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春风皆过客

2021-09-10 16:53许玮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1年8期
关键词:堡子黄土老汉

许玮

有长城的地方,一定闪烁着历史的星火。

明嘉靖十八年至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39年—公元1550年),大同府北边的群山间,数以万计的兵士和劳工,忙碌地修筑着一项浩大的军事工程。人流一拨一拨地在山间往返,劳作的号子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夯土声由细微而宏大、由宏大而细微,宛如开战前擂响的阵阵战鼓,而那一副副袒露着的黝黑的脊梁,正合力将松散的黄土夯筑成一座座结实的墩台,再彼此相连。至此,原本平缓光秃的山脊上,站立起了一道伟岸的身影——长城。

炽烈而刺目的阳光,照射着兵士和劳工们的脊梁,汗水顺着脊背流下,“哼唷”声此起彼伏。这些终年在山脚下忙碌的身躯,征服着眼前高耸的群山和脚下茫茫的大地。对他们而言,苦难无边,工事漫漫无期,这或许将是搭上性命的工程。劳作间隙,有人会讲一段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传说,引發大家悠长的遐想;有人会扯着嗓子唱一段家乡的民歌,思乡情在山间回荡;还有的人,或许什么也不说,就那么默默地听着传说、听着民歌,想念身在异乡的妻儿,泪,从晒黑的脸膛上无声滑落。

循着歌声飘向的地方远望,黄土的墙体和墩台连接成一条蜿蜒的“巨龙”,随山势一路奔腾至远方。风吹来,天地间涌动着一股浩气,茫茫群山间,似乎鼓角相闻。可是,这浩大的军事工程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对整个大明帝国来说,修筑长城既是为了护佑和平,也是为了迎接战争,因为北疆的边防线上,时常会燃起战争的烽烟,那么,长城的修筑,就是经年累月的工程了,忙碌而艰辛的劳工和兵士,也许永远不会知道长城何时能修完。

五百年后,我们来到大同北部的堡子湾。当长城出现在眼眸里的那一刻,人们都由狂喜变得静默,感觉山间似乎有一股浩气在缭绕、在游走。伫立在沉淀了数百年历史的广袤旷野,面对长城,不必去想那些让人费解的历史,单眼前这项工程本身的浩大,就足以令人惊叹了。

春风从山间吹来,历史早已归于平静,而曾经历史的样貌大抵也都无法寻找了。我努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想听听当年修筑长城的那些血肉之躯们的诉说,还有他们扯着嗓子唱的那一曲曲或凄婉或雄壮的歌谣,然而没有了,永远也不会再听到,只有风从山的那头掠过,又呼啸着吹向远方。

不过我想,和长城相对,就是和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相对;和长城相对,也是和我们渐渐远去的故土之情相对,而且,真正的历史,永远都无法归于平静。

长城,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值得称颂的奇迹,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面对长城,都会生发出内心最火热的情感,因为它曾攸关着历史上那些王朝能否走向安定与繁荣,更象征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性格和精神。

作家张炜在他的长篇小说《古船》里开篇写道,“我们的土地上有过许多伟大的城墙,它们差不多和我们的历史一样古老。高筑墙,广积粮,被认为是上上之策,于是在黝黑的泥土上,在贫瘠的山岭上,就有了那么多崇高连绵的东西。”无数次走近长城,我都会想起这段话,内心随之涌动着一份无以言说的震撼,甚至怀疑这浩大的工程非人力所能完成!然而,眼前匍匐在山间的黄土“巨龙”,确为我们的先民用双手所筑,曾是守护家国的屏障。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以汉民族正统思想为基础,确立了构筑家国一体的战略防御体系,沿着北部防线设立了九大军事重镇,将他26个儿子中的9个,先后分封,以“九大攘夷塞王”之名,戍守边关,史称“九边重镇”。九边由东向西分别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位藩王所在之地,皆是长城蜿蜒、雄关漫道。明朝中叶之后,为了加强都城防务,朝廷又增设了昌平和真保二镇,与之前的“九边重镇”统称“九边十一镇”,可想大明王朝家国永固的宏大方略。

