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2021-09-10 02:07黄旭
重庆行政 2021年4期
关键词:党史育人教育

黄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高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价值逻辑

(一)巩固深化党内集中教育成果的应有之义

党内集中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创举[2],其目的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党史学习教育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必须深入推进、全面总结,巩固深化教育成果,推动实现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使命。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应当从历次党内集中教育中汲取改革发展的磅礴伟力。在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提出教育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四项具体目标,即:学史明理,悟创新理论伟力;学史增信,强“两个维护”自觉;学史崇德,守立德树人初心;学史力行,开教育发展新局[3]。高校要以实现上述目标为落脚点,以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深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将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高校治理效能。

(二)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

进入“强起来”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高等教育已经被推到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位置。新时代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校应当持续从百年党史中滋养初心和使命、汲取智慧和力量,持续从百年党史中寻找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等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高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不断提升高校党建质量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高校坚持顶层对标、底部抬高、一线规则、落实为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还有差距;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还存在短板;“关键少数”办学治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破解难题的为民意识和担当精神还有不足;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一定程度仍然存在;损害师生利益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仍有发生;正风肃纪反腐力度还需加大。高校要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从党的非凡历程中读懂强党之路,深刻领悟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码,刀刃向内推进党的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基本要求

(一)堅持辩证思维,注重理论指引和实践基础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角度对党史学习教育作出的重要论述,是高校认识和学习百年党史的金钥匙。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师生党员总结历史经验、凝聚前进力量、正视发展难题、迎难而上开新局,不断提升干事创业、实干担当的党内集中教育。要坚持理论指引和实践基础相结合,让相关制度和机制更适合高校办学土壤,更能保证党史学习教育的经验做法更好发挥效果,固化成为常学常新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底线思维,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坚持目标导向又坚持立足实际,力求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4]当前,高校办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特色还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倾向比较突出,创新活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服务支撑引领能力还不足,在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上潜力挖掘还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党内集中教育具有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的独特优势,高校应当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为契机,着力在“十四五”时期切实解决或部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三)坚持系统思维,注重创新发展与有机衔接相统一

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课题,需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要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创造性的宏观管理,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创新,不断加强对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全面创新。要坚持系统思维,把构建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同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统筹到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制度体系中。要注重总结十八大以来的历次集中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保持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已有的制度要做到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对当下没有的要及时建立,真正形成强大的党内教育合力。

三、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逻辑

(一)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制度建设

1.融入党对高校的领导制度。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党对高校的领导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要把党史学习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和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为首要目标,切实解决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高等教育问题。高校党委要明确领导责任,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调动高校各部门各学院的积极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骨干力量的引领带动作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把学习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和成效。

2.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制度。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道德素质、精神面貌、专业素养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把握好教师这个群体,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教师头脑,把党史学习元素纳入教师教学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管理全过程。通过开展咨询服务、社会调查等教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教师对党的大政方针的准确把握。要赋能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素质,锻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资队伍,促使高校教师做党史学习的示范者、党史知识的传播者。

3.融入“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党史学习教育和“三全育人”的育人导向是一致的,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两者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根据党史学习教育要求,明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各群体各岗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职责要求,以学期为小周期、学年为大周期,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统一,建立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实施动态监测,及时跟进调控。把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和思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

1.推动融入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育人体系的杠杆,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程价值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办学理念、社会需求、家庭期待和学生成才需要。教育部党组提出发挥“课程教材的主渠道作用、党史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的支撑保障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和研究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等六个方面的作用[3],其中蕴含着优化课程体系、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的内在要求。高校要结合学校特点、地域特点、教师优势和社会资源,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开发实施特色课程,打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等构成的教学体系,体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加强政治引领,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

2.推动融入课堂教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史学习教育要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要创新方法载体,拉近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讲清楚进程与立场、信仰和力量、实践与方法,使党史学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专业课堂与思政课堂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开展课程思政先行院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等教学改革,使各类课堂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编写学习教育读本。组织编写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读本,重点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四个自信”系列读本、“四史”教育大学生读本投入使用。高校还应注重挖掘校内红色资源,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校内红色基因传承相结合,编写体现学校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奋斗史、改革史、发展史,在讲好百年党史的同时,讲好学校自己的故事,把爱党爱国教育与爱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现教育内化的良好效果。

(三)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1.深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党史学习教育要达到入脑入心的内化效果,必须经过持续不断的实践体悟和行为训练。要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景点,学习先烈事迹,举行“七一”入党宣誓仪式等。要深入开展“党史宣讲”主题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党史宣讲团,建立健全讲师团定点宣讲机制,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广大农村、城镇、社区的网络阵地,向基层群众宣讲百年党史。

2.打造学史力行志愿服务体系。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师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构建全方位志愿服务组织框架,成立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和教职工志愿者协会,统筹大学生和教职工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建设志愿服务工作品牌,打造工作队伍,培育“我为党旗添光彩”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在校內外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扶残助残、爱心助学、环保宣传、社区共建、疾病防治宣传等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感受百年党史的精神力量。

3.建立党史学习实践育人基地。高校应以积极的态度联系地方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建立党史学习实践育人基地,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要主动对接地方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等单位,形成合作共赢、人才共育的协作关系,拓展立德树人的工作载体和教育内涵,使青年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实践,将党史理论认知转化为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潜移默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1.加强党史文化育人的景观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表现形式。要注重从物质层面上呈现,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营造党史育人氛围。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环境建设,挖掘百年党史形成的伟大精神、伟大人物、伟大事迹,通过校史馆、人物雕塑、文化长廊等形式体现在校园广场、亭台楼阁等设计中。要打造富含文化底蕴的文化区景观,利用橱窗、展板、标语等教育载体,对教学区、办公区、学生社区等场所进行装扮布置,开辟党史学习教育专栏,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百年党史的精神洗礼。

2.强化党史文化育人的精神升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塑造青年学生的历史观和大局观。要始终掌握媒体话语权,高度重视媒体功能,改变传统方法,用好用活新媒体技术,将党史教育与文明素养塑造紧密结合起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要始终紧扣师生兴趣和需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准确传播信息,将党史故事和党史资料实现电子化、智能化,全方位立体化实现党史信息资源共享、党史经验多重分享,使党史学习教育达到广泛覆盖、深入挖掘、充分说理、透彻理解的良好效果。

3.固化党史文化育人的活动品牌。要用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史常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党史教育,通过组织党史专题报告会、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周、党史知识竞赛、与信仰对话、模范面对面、党史人物话剧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党史知识,传承优良传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用身边人和事教育身边人,党史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浸润力会更强[5]。要充分发掘身边好人好事,通过精心选树和广泛宣传党史学习等方面的模范人物和优秀班团组织,营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党史学习浓厚氛围。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制度经验及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0YBMK003);重庆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项目“高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DJ2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2]钟瑞添,李晓霞.论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的实践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20(2).

[3]陈宝生.在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tju.edu.cn/info/1384/4168.htm.

[4]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13).

[5]田仁来,曾洁超,李江.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党史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