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界的无糖化潮流,来自控糖趋势的兴起,那么糖到底做错了什么呢?从化学上来讲,糖类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食物中的淀粉、植物体内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于糖类。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可定义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其中以双糖最为重要)和多糖。
单糖是指不能再水解成更简单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每摩尔低聚糖水解后可产生2摩尔~10摩尔单糖。其中以双糖(二糖)最为重要,常见的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而每摩尔多糖可水解成多摩尔单糖,如淀粉、纤维素。我们平时所说的糖,通常指食糖,即狭义概念上的糖,泛指具有甜味的可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晶体,即单糖和双糖,其中最主要是双糖中的蔗糖。
蔗糖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体中,甜菜和甘蔗中含量最丰富,平时食用的白糖、红糖都是蔗糖。而广义上的糖类除了包括这些含有甜味的物质,也包括无嗅无味的淀粉、纤维素等这类多糖物质。当我们谈减糖,减的究竟是什么糖?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别来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在各自的减糖建议中对糖的定义。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成人与儿童糖摄入指南》中,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5%以下。根据世卫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简报》中的解释,这里的“减糖”建议只针对游离糖,不包括完整水果和蔬菜中的糖。水果和蔬菜中的糖被称为内源性糖,这些糖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起来更为缓慢,进入血流所需的时间比游离糖更长。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游离糖是指厂商、厨师或消费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单糖和双糖,加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
在我国2019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2030年)》中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顺带提一句,一瓶可乐的含糖量就在35g左右)。提倡成人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由此可见,我国提倡的减糖中的“糖”指人工添加糖,最主要的是蔗糖。
虽然世卫组织和我国政策中对减糖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我们仍然可以得出共性的结论:我们平时说的糖或者说食糖,是指人工精制糖,其中最主要就是蔗糖,包括白糖、红糖等。各项政策中提倡的减糖,也主要是指减少蔗糖等人工精制糖的摄入量。
对于生产人工精制糖的制糖业来说,其主要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生产蔗糖,我国是产糖大国,同时也是食糖消费大国。蔗糖(以其中的白砂糖为主)作为重要的甜味食品原料,广泛存在于各类包装产品中。除了饼干面包、饮料等这些有明显甜味的产品,膨化食品、辣条等咸味、辣味零食中也含有白砂糖。
近年来,随着高糖能量饮食的摄入,糖尿病、超重、肥胖、龋齿比率不断上升。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多摄入糖对体内的危害。但数百万年对环境的适应,塑造了人类的基因结构,人们对甜味的偏好刻在其演化的基因里。虽然知道吃糖不健康,但吃糖可以减压,带来放松愉悦的感受,因此大多数人还是难以戒除甜食。
一方面是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人们又难以戒除糖对味蕾上的诱惑。因此,既可以满足人们少摄入糖,又可以给予人们味觉上满足的代糖产品需求应运而生。
代糖,更确切的应该称为甜味剂,指能够赋予食品以甜味、能量很低或者不含能量的物质。甜味剂在满足消费者对甜味觉需求的同时,又没有糖的高能量,也不会迅速升高血糖,所以成了糖的替代品,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饮料中。
虽然关于甜味剂的安全性时有争议,但是随着生产工艺和研发技术的进步,口感好和安全性更高的新型甜味剂逐渐应用,早期安全性能低的甜味剂会不断退出。我国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做了具体规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
很多人都不知道,主打无糖卖点的健怡可乐(Diet Coke),其实早在1982年就有了。而可口可乐的另一款无糖饮料零度可乐(CokeZero),也已经推出了16年。那为什么这家公司的无糖饮料,直到近几年销量才有了起色?
