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凉泾川话”为代表的甘肃方言本字考

2017-07-17 02:28孙依晨
现代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本字考证

孙依晨

摘 要:泾川方言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语言,相比周边语言,语音、词汇、语法发展都比较缓慢。由于时间、地点的不同,这些本字的读音与陇东方言词的实际读音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本着据义定字、据音定词的原则,考证出能够代表平凉泾川方言词的若干本字。

关键词:泾川方言 本字 考证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平凉市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镇原镇。泾川历史悠久,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泾川县,因水得名,元、明、清相沿。

根据地理位置和语音特点,泾川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里的陇东小片,目前有很多人使用,泾川话与普通话相比,更为生活化和口语化。但人们在使用中常常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形。本文从平凉人常用的口语当中选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字进行考证,寻找它的本字,考究它的词形。

1.脚下摩擦、滑动、踩踏(使东西破损或者消失),泾川方言叫作[??44]。例:拿脚把地上的痰~了。

按:其本字应当为跐[??214]。《集韵》:“浅氏切。並音此。蹈也。”《博雅》:“履也,蹋也。”《释名》:“跐,弭也,足践之,使弭服也。”《现代汉语词典》:“脚下滑动:脚一~,摔倒了。”《汉语大字典》:“践踏、脚下滑动,《三侠五义》第五十一回:‘脚下一跐,也就滑下去了。”

2.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泾川方言里叫作[pi42],例:把米里的水~出来。

按:其本字应当是滗[pi51]。《集韵》:“逼密切,音笔。”《汉语大字典》:“挡住渣滓把液体倒出来。汉服虞《通俗文》:‘去汁曰滗。孙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大水看药吊子里熬剩半罐儿了,就滗出来,满满一小碗。”

3.果实或粮食不饱满,泾川方言叫作[p?44]。例:这个向日葵~着呢。

按:其本字应当是秕[pi214]。《说文》:“秕,不成粟也,从禾,比声。”段玉裁注:“不从粟之字从禾,恶米之字从米,而皆比声,此其别也。”《玉篇》:“秕,谷不成也。”《唐韵》:“卑履切。音匕。不成粟也。”《左传·定十年》:“夹谷之会,孔丘曰:若其不具,用秕稗也。注:秕,谷不成者。”章炳麟《新方言·释植物》:“今谓不成粟者为秕谷。”《现代汉语大词典》:“(籽实)不饱满:~谷子。”

4.农村人用泥土做成,在木制方形模子里放入土,用锤子捶打成方形土块,用以修房子之用或筑土炕用的方形土坯,泾川方言叫作[??42]子。例如:赶紧把土运过来,我们要打~子。

按:其本字应当是墼[?i55]。《说文》:“一曰土墼,未烧砖坯。”《广韵》:“墼,土墼。”明·杨慎《丹铅续录拾遗·周绔筑墼》:“《字林》:‘砖未烧曰墼。”《埤苍》:“‘形土为方曰。今之土砖也,以木为模,实其中。”

5.放筷子用的编制厨具,多用竹子和塑料制成,泾川方言叫作[??42]笼罐子。例:你把筷子洗干净放到~笼罐子里去。

按:其本字应当为箸[t?i51],筷子。《正韵》:“治据切。並音宁。匙箸,饭具。”《荀子·解蔽》:“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汉书·周勃传》:“上居禁中,召亞夫赐食,无切肉,又不置箸。”郁达夫《北国的微音》:“举起箸来取菜,提起杯来喝酒”。

6.把东西塞进去、插进去,泾川方言叫作[??42]。例:钱包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半天找不到。

按:其本字应当为[?u214]。《集韵·脂韵》:“擩,搵也,取物也。”《汉语大字典》:“方言,插、塞。如:一只脚擩到泥里去了;把棍子擩到草堆里;那本小说不知道擩到哪里去了。”

7.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量长度,泾川方言叫作[?ɑ42],例:你拿手~一哈这条绳子有多长。也作为量词,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例:这块布有两~宽。

按:其本字应当是[t??ɑ214]。《现代汉语大字典》:“①张开大拇指和中指量长度。王绶青等《斗天图》:‘抱起望水石,伸开手指量有拃。②量词:表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间的距离。”阮章竞《漳河水·盼喜报》:“那天给你剪鞋帮,多大多小我不用想,一拃拃长来再加三尺,不肥不瘦合脚样。”郭澄清《大刀记》第二卷第六章:“他将大拇指顶在自己的头皮上,又伸直中指顶在大爷的手心里,然后说‘还差一拃呀!”

8.象声词,急促的声响,泾川方言里叫作[??ɑ31]。例:搪瓷碗~地一声从桌子上掉了下来。

按:其本字应当是欻[t??uɑ55]。《说文》:“有所吹起也,从欠,炎声,读作忽。”传曰:“欻欻,动也。”又《玉篇》:“忽也。”张衡《西京赋》:“神山崔巍,欻后背见。”注:欻之言忽也。《汉语大字典》:“象声词,急促的声音。如:欻地一声,又叠用表示有节奏的声音,如:欻欻的脚步声。”

9.①用手指粗细的树枝条编在长力一形木框上的一种农具,用来平整翻耕后的土地,使土粒更酥碎些,有时也用来保墒。②动词,把耱平放在翻耕过的田地上,由牲畜拉着前进,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块放在上面,以增大对土面的压力,使土地平整,土块变小,泾川方言叫作耱。例:今天天气很好,我们把牛拉出来,把地~了吧。