明朝将长城称为“边墙”。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长度约为8851.8千米。在帝国统治者的眼中,长城攸关着王朝的兴衰,是守护家国安宁最重要的军事屏障。曾几何时,那一座座由血肉之躯筑起的酷似艺术品的墩台上,狼烟四起、鼓声震天。几百年后,历史已然模糊,而长城却是真实的存在。

明朝后期,朝政日趋混乱和黑暗,边务也渐渐松弛,战略上早已由进攻变成退守,长城是明王朝统治极度收缩的象征——长城并不能避免战争的爆发,也无法护佑一个王朝国祚永存。到了崇祯年间,明王朝持续走着下坡路,为筹各类军饷,肆意向百姓摊派,导致虐政不断,愈来愈显现出覆灭的征兆。当辽东的“关宁锦”防线被清军铁骑突破后,对整个大明帝国来说,耗费无数人力和财力修筑的坚固长城,便徒有其表了。飞扬的黄土尘里,回响着胜利者的得意,也留下了战败者的反思。

来堡子湾时,正是早春。

大地还没有解冻,寒冷依然唱着塞北气候的主角儿,但一望无际的蓝天下,已隐隐看得见春天的气象了。当早来的春风将春天的讯息提前送达,曾经被无数边关将士踩踏过的黄土地,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迎接春天的到来。

一声鞭响,打破了旷野的寂静。一群山羊从黄土墩台下漫过,荡起阵阵尘土,接着,是一个老汉,抄着手,举着鞭,瞭见我们的一刹,用手在额前遮个阳棚,觉着有些稀罕。老汉慢慢朝我们走来,友善地微笑着,嗫嚅的双唇,饱含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从未更改过的质朴,尽管我们并不相识。

我想与这个放羊的老汉搭讪,因为他布满皱纹的脸,便是一部沧桑的史书,而他肚子里的故事一定很多很多。不过我想,和质朴的放羊老汉聊五百年前的大明历史,倒不如和他拉呱拉呱去年庄稼的收成和今春的打算。再细微的历史也有宏大的因子,而岁月是人的一日三餐,普通人终究和历史离得太远,尽管老汉就生活在长城脚下,但还是觉得历史之于他显得遥远。

羊群撒着欢儿在山坡上跑,荡起的黄尘为烽火台罩上了一层轻薄的面纱,也将丝丝缕缕的春风搅得有些凌乱。然而,只要老汉的鞭儿一响,羊儿们便很听话地聚拢到一起,像是从天空落下一团硕大的白云;再一声鞭响,羊儿们便向老汉这边跑来,大地随之一阵躁动,但烽火台下却归于平静了。

原本寂静的村庄,回荡着放羊老汉甩起的声声鞭响,循着鞭响望去,老乡家的窗花明艳绚丽,整个村庄因之而涌动着春天的活力。炊烟像五百年前一样缓缓升起,我不知人家灶上做的是莜面、黄糕,还是热乎乎的面条,但想必放羊老汉迈进家门时,炕桌上便飘过饭菜的香气了吧,盘腿而坐,抿上一口酒,一声细微的吧咂,人生的知足和逍遥,想必都在那里头了。

和这放羊老汉一样,在堡子湾,随便遇见一个人,坐下来,一支烟、一杯酒,便能给你讲出许多故事——透着酒的醇厚,带着历史的锋芒。村里人不懂什么叫“历史”,他们只知道,那些往事一辈一辈传下来,都是这么说的,说得人热泪盈眶,也让人无端生起乡愁。酒罢,憨实的身影从长城下走过,脚步轻慢,但影子拉得很长,一步一步踏着时光的声响,恍惚间,竟看不出他们与长城哪个年轻、哪个迟暮?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是谁的诗句?或者,是谁在人生的长旅中发出的慨叹?我与堡子湾的土长城相对,耳畔有呼呼的长风流过,忽然觉得,所有人皆是过客,连春风也不例外,只有长城不会走远,沉默却坚固地与黄土地同在,依旧默默塑造着我们这个民族和黄土一样的品格:一千年如此,两千年不变……

猜你喜欢
堡子黄土老汉
我是那个从堡子里歌颂时光的人
某县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黄土辞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禹王殿堡
沉默的河流
刘老汉的烦恼
陌生的房间(组诗)
土坟