因为在过去,代糖调出的无糖可乐味道实在不怎么样,和含糖版的味道相差太远。经过不断研究,如今代糖的风味越发醇厚,调出来的无糖饮料味道和有糖版本都有的一拼。2017年,可口可乐推出了号称史上最接近原味的无糖可乐(Coke Zero Sugar);2018年,又调整了健怡可乐的口味。
说到这里,你可不要觉得厂商真棒,为了我们不断探索、永不放弃。这些厂商之所以持续在甜味剂邻域不断探索,到真不是为了咱们健康着想,而是人工甜味剂和蔗糖实现相同甜度时,人工甜味剂成本不到蔗糖的10%,对于厂商而言,使用甜味剂替代蔗糖可以显著降低其生产成本。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以常见的饮料为例,一瓶1L含糖饮料含糖量通常为 50g~100g,在相同甜度下,将蔗糖替换为安赛蜜或三氯蔗糖,甜味剂成本端可分别降低91.5%、92.3%,優势显著。既能在生产端节约成本,又能在宣传端辅助营销,这生意肯定有人做。
甜味剂种类较多,按来源不同可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功能性糖醇;按照甜度倍数可分为高倍甜味剂和低倍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其甜度通常是蔗糖的几十到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属于高倍甜味剂;功能性糖醇甜度通常低于或略等于蔗糖,属于低倍甜味剂。
需要注意的是,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糖类物质虽然也算是天然甜味剂,但因长期被人食用,已经算作食品成分,而通常不被视为食品添加剂。
从应用领域来看,甜味剂广泛应用在饮料、餐桌调味品、个人护理产品、烘焙食品、药品、保健类食品、糖果巧克力、医药类用品、化工类制品等多个领域。
其中,饮料领域是甜味剂主要势力范围。从应用方向上来看,分为针对B端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C端消费者可以直接食用的糖产品。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下各类甜味剂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首先是人工甜味剂,它是指通过人工化学改造或合成的具有甜味的化学物质,甜度高,没有热量,大部分人工甜味剂几乎不被人体转化,不具备营养价值。
人工甜味剂出现时间早,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从最初的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到安全性更高、口感更好的安赛蜜、三氯蔗糖和纽甜,共经历六次产品迭代。
糖精钠是历史最悠久的合成甜味剂,于1879年推出,1910年正式生产使用,甜度约为蔗糖的350倍,但安全性存在质疑,许多国家被禁用。我国已对糖精钠的生产、应用进行控制,实行定点生产、限产限销、总量控制。
甜蜜素于1937年推出,甜度约为蔗糖的50倍,超标使用存在致癌风险,世界40多个国家禁止使用。我国对其使用有明确限制,可应用在水果罐头、果冻、冷饮、复合调味料、面包、糕点、方便米面、果酱、蜜饯、熟制豆类、果糕,凉果和坚果这些食品类目中,并对其用量有严格的限制。除上述食品外,其他食品一律不得添加甜蜜素。
阿斯巴甜于1965年开发,1970年代正式生产,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总体上比较安全,但不适合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目前有90多個国家和地区批准使用。阿斯巴甜在高温或高pH值情形下会不稳定,不适用需用高温烘焙的食品,故阿斯巴甜在饮品中应用得比较多。
安赛蜜于1967年开发,1978年正式量产,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性价比高,安全性和稳定性高,口感好,目前有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
2005年,德国Nutrinova安赛蜜专利到期,国内企业纷纷投资建设安赛蜜产能,导致安赛蜜产能快速增加。
