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教育大背景下,我们越发的意识到在各学科、各个教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的是促进学生实现综合、全面、多元的成长和发展进步。综合实践活动与文化课程相比,形式更为活泼,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是渗透德育内容的良好载体,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研究的程度,立足实际,想方设法应用多样化的策略来确保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渗透策略;案例分析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代表,德育是当下学校的主要教育任务,也是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体现。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优势,对此广大小学教学工作者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吸取多方面的教学经验,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积极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优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效果,推动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一、生活活动,拉近学习距离中渗透德育
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资源库,能够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素材,而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的活动,为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丰富学习、生活经验,进而更好的生活、学习、成长。因此,在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德育内容的渗透时,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到有价值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主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德育内容的渗透,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所学德育知识之间的距离,也能够达到印象深刻的优质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爱我家”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的角色,回忆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干的一些事,想一想,每个人都是怎么爱自己的小家庭的,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做了什么事,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传递感恩教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付出等德育内容,也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家的行为表现,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媒体教学,丰富学习体验中渗透德育
德育内容丰富多样,包罗万象,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内容不能更具体生动的呈现出来,此时,我们就需要加强对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将多样化的媒体资源和讯息融入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实践中来,通过媒体的音视频、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展示德育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吸收,也更容易达到优质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媒体资源的利用程度,并做到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优化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饮食有度更健康”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他们喜欢吃的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价值,如汉堡、可乐、薯条、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让学生从中对自己所吃的食物有更好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一起来制定一个饮食健康计划,自然能让学生自觉的养成健康饮食、合理饮食、不挑食、不厌食的好习惯,可以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了不错的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的德育渗透效果。
三、小组活动,提高学习能力中渗透德育
綜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动起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就需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去参与,去实践,去感知,去领悟,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渗透德育的相关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能够达到内化吸收、实践应用的优质渗透效果。而小组活动就是让几个志同道合,学习能力,综合基础差不多的学生一起去干一件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自主去理解、感悟、内化、吸收,在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多项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优质的德育渗透效果。
例如,在教学“学会尊重他人”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展开一个调查采访活动,一起去发现身边尊重他人的典型案例,并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让小组成员一起来总结从中学到的内容,有什么感想和领悟,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的组织,让学生真切的明白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尊重他人,被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能够竖立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德育理念,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德育水平的提高无意是有着润物无声的教育引导效果,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等多项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的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特点,它的设置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当然,这一渗透效果的获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几个简单策略的落实就能够实现的,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以生活活动、媒体教学、小组活动三个策略为参考,继续探究和实践,本人也会继续为之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 徐玲玲. 以主题引领活动——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功用的发挥[J]. 中国德育, 2010(09):61-62.
[2] 穆郁秋. 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融合实施的意义与价值[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1(004):11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