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2021-09-10 10:51张纯艳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张纯艳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对其终身发展有利、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与品格。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文章结合教学实例,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探讨,希望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式

前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上,从口语训练、阅读分析、意境教学、知识积累等方面,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那么,就此问题,提出了以下见解:

一、語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长期以来,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分析,存在一些具有争议的观点,但综合来看,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认同以下观点: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知识、能力、人文素养等,其是由语言运用、文化传承等方面内容构成的。就此来看,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等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适用于社会发展需要,并能够运用于问题解决中的语文综合品质。同时,在语文素养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最为本质、重要的内容,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内容,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

二、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学习内容中多会涉及到理解与表达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例如,在涉及到词语和对话意义的内容时,教师应先向学生明晰: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话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需要清楚身处的语境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出发,鼓励学生表演一些情景剧。安排情景剧表演,能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人物情景中去练习口语。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能够提高口语表达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另外,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实践练习,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对话情景,要求学生两两结组,围绕情景话题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教学安排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帮助的。

(二)增加阅读分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后,其在接触新的语文知识时会有自身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需要多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涉及到古诗文阅读时,学生会很难理解一些字词、语句、结构等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文章的上下句来正确理解整体内容,并对生僻词语的含义作出大胆猜测,让学生能够逐渐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理解文章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整篇文章中选取一段印象最为深刻的段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针对段落发表一些自身的见解。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的表达及时给出反馈,以积极正面的评价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练习中,逐渐学会依据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去思考,久而久之,其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善用插图,注重意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讲授,也会涉及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发现语言的精美之处,并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鉴赏。

例如,在为学生讲授“诗词品鉴”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课内外作品的赏析结合起来。在课内作品的赏析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自己动手绘制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可以就文章中出现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其意境,引导学生发现文字、插图中所蕴含的美。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可以就插图中表现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等内容展开讲解,促使学生产生多元化的思考,引导学生就这些插图对文章内容进行鉴赏,并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美、插图美、人情美等方面会有不同的思考,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适量结合插图展开教学,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心态,利于促进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重视基础知识积累,铸就学生文化品质

语文学科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但是会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内容,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基础知识,厚积薄发,最终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铸就良好的品质。

综合来看,在初步接触语文学习内容时,多数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相差并不大,而后期学习能力拉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简单来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多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其基础知识掌握得极为牢固。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常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此种情况,并逐渐调整自身的学习习惯。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制定学习计划等方面着手。在树立榜样方面,教师应形成积累基础知识的习惯,为学生做好示范。同时,在教学中着重表扬有积累基础知识习惯的学生,通过“榜样标兵”来带动其他学生。在制定学习计划方面,教师应在每个学期伊始,就要求学生做好自身的学习计划,将基础知识积累纳入到具体的学习计划中,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些奖惩措施,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落实。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知道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出一些可行性的改变,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语言表达、鉴赏审美、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魏玉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学周刊,2021(24):23-24.

[2]李志荣.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07):42.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