三氯蔗糖,俗称蔗糖素,于1976年推出,并于1988年投入市场,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是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全球有12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主要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医疗和日化产品中。
目前全球三氯蔗糖需求增速在15%~20%左右,市场发展趋势向好。中国三氯蔗糖市场在2008年开始发展,到2018年市场需求量已接近3000吨,占全球总市场需求量的30%左右。
纽甜于1993年研发,我国2003年正式批准通过,欧盟2010年通过。甜度是蔗糖的7000倍~13000倍,甜度倍数高,甜味纯正,无苦味及其他后味。由于甜度高,难以把控,目前应用上不太成熟。
阿力甜于1979年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具有蔗糖的甜味和风味,甜味迅速、持久,无任何苦味,但因分子结构中含有硫原子而稍带硫味,其甜度是蔗糖的2000倍~2900倍,阿力甜尚未被美国FDA认可,全世界只有中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6个国家批准使用,应用范围较窄。
其次是天然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名称中通常有该植物的名字,天然甜味剂成分安全,目前应用时间不长,主要分为索马甜、甘草酸铵、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其中甜菊糖苷及罗汉果甜苷是天然甜味剂的两大主力。
索马甜的甜度为蔗糖的1600倍~2000倍,甜度倍数高。于1979年被日本首先采用,1984年FDA通过批准用于口香糖,我国2014年批准使用,但仅用于冰激凌、加工坚果、饮料及餐桌甜味料,应用品类受限,目前国内生产量较小。索马甜与其他甜味剂混合使用效果较好,具有风味增强特性。
甘草酸铵的甜度为蔗糖的200倍~250倍,甜味存留时间长,后味微苦,化学性质稳定。甘草甜素目前多为从甘草根提取,美国FDA认为甘草酸是GRAS(公认安全)化合物,但长期大剂量吃含甘草酸的食物或饮品可造成严重高血压、低钾血症、四肢麻痹。我国甘草甜素的主要生产厂家多为制药企业,产品也大多用于制药领域,用于止咳化痰、治疗肝病等。
甜菊糖苷的甜度为蔗糖的200倍~300倍,是从菊科草本植物甜叶菊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甜苷。甜菊糖苷甜在亚洲、北美、南美洲和欧盟各国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调味料的生产中,中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近年来甜菊糖产品大量上市,市场空间广阔。
罗汉果甜苷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回味甘甜,萃取于广西特产经济植物罗汉果。2012年初通过美国FDA认证。罗汉果甜苷热稳定性强,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医药等领域,我国目前对罗汉果甜苷的用途及用量没有强制性要求。
受种植环境限制,罗汉果目前基本只在中国生长和培育,我国目前禁止将罗汉果的种子带出国外。广西的山岭地区是中国最适合罗汉果生长的地方,广西也由此成为中国罗汉果最大的生产地区。
最后是功能性糖醇,它是指单糖经催化氢化及硼氢化钠还原为相应的多元醇,安全性稳定性高,口感好,但甜度小于或与蔗糖相当,甜价比低,单位成本高。
功能性糖醇其本身源于植物产品,安全性较人工甜味剂高,目前很多儿童类无糖糖果多采用功能性糖醇作为甜味剂。功能性糖醇分为甘露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乳糖醇。
甘露糖醇为甘露糖的醛基还原为醇基而形成的糖醇,具有清凉甜味,甜度约为蔗糖的57%~72%。甘露糖醇化学性质不活泼,其风味及口感可遮掩维生素、矿物质及药草气味,同时具有降压利尿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及工业领域。
