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灰色詈语本字考释三则

2021-09-10 07:22:44雷旭虹
今古文创 2021年26期
关键词:本字

【摘要】 灰色詈语作为詈语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内在层次。文章调查了平遥詈语72例,其中灰色詈语39例(包含同一词衍生出来的同义不同词形的词)。考释了三则平遥灰色詈语中看似有音无字的本字。

【关键词】 詈语;灰色詈语;本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106-02

平遥作为晋语的中心地带,其方言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许多学者对平遥方言做过深入的研究,最早系统的研究平遥方言的是侯精一先生,对此侯精一先生发表过《平遥方言四字格释例》《平遥方言的连续变调》等,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平遥方言简志》对平遥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平遥方言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对于平遥方言中的詈语情况研究比较少。那么何为詈语呢?首先我们来看“詈”这个字的解释,《说文解字》:“詈,骂也。”而《玉篇》将“詈”也解释为“骂”。那么“詈语”就可以解释为,一切具有谩骂、侮辱、冒犯、蔑视含义的词、短语和句子。我们并不提倡詈语,但詈语作为语汇的一种,也一定有其地方性的特征。平遥詈语相对复杂,有些詈语骂义的色彩太浓,不堪入耳,如,就①日[ʨiu ʐʌʔ];有一些程度较浅,甚至包含有宠溺的含义,如,妖咳子[iɔ kʰʌʔ ʦʌʔ]。文章主要探讨这些骂义程度较浅的詈语,并将其命名为“灰色詈语”。

一、灰色詈语

“灰色詈语”的命名来源于“灰色语言”。“灰色语言”一般指表达负面情绪、传递消极能量的语言;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还有一些学者根据中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理论,而衍生出说话者与听者部分明白、部分模糊的语言交流过程的意义。文章中的“灰色”正是汲取了由灰色理论所衍生出来的部分模糊性,而“灰色詈语”就是指詈骂色彩较浅,甚至骂义转为宠义的语汇,但这些语汇仍难登大雅之堂。

就目前调查的平遥詈语有72例,其中灰色詈语40例(包含同一词衍生出来的同义不同词形的词)。根据这些灰色詈语的意义及用法,分为以下几类:

1.单纯的灰色詈语(共30例)

这种类型的灰色詈语仍然属于詈语,但詈骂色彩的程度比较浅。包括:贡、贡姓甚、贡西烂气、挫挫、吊咳声、妖咳子、半吊子、吊老儿、白溜溜、气门星、劈梁砍砖儿、跌梁砍砖儿、砍砖儿咧、劈劈砍砍、吹谝、假眉②三道、扬眉行眼、挫眉行眼、话杂流气、话杂烂气、喧天驾雾、喧天捣神、死延圪擦、恶皁(皂)、迷子、迷三倒四、咋西③烂气、起不了蔓子、成不了块④[kuæ]气”。

2.两用的灰色詈语(共8例)

这种类型的灰色詈语根据语境的不同,表示不同的感情色彩。包括:妖婆、妖咳子、角角、洋角角、腾子、腾儿不行、吊老儿、蔫溜搭垮。

3.感化的灰色詈语(共2例)

这种类型的灰色詈语本身含有詈骂的意义,但随感情色彩的加重其詈骂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其实与它本身的构词方式有关,这种类型的灰色詈语一般为叠词,平遥方言的叠词多数含有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如对小孩的爱称“狗狗”,表达对猫的喜爱“猫猫”等。这种类型的灰色詈语目前只发现2例“腾腾、实腾腾”。

二、灰色詈语本字考释

有些灰色詈语存在于方言使用者的日常交际中,他们知道这些灰色詈语的含义及用法,但并不清楚其字形结构,或认为它们有音无字。例如,你问平遥方言使用者“[mei31 ʦʌʔ13]”是什么意思。他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如果你问他们怎么写,那可谓五花八门,有“疯子、霉子、煤子”等等。那么这些灰色詈语是否真的是有音无字?它们的本字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考察一番。只有将这些看起来有音无字的灰色詈语考释清楚,我们才能对灰色詈语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考察平遥灰色詈语的本字,我们首先要了解平遥方言的音系,方言音系是考察方言本字的基础。很多学者对平遥方言的音系已经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以侯精一先生的平遥方言音系⑤为准来探求本字。

