之后王维便一直被这样一种意识折磨着。

他早期的诗中,诗风多样,有豪迈的游侠诗,有雄奇的边塞诗,也有清幽的禅趣诗。但是安史之乱之后,诗风没有了以前那么宁静清远,更多的是低沉忧郁的特点。

晚期的王维醉心佛禅,重新任官后,他也没有再修葺辋川别墅,而是把别墅全部送给了长安的相国寺。可见辋川别墅已经不是王维的心灵归属了,王维找到了新的归属。他变得更加通透,对仕途没有了功利之心,诗风变得更加高妙。

王维后期诗歌中多次描写自己年老多病想要辞官归田的想法。《冬日游览》中也表达了自己身体不好,想要像司马相如过着隐居的生活。在《酬郭给事》《早秋山中作》两首诗中都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年老,将要退官隐居的想法。

四、结语

对王维来说,儒家思想是陪伴着他一生的。他的积极入世思想并不比同时代的其他人要低。王维早年也是满怀豪情壮志,想要建功立业的。虽然中年时期几度隐居,但是张九龄执政后便立马写诗给张九龄表达自己想要追随于他的心情,可见政治热情在这时并没有消退。张九龄罢相后,王维的政治热情也受到了打击,之后便开启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可见王维并不是不想为官,而是不愿意追随于和自己政治主张不一样的人。安史之乱后,虽然内心非常痛苦,几次向皇帝表明自己想要辞官隐居的决心,但是工作上还是怀着积极的态度,处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在遭遇挫折之后,王维首先想到的还是归隐,中年时期也是几度隐居,但是他每次又不甘心止于归隐,所以他一直在儒家积极出世与佛家的避世之间挣扎。晚年时期,陷入“失节”的痛苦后,更是想借助佛禅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走出痛苦。虽然仕途不顺,晚年“失节”,但是王维学会了调整自己,在隐居中,在参禅中寻求力量,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23-124.

[2]张勇.王维诗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7:82-87,337-346.

[3]何美林.王维送别诗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13-29.

[4]张锦辉.唐代文人禅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68-91.

[5]盛誉.王维诗歌与“少年精神”[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15-23.

[6]田艾灵.王维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33-38.

作者简介:

苏慧君,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生观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人生观(一)
山居秋暝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心理学视阈下的高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