山梨糖醇是蔷薇科植物的主要光合作用产物,具有清凉甜味,甜度约为蔗糖的一半。山梨糖醇化学性质稳定,广泛用于医药、日用品、食品当中,是国内产量最大的糖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山梨糖醇消费结构中,医药行业地山梨糖醇的需求占比最高,达35%左右;其次是牙膏,其需求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大量使用山梨糖醇会造成腹泻,经长期实验无其他危害发生。未来由于山梨糖醇在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的独特作用及其较高的性价比,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麦芽糖醇由麦芽糖氢化而获得,是较早应用于低热量甜味剂的糖醇,甜度接近蔗糖。麦芽糖醇化学结构稳定,近几年麦芽糖醇在国际市场销量旺盛。根据数据显示,我国麦芽糖醇产量,2015年产能仅有8万吨,2017年达到15万吨,2019年已达到19万吨。
木糖醇主要用于生产口香糖、冰激凌、烘焙产品等食品,以代替蔗糖或其他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1.2倍,以固体形式食用时,会在口中产生清凉感。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目前比较多的是从玉米芯、半纤维素等植物原料中提取。
木糖醇的上游产品是玉米,我国玉米完全可以自供,且库销比长期处于高位,玉米价格未产生较大波动,木糖醇的生产成本也没有较大变化。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18年~2023年,全球木糖醇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8%,2023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1亿美元。
异麦芽酮糖醇又称帕拉金糖醇、益寿糖,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一种功能性糖醇,其甜度是蔗糖的50%~60%,化学结构稳定,具有低吸湿性、高耐受性、低热量、甜味纯正等特点。安全性高,不会被唾液、胃液、胰液消化,只会在小肠中缓慢消化,FDA给予其GRAS(公认安全)地位,我国卫健委的标准为日摄入量不超过100克。
乳糖醇可由乳糖经触媒氢化制备,1920年代第一次由从乳清中取得的乳糖制成,并于80年代开始应用在食品中。甜味爽口,無后味,甜度为蔗糖的一半。良好的稳定性让它在烘焙界受到较多欢迎,无添加砂糖的糖果、饼干、巧克力和冰激凌等食物都可以用它当作甜味剂。此外,乳糖醇作为一种益生元,能被益生菌利用,进而维护大肠健康。但甜价比低,单位成本昂贵,目前应用还不普遍。
赤藓糖醇是一种四碳糖醇,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质,如真菌类蘑菇、地衣,瓜果类甜瓜、葡萄、梨。其甜度是蔗糖的60%~70%,入口具有清凉味,口味纯正,没有后苦感,可与高倍甜味剂复配使用,抑制高倍甜味剂的不良风味。赤藓糖醇化学结构稳定对酸、热十分稳定,可广泛用于食品行业中。
近两年引爆无糖市场的元气森林,甜味剂就是用的赤藓糖醇。受元气森林的影响,赤藓糖醇概念的上市公司保龄宝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一路高涨。
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日本日研化学建有年产量为1000吨生产线,此后数十年时间,随着下游应用缓慢扩展,日研化学公司赤藓糖醇产能逐步上升。
国内赤藓糖醇产业起步较晚,保龄宝是国内最早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赤藓糖醇的企业,后续三元生物、诸城东晓先后进入该行业。2019年,三元生物、保龄宝和诸城东晓分别占全球市场产量份额的33%、18%、6%。赤藓糖醇产品根据目数大小可分为不同规格,复配糖产品根据所需高倍甜味剂可分为不同种类。
赤藓糖醇的甜度为蔗糖的60%~70%,低于蔗糖,作为低倍甜味剂可以与其他高倍甜味剂进行复配制作不同甜度的复配糖。在复配产品中,赤藓糖醇通常承担填充剂的角色,根据三元生物招股书数据显示,以使用300倍甜度的罗汉果甜苷与赤藓糖醇复配制作1kg一倍蔗糖甜度的复配糖为例,1kg复配糖中罗汉果苷重量占比仅为0.19%左右,99.81%为赤藓糖醇。