按:其本字应当为耱[mo51]。《汉语大字典》:“①农具名,长方形,用荆条或藤条编成,用来平整地面和松田保墒。②用耱平整土地。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十章:‘他请生禄和他一块耕了一遍,耱了三遍,泡在那里,只等農技员来了,铺粪,撒种。王汶石《蛮蛮》:‘站在刚刚耱过的湿土地里。”

10.脸上的小黑斑,泾川方言叫作[k??44]筋子。例:她皮肤不好,满脸的~筋子。

按:其本字应当是紺[k??51]。《广韵》《集韵》並古暗切。音贛。《说文》:“帛深青扬赤色,从糸,甘声。”《博雅》:“苍青也。”《释名》:“紺,含也,青而含赤色也。”《正字通·糸部》:“紺,深青赤色。”endprint

11.自夸,吹嘘,显摆,花言巧语,泾川方言里叫作[p?i??44]。例:你天天刚~得好的很,就没有一句是实话。

按:其本字应当是谝[p?iɑn214]。《说文》:“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丁福宝诂林:“沈乾一案:唐写本《玉篇》‘谝注引《说文》:‘巧言也。盖古本有二训,即便也,巧言也。”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九:“进君子,退小人,无以利口谝言为足信。”《汉语大字典》:“方言,夸耀,显示。”清·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冯志《敌后武工队》:“通讯员小铁得意洋洋地卖谝。”

12.像猪的一类哺乳动物,泾川方言叫作[t?u??31]。一般用来骂人,例:你装得像个~一样,一动不动的。

按:其本字应为彖[t?uɑn51]。《集韵·纸韵》:“彖,豸属。”

13.[?y??44]:①泾川方言里,木匠拿来推木头用的工具叫~子。②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做成,也叫~头。③动词,用刀等工具在木头或地上掏洞。

按:其本字应当为楦[?yɑn51]。《集韵·原韵》:“《说文》‘履法也。或从宣。”清·朱骏聲《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楥,字亦作楦,苏俗谓之楦头,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皴。”宋·吴自牧《梦梁録·诸色杂賈》:“家生动事,如桌櫈,涼牀……鞋楦,沿街吟叫撲卖。”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專愚部·艾子》:“齐人献木履于宣王,略无刻斵之迹,宣王曰:‘此履岂非出于生乎?艾子曰:‘鞋楦是其核也。”

14.因感冒等原因鼻子不通气,泾川方言叫作[nɑ?31]。例:我感冒了,鼻子~的,太难受了。

按:其本字应当为齉[nɑ?51]。《现代汉语词典》:“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他受了凉,鼻子发~。”

15.用手握着条状物,顺着移动,摘取,泾川方言里叫作[?31]。例:咱们把榆树叶子~下来,晚上做菜疙瘩吃。

按:其本字应当为捋[ly214]。《唐韵》郎括切。《集韵》卢活切。《集韵·薛韵》:“捋,采也。”《说文》:“取易也。从手,寽声。”《广韵》:“手捋也。”《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朱传:“取其子也。”茅盾《春蚕》:“老通宝和阿四的谈话打断,都出去捋叶。”

16.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泾川方言叫作[?i?42]鼻涕。例:你看你,鼻子里都是鼻涕,赶紧~一哈。

按:其本字应当是擤[?i?214]。《篇海》:“手捻鼻膿曰擤。”《汉语大字典》:“捏住鼻孔出气,以排出鼻涕。”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二十二章:“不一会儿又听到张兰在擤鼻子,大概这是感动得流泪了。”

17.香菜,泾川方言里叫作[i??31][suei42]。例:你今天到街道里买上点~~,晚上咱们做羊肉吃。

按:其本字应当为芫荽[i??35][suei]。《汉语大词典》:“芫荽,俗稱香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复叶,茎和叶有特殊香气,华小,白色。果实圆形,可做香料,也可入药。嫩茎和叶可以用来调味。”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买菜也,青菜白菜赤根菜。”

18.把长条形的东西绕起来打结,或者用布条或绳子把东西打结系上,泾川方言里叫作[v??42]。例:你赶紧拿绳子把麦袋子~起来,不然麦子就倒出来咧。

按:其本字应该为绾[vɑn214]。《汉语大字典》:“把头发等条状物系结起来,或盘打成结。”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七:“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头上戴着金丝宝攅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19.农村里,为了抑制牲畜繁殖,割去牲畜的睾丸或者卵巢,泾川方言叫作[???44]。例如:今天交兽医来,把家里的猪~咧。

按:其本字应当为骟[?ɑn51]。《正字通》正战切。音扇,割去势也。《五代史·郭崇韬传》:“谓继岌曰:‘当尽去宦官,至于骟马,亦不可骑。”明·沈德符《万历野獲编補遗·内廷豢畜》:“御前又最重猫儿……若已骟者,则呼曰某老爹。”

20.拿刀子或者尖锐的器物刺人、捅人,泾川方言里叫作[lɑ?42]。例如:看兀个人坏的,平白无故地把人家~了一刀子。

按:其本字应当为擃[nɑ?214]。《集韵》匿让切。撞也,刺也。

21.用手或者瓢儿把东西从盆子或者袋子里取出来,泾川方言叫作[vɑ42]。例如:你在缸里搲点面出来。

按:其本字应当是搲[vɑ55]。《集韵》乌瓜切。音蛙。手捉物也。《汉语大字典》:“舀。元佚名《陈州糶米》:‘父亲,他那边又搲了些米去了。”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宋易麟.说文解字今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版)[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5]刘育林.陕北方言本字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字考证
腾冲方言本字考
通假字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