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要】 “回忆说”是柏拉图为了解决《美诺篇》中的“学习悖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柏拉图论证了灵魂是不朽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知识的对象是理念,以及回忆的可能性,借此阐明了认识的来源、对象和方法等。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的“回忆说”,找到其论证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发现其合理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认识论。
【关键词】 回忆;灵魂;感性认识;理念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3-0055-02
在《美诺篇》与《斐多篇》中,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的理论,他指出,出生以后,我们所谓学习知识只是记起原有的知识,也就是说,认识就是回忆。[1]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美诺的学习悖论问题。因此,本文从美诺的学习悖论开始,分析“回忆说”被提出的原因,理清柏拉图是如何对“回忆说”进行论证的,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发掘其合理之处,评估柏拉图认识论的理论目标。
一、“回忆说”被提出的原因
在《美诺篇》中,对话人之一美诺向苏格拉底问道:“苏格拉底,一件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你又怎么去寻求它呢?你凭什么特点把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提出来加以研究呢?在你刚好碰到它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这是你所不知道的那个东西呢?”[2]这就是著名的美诺悖论。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对美诺的问题做出了回答:“知识、理性认识是不死的灵魂所固有的,而学习、认识,无非是灵魂回忆起它前世固有的知识而已。”[3]也就是说,人们表面上确实没有关于一些东西的知识,需要去学习。柏拉图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起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的对象指的是永恒不变的理念。
柏拉图的这一理论有几个关键的部分需要论证,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人们的灵魂为什么是不朽的,其次,需要论证为什么知识是灵魂所固有的,再次,他提出的知识是理性认识,知识的对象是永恒不变的理念也需要得到证明,最后需要论证回忆这种方式确实可以使人们学习到知识。
二、柏拉图对回忆说的论证
(一)对“灵魂不朽”的论证
恩格斯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的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4]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观念正是受了这种灵魂观的影响,结识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不死轮回转世说又深受奥菲教派的影响,这种教义被柏拉图所接受,并且成为他的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奥菲教派对形成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最典型的。[5]
在教义基础上柏拉图对灵魂不朽做了论证。首先他指出“祭司和女祭司是公认为能够为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出解释的”,即祭司们所说的话足以令大家信服。其次,他就引用了祭司们所说的话“犯有过失的人们不免沉沦,九年之后贝塞坡娜(冥后)却放回他的灵魂,让它重见天日,从其中产生高贵的国君,以及富于智慧和强大的人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被崇奉为英雄和圣人。”[6]根据祭司们所说的话,柏拉图得出了灵魂不朽的结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它一会儿完结了,也就是所谓死了,一会儿又回转了,却永远不消灭”[7]。
(二)对“知识为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论证
柏拉图认为,由于灵魂是不死的,并且可以轮回转世,它也就见到过各种事情,没有什么东西不在它的经验之中,因此它具备一切事物的知识。正如他在《美诺篇》中说,灵魂已经在这里和在地下世界看见过所有事物,没有什么是它不知道的,所以灵魂能把它从前知道的事情,有关美德和其他事情回忆起来,一点儿也不值得惊讶。[8]柏拉图借助了苏格拉底和西米的对话论证出,理念是灵魂所固有的,一般的相等的理性认识先于个别的相等的可感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是可感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前提[9],在出生以前,灵魂就已经拥有绝对美、绝对善、绝对神圣的知识,进而柏拉图得出结论,理性认识,即关于一般、本质、绝对、理念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
(三)对“知识的对象是理念”的论证
柏拉图把理念看作是先于和独立于可感事物的“单个存在物”,把理念作为认识的对象和唯一的知识。这一观点与他对肉体和灵魂的划分是分不开的,在论证哲学家欢迎死亡的原因时,柏拉图认为通过死亡,灵魂得以从肉体中分离出来,“灵魂是‘纯知识’或‘纯思想’即理念的所在地,肉体是欲望、享乐和感觉的所在地。哲学的推理和思考是灵魂的独特的能动性,只有它才是一种善的、好的生活,而耽迷于肉体是一种恶的生活,会妨碍善的生活。感觉是不可靠的向导,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将灵魂导入歧途。”[10]柏拉图将和感官隔绝起来的灵魂的活动和对理念的知识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灵魂中的理念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灵魂活动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达到善的生活的途径的理念知识, 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才是知识、理性认识的对象。