随着国内无糖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赤藓糖醇消费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根据机构研究数据,2019年全球赤藓糖醇市场规模约为2.3亿美元。我国赤藓糖醇产品增速远超全球增速,在2015年~2019年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9.9%,其增速明显快要阿斯巴甜、安赛蜜及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剂。在这三类人工甜味剂中,三氯蔗糖的增速显著,2015年~2019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8.9%,其次是安赛蜜为9.8%,而阿巴斯甜则为-14.1%。
纽甜的出现暂时给人类对甜蜜的追求画上句号,毕竟它已经甜到我们不知道怎么用了。不过,甜蜜历史的书写从来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朵代表历史的进步,另一朵代表历史的腐烂。
甜蜜曾经腐蚀过我们的道德,让我们沉溺于金钱的欲望中无法自拔;甜蜜还一直腐蚀着我们的牙齿和身体,但本能让我们无法拒绝糖的诱惑,甚至还一度以此为荣,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就因为吃太多糖而满口黑牙。
20世纪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中,代糖虽然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口味毕竟无法追平蔗糖,不可能取代蔗糖在甜蜜商业王国里的C位。更多的是由于具备不参与血糖代谢的特性,代糖被广泛应用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代食。但几经迭代后,现在的代糖风味越来越醇厚,安全性也愈发值得信赖,代糖与蔗糖一较高下的时机似乎已经到来。
近年来,不添加蔗糖,只添加代糖的无糖饮料在中国市场中的销售份额一路猛涨,且无糖茶的涨幅明显大于无糖气泡水。这恐怕是因为茶饮品本来就是打着健康旗号进入饮品市场的,在控糖上自然要比气泡水先行一步。据研究机构的报告数据,目前已有近6成消费者表示自己购买过无糖饮料,无糖饮料2019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远高于饮料总体增长率。
在电商平台的购物节中,仅成立于4年前的元気森林,其代糖产品销售额超过了长期霸占水饮品类榜单第一名的可口可乐,这家已经享誉世界130多年的公司。可见代糖现在有多火。从当前中国市场的无糖饮料产品来看,第五代人工代糖三氯蔗糖以及糖醇类代糖赤藓糖醇是市场看好的代糖成分。
三氯蔗糖的醇和浓郁口感十分接近蔗糖,没有任何苦味,不易被消化进入血液,同时也不容易产生龋齿,是目前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人工代糖。
赤藓糖醇不仅可以防止龋齿,还能弱化齿垢中细菌的结合,具有分解齿垢的作用。同时赤藓糖醇具有人工代糖所不具备的清凉风味,和添加阿斯巴甜的零度可口可乐相比,不少人更偏好含赤藓糖醇的元気森林气泡水。因为很多人觉得零度那个甜味会长时间留存在口腔里,而元气森林的就没这么夸张的效果。这也被视为元気森林成功的一个理由。
不过,真正让三氯蔗糖和赤藓糖醇从各种甜味剂中脱颖而出的,离不开他们本身的低热量和低升糖指数。热量,大家更熟的名字叫“卡路里”,和肥胖密切相关。而升糖指数(GI)衡量的是糖类对血糖量的影响,GI<55 称为低升糖指数,>70 称为高升糖指数,位于中间的称为中等升糖指数。
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蔬果、杂粮面包、牛奶等,在消化系统中分解较慢,分解后的葡萄糖缓步地释放到血液中去,不会一下子让机体释放过多胰岛素,为胰腺带来超额的负担,可以更好地预防糖尿病。三氯蔗糖的热量和GI都为0 ,赤藓糖醇也都接近 0 ,两种代糖都可以在满足甜蜜需求的同時,很好地控制摄入热量和血糖,有益于大多数人的健康。
无糖市场火爆,自然大家都想分一杯羹。据相关商业研究机构所整理的数据可以看出,包括康师傅、伊利等多家知名的饮料厂商在今年都有推出无糖饮料新品。但在饮料的宣传上,有些产品的描述则略带灰色。一般来说,不添加蔗糖即可声称“0 糖”,不过从各公司的用料介绍看,添加代糖的产品更多地使用了更准确地“0蔗糖”说法。