腾[tʰəŋ31]:形容傻,看起来很呆。在平遥灰色詈语的使用中,属于成词语素,可单独使用,也常加词缀“子[ʦʌʔ13] ”⑥使用。[tʰəŋ31]韵母是[əŋ],声母是[tʰ],声调为平声。平遥方言中的韵母[əŋ]来源中古的臻曾梗摄,声母[tʰ]一般来源于中古的透母和定母。根据其中古音韵地位,我们在古代辞书中考察有无与之音义相符的本字。经查,《集韵》中“   ”字,据《集韵》:“   ,徒登切。懵    迷乱。”这一意义正与“[tʰəŋ31]”意义相同。但我们在查阅以后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找到“   ”表示“懵    迷乱”的相关用法。表示“懵    迷乱”宋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常用“   ”的同音字“腾”来表示,且“懵腾”经常连用,表示“神志不清,迷糊”的意思,如:欧阳修的《有寄二绝》其二“懵腾醉眼漾娇波,心印潜通一捻多。”又如:《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倘枢臣懵腾,苟如其议而趣和,是以奸臣为忠、以贼臣为可倚也。”“腾”本义并没有“神志不清”的意思,但在《中华大字典》中列出了该义项。同时,不管是在今天的平遥方言中还是在中古音当中,“   ”与“腾”同音。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最初为“神志不清,迷乱”造了“   ”这个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因“腾”是常用字并与其同音,而逐渐代替,有了其意义。由此我们可以说“[tʰəŋ31]”的本字为“   ”,但現在一般写作“腾”。

迷[mei31]:形容头脑有病,做事颠三倒四。在平遥方言使用中  [mei31]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后加词缀“子”,但它本身属于成词语素,平遥方言使用者在说[mei31]时,对方可以明白他表达的意思,只是听起来有点别扭。[mei31]的韵母是[ei],声母是[m],声调是平声。平遥方言中的韵母[ei]来源于中古的止蟹摄,声母[m]一般来源于中古的明母。[mei31]的音韵地位与《广韵》中的“迷”字相对应。据《广韵》:“迷,莫兮切。惑也。”虽然“迷”在现在平遥方言中大多数读[mɿ31],但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古齐韵字,在今天平遥方言中,韵母部分为[ei],如齐、西、圭等,部分读[ɿ],如荑、豍、螕、倪、翳等,少部分有[ei][ɿ]两读情况,如妻、凄、麛等。也就说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平遥方言中的[ei][ɿ]发生过历史的交汇,最初可能都读[ei]。而“迷”今读[mɿ31],但迷子(迷三倒四)保留了[mei31]的读法。《广韵》解释“迷”为“惑也”,《说文解字》也解释为“惑也。”由此可知“迷”的本义为“迷惑”,如《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然我们查阅以后的文献发现,“迷”也有“头病、疯迷”之义的用法。如《列子·周穆王篇》:“秦人逢氏之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又如《刑案汇览三编》第九部分“疯病杀人之案总以先经报官有案为据……虽验系疯迷迨覆审时供吐明晰者……”“迷”有“头病、疯迷”之义,应该是由本义“迷惑”引申而来。

起不了蔓子[ʨʰɿ53 pʌʔ53 liɔ53 uaŋ35 ʦʌʔ13]:成不了气候。在平遥方言中起蔓子原指拔起长山药的藤蔓和根部,重新栽苗。长山药的薯蔓长到20-30厘米时搭架,蔓薯上架,茎蔓顺架攀长。与葛属,缠绕植物相似。起蔓子后引申为在某方面得到成功。而“起不了[uaŋ35]子”就变成了没有成就,被人鄙视成不了气候。“起[uaŋ35]子”一般出现在农民的日常交际中,可能是受文化水平的影响,[uaŋ35]一直被写作同音的“碗”或是同声韵的“丸”而使用至今,让人们忘记了它本来的书写形式。[uaŋ35]的韵母为[uaŋ],声母为零声母,声调为去声。平遥方言中的韵母[uaŋ]来源于中古的山摄和宕摄的合口韵,拼合口韵的零声母一般来源于中古的微母。据《广韵》:“蔓,無贩切。瓜蔓。”“瓜蔓”这一意义也正合“起蔓子”最初的原义。

以上就是常出现在平遥灰色詈语使用者中只知其音不知其字或用错本字的灰色詈语。

注释:

①这一音的本字尚无考出,先用平遥人常用的书写形式代替。

②假眉三道:很多人写成假迷三道,这是由于平遥方言中“眉”与“迷”同音。

③[sei],本字尚无考出,用平遥方言使用者常用的同音字“西”代替。

④[kuæ],本字尚未考出,用平遥方言使用者常用的同音字“块”代替。

⑤《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侯精一、温端政(1993)。侯精一先生所调查的平遥方言音系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平遥方言的发展演变是相对缓慢的,方言詈语的发展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使用三十年前的调查仍然是可行的。

⑥根据平遥方言音系,单音节的名词或形容词后面常加一个入声词尾[ʦʌʔ],一般用“子”表示。

参考文献:

[1]陈彭年.宋本廣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丁度.集韵: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3](漢)许慎撰,(宋)徐铉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5]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李华.平遥方言词语例释五则[J].黑河学院学报,2015.

作者简介:

雷旭虹,女,汉族,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韵学。

猜你喜欢
本字
论“六书”假借及其与通假的区别
文学教育(2018年9期)2018-09-10 10:25:22
重庆长寿方言本字考几则
婺源县土桥头村方言本字考
以“平凉泾川话”为代表的甘肃方言本字考
现代语文(2017年6期)2017-07-17 02:28:32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方言本字学的探讨
古汉语课假借字与通假字的教学
教师·中(2014年9期)2014-09-25 15:30:42
《何典》“嬲”本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