(四)对回忆之可能性的论证
关于这一点的论证柏拉图是在《美诺篇》中完成的。美诺找来了一个童奴,这个童奴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数学教育,尤其是几何学,因此没有接触过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是苏格拉底使用“理智助产术”对其进行提问,这个童奴在苏格拉底的提问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答案,最终竟回忆起了灵魂中固有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柏拉图借助童奴实验,为回忆能够使人们获得灵魂中固有的知识做了支撑。
三、柏拉图论证中的问题
首先,柏拉图似乎为“灵魂不朽”提供了足够多的证明,但这些证明缺乏说服力。首先,他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奥菲教派的观点为自己做支撑,但是这两者并未对“灵魂不朽”做出强有力的论证。其次,他借助祭司们所说的神话为自己做支撑。但是即使祭司们专门从事与灵魂、死亡等有关的祭祀活动,也不能说明他们关于灵魂的看法就是绝对正确的。[11]再次,他认为对立面相互转变,生和死作为对立面也是相互转变的,由此说明灵魂是不朽的,這个论证成立的前提是对立面必须不断相互转变,由死到生的过程才成为可能,但是柏拉图并未对此前提提供证据上的支撑。
其次,柏拉图在论证“知识的对象是理念”时,他否认了感觉的可靠性,进而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知识。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个别、具体可感事物,上升到一般抽象概念,最后上升到绝对理念。这样,柏拉图就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否认感觉和感性认识的可靠性,把理念夸大为“单个的存在物”,[12]将其作为认识的唯一对象;另一方面又承认人们在回忆灵魂中固有的理性知识时,离不开感官和感性认识。
最后,柏拉图在论证“回忆能够使人们获得灵魂中固有的知识”时,以童奴实验为自己做支撑,童奴的心灵绝不是一张所谓的白纸,而是已经受过教育的,他不仅能说流利的希腊语,而且预先已经掌握了“2×2=4”之类的基础的算数知识,[13]即使这个童奴是自发地获得了几何学知识,也不能抹杀教学的意义,因为他是在苏格拉底的引导和启发下逐步获得的该知识。
由此可见,柏拉图通过对“回忆说”的论证,系统阐发了认识的来源、对象和方法等问题,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认识论。这个认识论包含着一些矛盾,“人们往往把柏拉图的认识论归结为唯心主义先验论并予以否定”,[14]但是深入分析后,也有合理之处。
四、柏拉图认识论的合理之处
首先是关于灵魂的问题,虽然柏拉图“靈魂不朽”的观念建立在宗教神秘主义基础之上,并且认为“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但是其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即高扬认知者的认知能力。与原子论者认为的“感觉和思想生成于从外部世界进入的影像”不同[15],原子论者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外部世界,而柏拉图认为知识的来源是人类自身,从而肯定了认知者的认知能力。这无疑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知识来源问题的一次虽幼稚却不失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性回答,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
其次是关于知识的对象问题,柏拉图把理念当作知识的对象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认识的对象是包括各种事物现象的客观世界,但是认识的最终目标不是仅仅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规律的认识。[17]另外,柏拉图强调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停留于眼前的表象,而是要深入分析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这推动了以探究客观世界本质规律为目标的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柏拉图以“回忆说”为基础的认识论既带有宗教神秘主义和先验论的特征,存在着一些矛盾,同时又是西方认识理论中许多正确观点和可贵精神的发源地。因此,对于这一积极和消极因素并存的认识论,要依据辩证的观点对其区别对待,而不是简单地绝对肯定或者绝对否定它。
参考文献:
[1][10][11]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记[M].杨绛译注.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2011.
[2]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段小洁.柏拉图的灵魂观及其现代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12][13]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7][8]柏拉图.柏拉图全集(增订版)4[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14][17]崔永杰,王青.柏拉图的回忆说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贡献[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1):1.
[15]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6]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