但不管“0糖”或“0蔗糖”,指的只是不额外添加糖,对于可口可乐推出的淳茶舍和伊利推出的乳矿气泡水来说,添加的枸杞、果汁本身就含有果糖,因此这些饮料“0糖”的宣传是颇有搞文字游戏嫌疑的。
除了宣传上的模棱两可让人对火爆的代糖行业有所警惕外,关于代糖的健康争议也一直未曾中断。一个广泛为媒体引用的说法认为,代糖让大脑神经接收到甜味信号,血糖却没有上升,实际上是欺骗了大脑,会导致提高身体对真糖的渴望,最终反而过分摄糖。
不过这个说法也只是间接地怀疑代糖的效用,至少当前学界普遍还是认为,代糖尚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目前,全球甜味剂市场规模约95.46亿元,中国甜味剂市场规模约66.61亿元。目前甜味剂存量市场小,但随着终端消费者对饮食无糖化需求的不断上升,会倒逼上游食品饮料厂商加快甜味剂对蔗糖的替代,甜味剂的市场需求空间有待不断释放。
以休闲食品为例,根据研究机构测算,2018年国内休闲食品销售额达10297亿元,其中烘焙糕点、糖果巧克力、饼干等甜味味零食占比达43%。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糕点/点心、饼干、蜜饯等零食的无糖需求庞大,预计未来甜味剂在休闲零食中对蔗糖的替代需求将不断上升。
虽然现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还是无糖饮料,但是还有两大品类也在逐渐开始减糖之路。一类是作为休闲零食的糖果,另一类是作为调味剂的糖。
糖果行业门槛较低,技术难度小,标准化程度高且对物流没有特殊要求,所以糖果作为休闲零食中最基础的消费品类,率先得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及招商引资,20世纪90年代众多国外品牌陆续进入国内市场,如旺旺、玛氏、雀巢等,目前我国糖果行业主要被外资主导。
糖果本身市场空间可观,作为重要的甜食之一,人们的需求存在,找准细分人群的特定需求,健康无糖的新型糖果品类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在针对糖果类消费中,有两类细分人群的需求值得关注:一类是针对儿童的健康糖果零食;另一类是针对都市白领的功能性糖果。
在过去并没有专门的儿童零食这一概念,随着2020年5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团体标准,“儿童零食”这一概念被正式定义—即正餐以外,用于补充能量、平衡营养或增加水分,能够放松悠闲、愉悦心情的适合于3岁~12岁儿童食用的食品。未来针对儿童的无糖健康零食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类产品将会很快出现。
脱发、视力减弱、肥胖等问题是困扰90后的三大健康问题;九成以上90后已有养生意识,说明年轻一代养生需求和健康意识崛起。功能性糖果对身体某些功能有改善效果,其将糖果和不好吃或者不方便吃的保健品结合起来,满足了年轻一代对保健养生和方便便捷的需求。
目前国内糖果市场上功能性糖果的主要种类包括:维生素糖果、无糖口香糖、薄荷糖、润喉糖等,可这些生产商都是糖果品牌或是保健品牌,如汤臣倍健、金嗓子喉宝等。但在年轻一代中这些企业存在品牌老化的问题,不够“酷炫”,这个市场还在等待爆款的出现。
糖的另一种C端消费品模式是作为餐桌糖调味品。糖作为调味剂虽然不如酱油、醋等应用范围广,市场份额较小,但随着消费者对无糖减糖的需求提升,会传导到餐饮场景,倒逼餐饮店代糖类甜味剂应用增长,针对B端餐饮场景的代糖甜味剂存在一定发展空间。
根据奈雪的茶发布的《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在购买新式茶饮的顾客中近七成的消费者选择降低糖度;配料排名第一的为0卡糖,说明了消费者减糖意识和需求。可以预见的是,代糖会在以后更多地走入我们的生活。
糖历尽沙漠的尘暴和大海的风浪,也见证了全球经济数千年的兴衰,但是忽然短短十几年间,似乎就变成了全民公敌。而扬言改写商业版图的代糖产品,目前确实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代糖是终将摘下蔗糖的皇冠,还是仅仅制造了一片甜蜜的泡沫呢?这取决于未来资本的道德和科学的评判。就目前利来利往、熙熙攘攘的代糖市场来看,恐怕我们暂时还没有答案。对我们而言就六个字—可以喝,别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